二○一一年三月 党委办编 第十一期
目 录
一、第三期校园论坛系部交流选编
1、陶立强:开拓创新 高中职并举 打造特色系部和品牌专业
2、张传生:电气工程系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3、钱立新:传媒艺术系十二五发展规划
4、周玉霖:经贸系十二五规划简析
5、苏再庆:旅游管理系规划初探
6、李坤华:培训部十二五发展规划(初稿)
7、何世伟:科学规划 争创一流——基础部工作展望
二、第四期校园论坛处室交流选编
1、陈军伟:优化人才结构 强化队伍建设
2、赵丽娟:重管理 抓绩效 促发展——浅谈职业学校管理工作
3、马志军:推进内涵式发展 提升职教品质
4、李永良:职业教育需要全员育人
5、李 涛:加强交流 实现校企深度合作
6、王卫青:开创综合督导工作的新局面
7、张永良:后勤处十二五规划纲要
三、第五期校园论坛条线交流选编
1、王建刚:学校十二五规划的有关建议
2、陈 飞:德育、招生、督导十二五发展规划
3、王 春:十二五规划(教学)提纲
4、吴国清:学校后勤财务工作设想
四、学校十二五规划与交流纲要
1、金玉书:改革创新求突破 科学谋划促发展
2、学校十二五规划(讨论稿)
-----编者按: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改革发展示范性职业学校创建之年。为了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更好地发挥高水平示范作用和辐射功能,十一月年以来,学校先后组织系部主任、处室负责人、校级领导举行了三期“十二五”发展论坛,围绕精心规划、科学发展主题,广泛开展了新规划、新思路、新理念交流,分别从点、线、面作了规划构想,形成了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草案,其中,不乏许多亮点思考、创新探索,当然,作为个人观点,也有不少商榷之处,仅供参阅。
一、第三期校园论坛系部交流选编
开拓创新 高中职并举 打造特色系部和品牌专业
一、关于基地建设和校企合作:
从认识性实习到工学交替到顶岗实习,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有效构建三级实训体系。
目前,认识性实习和工学交替实训主要在校内实训基地完成,顶岗实习主要在企业完成。将来,这三级实训将在校内和校外同时展开,交错进行。也就是说,在校内实训基地可以完成三级实训,在校外同样可以。目前,校外认识性实习和校内顶岗实习已经开始试点。
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目标的明晰和有效推进:
1、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①进一步优化实训基地布局,调整部分老设备
首先,如果条件成熟,设想能够再建一个校内实训基地,或者说是数控实训基地二期工程,以生产性实习为主,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模式,主要解决部分学生的校内顶岗实习;而现有的数控实训基地的功能主要以基础性教学为主。
其次,对于目前现有实训基地的调整和改造,一方面是部分老的设备需要更新换代,另一方面是现有基地的功能区域进一步调整,把东边区域的普通铣床移到西边废旧机床区,把东区彻底改造成数控区,并配合数控维修专业的需要。模具区进行改造,配合模具专业发展的需要。
②“引企入校”工程,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或者通过校办厂与企业的合作,组建校企共同体。引进企业的设备和业务,结合学校技术和人力资源的优势,进行深度校企合作,合作开展生产、培训、设计等业务,推进产教研。
③创建数控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逐步形成具有我系特色的、与专业教学匹配的产品,有效渗透到项目教学中,真正实现“七合一”。
2、 校外实训基地和企业校区的建设工程
与常熟地方经济的产业对接,尤其是新兴装备制造业、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建设一批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使之成为优质的学生实习基地,能够有效开展认识性实习、工学交替实习、顶岗实习。同时成为教师下企业的实践基地。
除了在基地建设和实习方面和企业展开合作外,另外在学生培养(包括冠名办班、订单培养、联合办班等)、员工培训、产品研发等方面与企业全方位合作。做到筛选一批、巩固一批、开发一批,充分利用办学集团等载体,与专业关联的本地规模型企业、新兴企业建立良好的关系和网络。以双赢为原则,探索、创新多元的办学模式和合作机制。
重点建设3到4个校外企业校区,分别是数控专业1到2个,模具1个,汽修1个,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
一. 关于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
1、关于培养目标:
我们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对于技能型人才的认识,未来的主体是企业一线的技术工人,部分优秀的能够逐渐进入管理岗位或者进入高一级学校进一步深造。另外,结合我校的特色教育——创业教育,以及结合常熟本地的特点,汽配城、五金市场比较发达,目标要培养一部分学生不仅会技术、而且懂经营,面向营销或者自主经营。例如刀具、量具、材料、汽车零部件等的流通、经营领域和维修等服务领域。
2、关于专业设置:
未来机电系的主要专业设置为:数控、模具、汽修专业。目前数控专业在校班有21个班级,无论从师资、设备以及需求来看,规模不宜扩大,在大数控的范畴下,不能只停留在数控操作的层面上,但需要丰富内涵,并抓紧数控维修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建立数控维修中心;目前模具专业的发展以及培养要求,还远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需要适度发展;作为朝阳产业,围绕汽修专业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做大做强,建立汽车服务与维修中心,未来成为机电系的又一品牌专业和支柱专业,成为校企合作的典范,成为学校新的亮点。
在新一轮的省示范专业和课程改革实验点的申报和评估中,数控专业、汽修专业将申报省示范专业,汽修专业将申报省课程改革实验点。
3、课程建设规划
开展教学改革与研究:以教研室和课程组为基本单位,加强横向联合,保证每年有一定的综合性的教学改革项目或教研项目立项和教学改革成果。
建立教研室,充分发挥教研室的科研作用;建立专业负责人和课程、项目负责人制度,推进专业和课程建设。
(1)德育课程体系的完善和有效实施及评价机制的建立。加强学生职业素养、心理健康、法律道德等方面的教育。
(2)学分制的试点和推广。
(3)省级精品课程建设。
(4)现代信息技术、媒体及专业教学软件的推广使用,专业课程配套软件的广泛使用。
(5)实训课程的项目化和规范化。
三.师资队伍和团队建设:
重点是“五高工程”的推进、“双师”教师的培养,是系部师资建设的重点和核心。“十二五”期间,力争再培养3名国家级名师或者全国技术能手、培养5名省级名师或者省技术能手、培养5名高级技师、培养5名苏州市学科带头人、培养20名具有研究生学历或者学位的老师、新增副教授5名。
坚持“引聘名师、培养骨干、校企合作、专兼结合”的原则,积极拓宽师资队伍队伍的来源渠道,优化教师队伍,实行激励与制约相结合,健全管理机制,采取“引、聘、送、下、带”和专任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互兼互聘,双向交流”等措施,致力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建设具有双师素质、双师机构的优秀教学团队。 “引”是从生产一线高技能人才、引进名师; “聘”是聘请企业、行业专家担
另一方面,在未来的几年内,所有教师要进行一轮心理健康方面的基础培训,在让教师本身拥有健康心理的同时,普遍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把班主任本身的德育素养、专业素养急需要有培训提高的渠道。把德育教师的培训列入教师培训项目中,并每年要有相当的比例。
团队建设:(五大团队)
(1)德育与心理辅导团队;(2)科研与创新团队;(3)专业与课改团队;(4)生产与经营的创业团队;(5)技能竞赛金牌教练团队
四.高职、普专教育
1.充分认识目前高职、普专教育存在的问题,从师资要求、管理模式、课程设置、设备支持等方面全方位规划高职教学。
2.正确认识目前高职教师的短板,加快高职教师的队伍建设;构建适合高职、普专学生的管理模式,建立学生自我管理体系,搭建学生社团活动、文体活动的软、硬件平台;积极搭建高职、普专学生的专升本的平台;根据高职、普专学生生理和心理比较成熟的特点和长处,在“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创业等方面率先进行探索,并总结经验、积极推广;提升内涵,做好高职示范专业、实训基地、精品课程等载体建设的准备,迎接相关的评估和验收。
五.制度、文化建设
(一)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系部二级管理的规范
1.系部教职工考核细则,把教师考核和师资培养进行挂钩;2.德育管理方面;3.教学管理方面;4.后勤管理方面;5党务工作方面。
(二)文化建设——逐渐形成机电系鲜明的文化特色
1、通过系部理念文化建设,把全系师生紧紧凝聚在学校核心精神周围,形成一种较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2、通过系部专业文化建设,营造一个具有浓厚文化气息和专业文化内涵的系部环境,充分体现专业特点和办学特色。
3、通过系部制度文化建设,对系部的全体师生形成一种约束功能,让遵守制度成为每一名成员的自觉行为。
4、通过系部环境文化建设,营造一个具有浓厚文化气息和丰富文化内涵的系部环境,使师生置身于其中就可陶冶情操、美化心灵、激发灵感、启迪智慧。
5、通过系部行为文化建设,塑造广大教职工德高、博学,以及外在美的形象和高雅文明素养,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养成举止文明、待人礼貌的良好行为习惯。
过去的五年,机电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赢得了认可。展望未来五年,感觉任重道远,我们坚信,科学的远景规划、学校领导的关心和重视、系部师生的共同努力,机电系一定会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机电工程系 陶立强 2010.11.16.
电气工程系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一、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就业为目标的办学方向,依托行业发展,主动适应常熟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师资建设为根本,以课程建设为中心,以产学研合作为途径,以教学改革为动力,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强化办学特色,培养面向生产、服务一线的高技能应用性专门人才。
二、现有师资和设备情况
电气工程系现有教职工86人,其中专任教师78人,文化课教师33人,专业教师40人,双师型教师24人,骨干教师12人,研究生2名。
系部有中专、中技、五年制高职班、高级技工、技师班、还有普专班。主要专业有二大类专业:一是电子类专业(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电子技术、应用电子、电子电工);二是电气运行与控制类专业(电气自动化、电机电器、机电一体化)。这些专业的设置是通过多年对常熟市经济发展、市场需求各方面调研后设置的专业。专业的设置,各专业学习的内容均经过了多方的论证,尽量做到与各企业需求接轨,用科学的眼光设置现有的专业,让毕业生充分满足常熟地区各个事业单位的需求。
学校已建成
三、专业建设的总体目标
开设主干专业: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
为实现我校稳步可持续发展,专业建设的目标要以人才需求为导向,紧密结合经济建设和地方经济对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需求,充分利用现有的学校资源并积极创造条件,加大专业开发力度,培养特色专业方向,努力把我系的各专业建设成结构合理、相互支撑、特色鲜明,并在同类专业中形成我们的专业特色,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
“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在2007年成功创建江苏省示范专业,2008年又成功创建了省课改实践点。2009年对常熟市电子生产企业进行了全面调研,根据调研结果新开设了“电伏电子专业”,并和企业一同制订出了光伏电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今年成功招生。
四、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
1.完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专业师资团队特色
学校要创品牌,专业要有优势,都离不开专业师资队伍的培养,作为电气工程系的几个主打专业,就要有一批优秀的师资团队来支撑。所谓“双师”型教师应该是既有专业知识又掌握专业技能的教师,也就是说既能上专业课,又能带学生进行技能训练,进行技能考核辅导。电气工程系目前形成四个专业教师团队,分别是机电一体化教师团队、电子装配与调试教师团队、单片机应用技术团队、制冷与空调安装调试团队,但人员的数量及技能掌握深度还不够,影响了专业的进一步发展,所以要把提升师资队伍的层次、优化师资队伍的结构、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作为今后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工作。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措施来实现:
(1)加大五高工程建设力度,优化教师队伍的结构,提高师资队伍的总体素质。
(2)加强专业带头人、课程负责人及骨干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明确其权利和义务,以激发教师积极向上的热情。
(3)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通过校本培训、四新培训、下厂研修、师徒结对等方式,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所有专业教师都要成为理实一体化的。
(4)从行业企业聘请技术专家加入学校专业师资团队。
2、完善实验实习设备,打造专业品牌特色
根据主干专业,打造专业品牌特色,实验实训设备室关键,虽然目前电气工程系也有一些先进的设备,但设备的数量、规模、系统程度还不够,不能满足全体学生实践学习的需要,还要重新规划。所以电气工程系在打造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电子技术三大特色专业的同时,将进一步完善实验实训设备的配置。规划将建设电气控制技术实训中心、电子技术实训中心、现代电工实训中心,能让大部分学生在先进的设备上学习专业技能,同时每个实训室将进行学习型教室的改造,增加电脑,引入仿真实训平台,提高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
通过校内实训基地及实验实训室的规划改造,让全体学生可进行电子技术、电工技术、可编程控制技术、人机界面、组态技术、电力电子、变流技术、变频器原理与应用、自动化生产线组装与调试等专业核心实践课程的教学,也可承担维修电工、可编程控制器系统设计师等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和社会培训任务;创新工作室以单片机、PLC、触摸屏、变频器等先进设备为载体,形成集教学、培训、技术研发于一体的创新实践平台,可使学生对机器人、信号处理、产品设计、创新技法等知识进行自主体验、自主创新,提高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等综合应用能力,并为教师和企业进行技术研发提供支持。校内生产线教学工厂和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可对学生进行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锻炼,使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得到提高,增强岗位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拓宽就业渠道。
3、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打造项目课程教学特色
根据常熟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实际需求,我们重点调研了常熟的几个著名企业:常熟开关制造有限公司、常铝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白雪电器有限公司、江苏省中利集团、亿通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公司、常熟阿特斯阳光电力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基于企业对电气专业岗位典型的工作任务,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将中、高级维修电工、可编程控制系统设计师、机电一体化工等职业认证课程内容以及苏州市技能竞赛项目的具体要求融入到专业课程体系中,构建以电气控制系统的运行维护、自动化生产线的组装与调试、电子产品设计与调试、太阳能光伏电子生产过程等四大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每个课程均有专业指导委员会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恰当的定位;根据培养目标,设计培养规格;根据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制定人才培养的方案,形成拥有科学的理论、实践教学有机整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新课程教学模式主要体现在:
(1)建立以学历教学、职业技能、职业认证三者紧密结合的课程体系;
(2)以仿真工具为支撑的理论教学平台,如对于《电工基础》、《电子技术》等专业基础课,在教学过程中,用中文版仿真软件实现理论和实践教学的融合,通过这种先进的教学平台,将理论与实践更加紧密地融合,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使学生掌握先进的专业工具软件的使用方法和设计理念,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
(3)以生产实训项目为引导的实践教学平台,专业课程在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进行,采用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部分课程聘请企业的工程师担任兼职教师机型授课;
(4)循序渐进的创新能力培养机制。将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和科学概念,及时、适当地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具有创新气息的教学内容渗透在各门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中,体现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开放性、多元性与全面性。通过定期举办“创新设计竞赛”,以及创新激励制度的实施, 使各门课程在教学环节中,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从“技术改造和小发明”为起点,到内容复杂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循序渐进地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4、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打造校企一体教学特色
专业课程在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进行,采用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部分课程聘请企业的工程师担任兼职教师进行授课。计划完善并建设机床电气控制一体化教室、电气设计与创新实训室、专业机房、自动生产线实训室、现代电工实训室、西门子自动化实训室、生产性教学工厂等,能够完成实践教学、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师资培训、新技术应用推广、模拟工业生产等项目。为采取灵活适用的“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提供了便利条件,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消化枯燥的理论知识,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在校内的实训基地营造职场氛围,利用实训室先进的设备,进行系统的设计、安装和调试,重点培养学生对现代控制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维护维修能力。
继续与常熟市大型企业签订协议,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加强对学生顶岗实践的管理,通过实践使学生感知真正的生产环境、提高学生认知的全面性;通过在真实环境下的工作和磨练,缩短学生与工作岗位的距离,增强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就业竞争力。建设生产性教学工厂,为本专业师生的产学研和“工学结合”提供良好的平台,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研究水平,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建立生产性教学工厂,为学生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职业经验培养平台。通过该平台学生可综合运用所学过的各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毕业后能迅速适应企业和社会的工作环境。该平台以项目为驱动,将设计、材料采购、管理、生产等环节和企业文化融为一体,提高学生专业岗位综合技能。
五、规划的保障
1、师资的保障
师资是专业建设的首要条件,“双师”型教师的定义要与实际能力相匹配,“双师”型教师应是既能进行专业理论教学及实践操作指导的教师,是有一定实践操作经验的教师,最好是在企业中有2年以上实际相关操作经验的教师,而不是名誉上有专业文凭和技术等级的教师,在实践中不能胜任具体操作技能指导的不是“双师”型教师。另外,建议学校对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能有一些倾斜政策,鼓励让更多的教师能成为“双师”型教师,还有在企业中外聘专业教师对专业建设的发展确是很有帮助的。在我们的项目课程建设、示范专业建设中都有外聘企业教师项目,但事实上学校很少有企业的外聘教师,建议学校能制定聘请企业人员来校指导任课的政策,让企业专家来校指导学校的专业建设。
2、设备与经费的保障
关于专业设备的添置、更新及课程资源的开发,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不同,职业学校以专业建设、技能培养为主线,所以设备的投入的数量及先进程度直接影响到学生技能培养的最终目标。建议学校能专门成立一个专业建设咨询委员会,对各专业建设的发展建设每年进行评估,每年能确定一定量的资金,根据各专业的发展需要添置必要的专业设备,以能满足大部分学生学习技能的需要,而不是光为了技能竞赛而添置。还有专业课程的设置,到底是谁来确定,也应该有一个专门的委员会来确定,一旦定好方向,就要照此实行,而不是让专业系部自己来决定,或完全按照上级要求的教学计划执行,这样就会脱离实际,不能做到学以致用。
电气工程系 张传生 2010.11.15.
传媒艺术系十二五发展规划
2011-2015年是学校创建国家级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的重要阶段,也是学校推进新一轮改革创新,打造职业教育办学特色,提高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促进内涵发展的关键时期。为扎实有效地推进我系事业健康持续发展,不断提升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更好地服务常熟经济社会发展,按照上级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精神,结合学校和本系实际,初步确定我系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
一、规划背景
(一)经济社会背景
常熟市是江苏省首批跨入“全面小康”的县(市)之一,综合实力一直位居全国百强县(市)前列,工业比较发达,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民营经济在全省保持领先地位。
常熟正处于加快转型升级,实现跨越发展的时机,市委市政府提出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围绕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导向,制定出台了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软件和服务外包等五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划,以及轻纺、服装、冶金、化工、造纸等五大传统产业提升发展规划。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合理布局产业结构,将构建以计算机、电子元器件、网络通讯设备、视听产品等为核心的产业链。到2015年全面建成常熟科技城、常熟大学科技园、常熟科创园、常熟软件园、常熟文化创意产业园等服务外包载体,全市服务外包产业载体总面积力争超过30万平方米。加快服务外包产业集群培育,以软件开发、研发设计、动漫创意、金融后台为重点,初步形成以常熟东南开发区和常熟经济开发区为中心的近城和滨江两个服务外包重点集聚区。2015年服务外包从业人员累计将超过3.5万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达到70%以上。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将重点建设创意文化产业集聚区、时尚文化产业集聚区,优先发展传媒业、艺术培训业、动漫业等文化产业门类。
(二)传媒艺术系的发展现状
1.基本情况
传媒艺术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教育理念,贯彻“创新、发展、提高”的工作方针,积极推进规范化系部建设,深化各项改革,实施规范、科学、精细化的管理,夯实常规基础工作,认真落实各项工作任务,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系部成立3年来,规范教学常规管理,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壮大骨干教师队伍;加强教学研究,不断推进教研科工作;深入研究技能教学,以技能大赛为抓手,不断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德育为先,强化德育队伍建设,抓好学生常规管理,提升管理水平;突出“三创”工作,服务学生、社会发展。
传媒艺术系主要培养具有计算机信息与网络管理、新媒体策划、创意和设计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动漫设计与新媒体艺术专业、装潢艺术设计专业为主干专业,涵盖普通专科、五年制高职、技师、高技、中技、中专等学历教育。师资队伍素质优良,有专任教师70名,其中高级职称教师11名,博士1名,具有研究生学历的15名(含在读),占专任教师的21.4%,学校“五高”教师15名。骨干教师队伍不断扩大,培养苏州市学科带头人1名,苏州市“优秀双师型教师” 2名,苏州市技工院校教坛新秀1名,常熟市教学能手1名,常熟市德育能手1名,常熟市中级“双师型”教师2名,高级“双师型”教师1名,有专业教师34名,其中技师5人,“双师型”教师22名,专业教师中“双师型”教师比例达64.7%,教师专业技能水平稳步提高。已建成省级示范专业1个,苏州市级实训基地 1个,苏州市课程改革实验点1个。实验实训设施良好,拥有配套的各类实习实验室,实习设备总价值600万元。目前在校学生1200多名,每年向本市企业输送250多名具有较高素质的合格毕业生,为常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2.发展问题
(1)职教经费投入不足,办学条件有待改善。教室配置简单,缺少多媒体、信息化教学设施,实习、实训设备不完善,更新速度慢,离国家级、省级标准仍有差距,不能很好满足系部发展的需要,制约了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
(2)师资结构不合理,专业教师有缺口。 师资队伍依然是制约我系专业建设发展的主要瓶颈,主要表现在:高技能高水平教师偏少;具有企业背景的高水平“双师型”(工程师)教师更少。
(3)毕业生就业渠道不畅。偏面注重招生,个别专业缺乏必要的师资、设备等办学条件,对教学质量和就业指导与推荐工作重视不够,个别专业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有所错位,造成高入学、低就业的现象。
(4)职业教育发展缺乏良好的社会环境。一方面办学特色不明显,对社会、群众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另一方面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实际上还未达到与普遍教育并驾齐驱的地位,教师待遇不高,缺少工作成就感。
(5)教师更新知识太慢,不能适应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要求。部分教师的知识结构与职业教育所要求的知识结构不相适应,缺乏必要的工作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技能。主要原因在于教师进修、培养机制不完善,许多一线教师缺乏进修学习机会。
(6)“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行困难,尚在探索阶段。互惠互利原则是校企合作成功的基础,校企合作的参与方都希望从中获得各自发展所需的资源和利益。一,政府尚未制定校企合作的政策与制度,学校有热情,但企业的参与积极性不高,难以实现校企的双赢局面;二,与本系专业对口的企业对毕业生需要量不大,合适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太少。
二、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省、苏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围绕“高质量、高水平、创新型、示范性”的创建要求,在质量、效益、发展上下功夫,在师资队伍提升、专业产业对接、合作办学上做文章,深化校系二级管理,大力推进各项改革,健全完善系部制度,科学规范管理,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努力实践“四个对接”,实施“四个服务”,为社会培养越来越多具有创业创新创优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
三、规划目标与任务
(一)事业规模
以计算机应用、艺术设计两大类专业为主,开设普通专科、五年制高职、高技、中专等学历教育,立足高职带中职,发展中职促高职,形成高中职并举发展格局。规划每年招收普专1个班、高职2个班、高技3个班、中专1个班共7个班280名学生,学生总数控制在, , SPAN>1200名。
(二)专业建设
1. 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专业链。专业结构调整是职业教育提高自身适应力、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要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改变专业设置多而全的状况。立足常熟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科技进步、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对服务的企业、岗位目标层次准确定位,积极创造条件开发、增设新专业,拓宽、改造老专业。以计算机应用、艺术设计专业为主干专业,对接产业分工细化,形成网络技术、动漫设计与制作、新媒体艺术、装潢艺术设计、服装设计与制作等专业群,将省示范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打造成精品专业,重点建设动漫设计与新媒体艺术专业、装潢艺术设计专业等特色专业。
2.建设高水平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实训基地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基地建设要着重体现装备先进性、教学的生产性、专业的文化性。根据当前职业教育各专业动态发展的形势,跟踪生产技术的升级换代,跟踪生产理念更新、生产方式的改进,综合考虑示范专业、示范实训基地建设、实施课程改革、社会培训和企业化生产的需要,重点与全面相结合,投入资金提高实习实训设备装备水平。计算机实训基地按实训项目的需要分层次每年更新2个机房,提高配置,5年内淘汰学校整合时搬迁来的旧机房,完善机房相关硬件配套设施建设,达到计算机高级工考证要求。重点建设动漫与新媒体艺术实训基地,遵照真实性、高起点、开放性的建设原则,投入资金300万元,建成数字动画实验室、图形技术实验室、数字影视实践工作室和数字视频实验室,努力将动漫与新媒体艺术实训基地建设成特色鲜明、功能完善、技术先进、管理创新、开放共享的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开展产教结合、产学研结合活动,把实习实训设备与生产、经营、培训、技术开发相结合,充分发挥设备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加强与行业、企业联系,在科技创业园引进与我系专业匹配的企业, 在校外建设一批相对稳定的生产实习基地。
3. 大力推进教学改革。科学制订并实施专业建设的规划,调整专业定位、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做精、做特、做优计算机应用和艺术设计两大骨干专业群,把计算机应用省级示范专业建设成高水平示范专业。继续推进教学改革,研究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对接、学习情境与工作情境的对接,在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和精品课程建设上下功夫,重点研究示范专业的主干课程,把2-3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成常熟市级以上精品课程,积极开发和建设体现与企业对接和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转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制度,探索“经营课堂”的教学模式,积极构建“三以一化”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和“七合一”培养模式,将计算机应用技术苏州市课改实验点建成省级课改实验点。
4. 加强教科研,增强专业改革发展的内在动力。落实“科研兴校”的战略,加强科研队伍的培养,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理论水平、科研能力的干部与教师,在专业设置、专业与产业吻合度、教学模式创新、人才成长立交桥构建、校企一体化建设上重点研究,申报2-3个省级课题进行研究。加强教科研二级管理和教科研积分考核,加强课题管理,完善教研制度,明确教研主题,提高教研工作实效。加大教科研考核奖励力度,力争推出高质量的论文在省创意论坛、国家级刊物上获奖或发表。
(三)师资队伍建设
每年引进1-2名专业教师,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形成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制订和完善教师成长计划书,所有教师要制定成长计划,要让骨干教师带课题、带项目、带团队,要让广大教师参与课题、参与项目、参加团队,要让年轻教师有方向、有目标、有任务。加快以“双师”为核心的师资队伍建设,推行专业负责人、课程负责人制度。加强各类教师培训工作,开展全员培训进修,促进教师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的提高,培养优秀教师自主创新、主动创业、全面创优的能力。到2015年,具有硕士学位的专任教师达到30%,专业教师中具有技师资格的达40%,“双师型”比率达到90%,新增常熟市级以上教学能手3人。
(四)特色文化建设
以校训、校风、学风和教风这些校园精神文化为统领,从校园精神文化、行为文化、专业文化三方面创设具有职教特色的校园文化。继续以灯谜活动作为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创新精神的主阵地,并将特色文化建设融合于专业建设、专业教学、校企合作、就业创业、课程改革、师生实际中,形成我系校园文化的鲜明个性。传媒艺术实训中心展览室要成为展示我系专业文化的窗口、亮点,定期更新师生作品,利用声光电、多媒体技术的综合运用呈现出丰富的专业特色,让学生和参观者感受到浓郁的专业文化氛围。在校园环境布置中注入企业文化特色,将实训室设计成企业的“车间”,将教室设计成员工的学习室,学生包装成企业的“员工”,引进现代企业的“7S”管理模式来管理教学区、实训区,通过多层面、全方位、立体式打造职教特色的校园文化,充分发挥环境育人功能。组织开展 “三创”主题活动,让学生在创新实践中提升职业兴趣,在创优活动中增强职业素质,在创业教育中提高职业能力。开展“五名工程”、学生社团、德育主题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公共职业素养教育等活动,让学生在这些特色活动中实现素质拓展,提升企业所看重的“软实力”、“软技能”。
(五)校企一体化建设
教育部鲁昕副部长曾强调指出,职业教育与产业合作培养人才的具体办法,就是“校企一体化”——学校与企业一体化运作,实现政府办学资源与企业生产经营资源的优势互补,打造出职业教育办学的新模式。
大力推进校企一体化办学,通过专业对接产业,技能对接岗位,培养高技能人才。学校与企业实行“教产合作、校企一体化办学”,利用专业优势发展产业,以产业发展促进专业建设,共建“前厂后校”或“前校后厂”式的校内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依托校办学集团和春来集团公司,按照优势互补、互惠双赢的原则,实施校企一体化运作,我系计划引进企业项目和资金在校内创办企业1-2个,在企业设立校区2个,实实在在地解决学生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就业和教师下企业锻炼的实际问题。
传媒艺术系 钱立新
经贸系十二五规划简析
一、现状分析
经贸管理系自成立以来,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结合地方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系专业数、班级数、学生数和教职工数每年都在增加,逐步形成了以会计专业为主干专业,贸易专业、物流专业、管理专业和报关专业的专业链。每年的毕业生数逐步增加,为常熟地方经济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经贸系现有教职工104人,专任教师84人,高级职称16人,中级职称52人,专任专业教师30人,双师型教师17人,研究生学历8人,在读硕士研究生8人,本科以上学历90人,教师结构较为合理。全系现共有37个班级1760名学生,师生比例较合理。我系师生积极参加各类技能竞赛,五年来在江苏省和苏州市技能竞赛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五年来,我系规模逐步扩大,从2005年的20多个班级不到1000名学生,发展到近40个班级学生数达1800人,专业也从较单纯的会计类专业逐步延伸到物流、报关、国际贸易、商务英语、经济管理专业,每年的招生量一直超额完成学校的招生计划指标。
五年来,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在经贸系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各方面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许多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实习设施不能和学生数量、专业数量同步增长。我系现仅有ERP实验室、会计分岗位实验室、会计手工模拟室各一个,ERP沙盘模拟室半个,远不能满足物流、报关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实习的要求。
2、虽然我系2008届和2009届毕业生就业率分别达到100%和96%,为地方企业输送了合格人才。但对口就业率不高,相对专业而言就业的层次也不高。
3、由于专业本身的特点,使得毕业的学生就业比较散,所以在校企合作方面与学校要求还存在较大的差异。
4、培养学生的层次也有待提高。
“十二五”时期,常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十二五”规划为我系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今后五年我系要积极培养物流、营销、现代服务等方面的高素质的有用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
二、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
以上级“十二五”规划为指导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以现代化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教育,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目标培养高素质的经济服务类人才。进一步调整扩展专业结构,扩大高职规模,提升毕业生层次和水平。
三、规划重点
1、事业规模
十二五期间,我系将提高办学层次,调整专业结构,从现有的会计、报关、物流、商务英语专业增设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市场营销和经济管理等专业,横向形成会计、管理、经济和经济服务四大专业群,纵向形成中职、五年制高职和高职高专,以高职为主高中职并举的学历结构。经过五年努力,最终能使我系发展成为办学理念明确、办学定位准确、学生规模适度、师资结构合理、专业特色明显、就业人才市场认可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与在职职工培训为一体的多功能教育教学规范化系部。
2、专业建设
(1)、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财务会计专业依旧是目前各层次学历教育中比较热门的专业,我系将依托企业需求,围绕我校外部招生环境的变化,根据岗位群培育核心能力的特色优势,进一步加强省级示范专业会计专业的建设,努力把会计专业创建为省课程改革实验点,争创专业改革示范系部。
(2)、扩大专业图书拥有量,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拟建电子商务实训基地、模拟银行、模拟纳税大厅、营销实训室和ERP沙盘模拟室、物流实验室、国际贸易实验室、综合语音实验室来为学生技能训练提供场所。积极组建会计记账公司,为学生创建真实的实习环境,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积极思考与企业合作,积极寻找跟常熟市会计学会、常熟市物流协会、常熟市各大商场超市及海关、证券、银行等企业合作途径和方式,尽可能使我系的毕业生就业对口。
(3)、紧紧围绕省、校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有关要求,制定科学、有效的实验工作方案,大胆实践,积极推进,创建精品课程,打造品牌专业。五年中要创建2-3个精品课程,努力建设会计、物流和商务英语三个专业,尽可能把会计专业建设为品牌专业。
(4)、系部将以学校全面实施“科研兴校”战略目标为主导,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方式,推广教学实践,突出“做中学、做中教”,制订并颁布一系列制度,努力抓好系教科研工作,确保教科研工作持续稳步发展。在现有的基础上,努力创建一到二个省级立项课题,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意识,使教学科研在教学真正起到引领作用。
(5)、建设从业资格培训基地(主要面向本校学生),建设初级会计职称的培训基地,建设收银员、物流师等技能鉴定点。
3、队伍建设
(1)、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坚强领导下,进一步加强系干部队伍教建设,努力使经贸系的干部队伍成为一支作风正派、政治素质高、管理能力强、业务水平精、科研创新意识先进的干部团队,引领经贸系走上一个新台阶。
(2)、制定和完善教师管理制度,为教师队伍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采取自身培养为主与合理引进为辅的政策,加大工作力度。加大学科带头人培养的力度,五年内再培养各级学科带头人3-5名,落实课程负责人与实训项目负责人的责任制。大力提高教师科研水平,培养研究骨干和强势研究团队。五年中使我系的双师型教师达到专任专业教师的75%。
(3)、以立足常熟,面向苏南,坚持为地方培养人才为目标,为培养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具有职业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技术型人才为。系部将稳步扩大招生规模,使专任教师和学生比保持在1:22左右。
(4)、通过在职进修、脱产进修和外出培训等途径,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继续提高青年教师中研究生比例。使硕士研究生数达25人,在专任教师中比例达30%。
(5)、系部将采取扎实措施实施“五高工程”,着力打造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高水平、高素质的“五高教师”队伍,力争打造“五高教师”团队,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素质,促进教师自身发展,系部将在未来五年中再培养10-12名五高教师。
(6)、进一步落实完善学校关于专业教师下企业制度,每学年初系部给每个专业教师下达本学年下企业时间和课题,执行中系部领导跟踪实施。学年结束时,系行政结合专业负责人、学校教学管理处进行检查总结,表彰优秀,指出不足,提出改进意见,让此项措施真正能够取得成效,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
(7)、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以实践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为核心,以“德为人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准则,以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为重点,强化师德教育,履行师德规范,不断提高师德水平,努力建设一支忠诚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让学生尊重、家长信赖、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
4、特色建设
(1)、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与各项创建工作紧密结合,进一步强化管理意识,围绕学校“质量立校、科研兴校、人才强校”三大战略目标,加强“创新、创优、创业”三创力度。培养名教师,打造精品专业;培养创业型学生,打造富民型职教;开发培训项目,培养高层次人才,努力提高为学生服务意识。
(2)、结合学校工作,强化学生常规管理、自主管理,进一步加强督促检查,促进校风、学风建设,促使学生由他律走向自律。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等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体育、文艺活动,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完善系部心理咨询室,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3)、继续推行“感恩父母”主题活动,要求学生读一本好书、在家中为父母做一件有意义的事、给父母写一封家信、以班级为单位举办一次感恩主题班会,邀请部分家长参加活动。通过系列活动,学生思想素质普遍提高,尊老爱幼观念深入人心,将这种信仰内化为学习的动力,为今后的学习生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在今后的日子里,我系将会继续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认真做好学生志愿者活动,以实际行动,更加广泛深入地投入到无限的志愿服务中,使我系学生志愿者活动成为校园、社会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5)、为了努力提高学生自主管理的工作水平,我们通过组织班团干部的培训,进一步强化学生干部的管理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他们自主管理的能力。继续实行聘用学生干部担任班主任助理制度。
(6)、德育工作是职业类学校的难点,系部始终坚持以育人为本,把德育工作放在首要位置,系部三年前就推行了星级班集体评比活动,获得了很好的效果。为进一步深化系部德育管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将继续在我系推行星级班集体评比活动。
5、信息化建设
(1)、为了适应现代化管理的需要,以促进系部管理工作的提升,系部将通过现代化通讯手段,使管理信息化,从而能使系部时刻掌握教师动态,班主任时刻掌握学生动态。
(2)、教务管理无疑是管理工作中的核心工作,其管理模式的先进性、科学性与规范性,管理手段的信息化与自动化建设对学校的整体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为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实现教学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有助于加快教学管理人员与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系部将教学管理信息化,能够使教务科时刻掌握全系学生的学习信息。
(3)、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的需要,为高效益地造就出一大批适应社会需求的现代化人才进行探索,系部将教学场所实现信息化,建设好标准化、现代化教室,从而能够满足学生进行模拟仿真学习。
(4)、系部资产较为庞杂、繁琐,系部将试行管理信息化,以有效地促进系部金融资产管理和处置工作。
6、制度建设
加强制度建设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根本保障,和谐的校园离不开一定制度的约束、规范和引导,更需要制度来保障。和谐校园的制度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为此,系部将结合学校的制度建设,制订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以鼓励与倡导为主,以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系部管理机制。并用好制度,践行制度,完善制度,确保制度认真执行。力求做到在发挥现代学校制度最大作用的过程中调动广大教职工自觉遵守各类规章制度的积极性,把教职工的注意力引导到以主人翁的姿态为系部、学校建设添砖加瓦上,让每位教职工实现高度的文化自觉性,形成良好的师德师风,确保系部各项工作的进一步提升。
经贸管理系 周玉霖 2010.11.15.
旅游管理系规划初探
一.规划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上个世纪末旅游业已经超过了汽车业、钢铁、石油等产业,旅游业在全世界的整个生产总值中现在大约占10%的份额,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
2009年,常熟人均生产总值达15826美元,已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常熟即将进入高加工度、高技术密集、高端服务业快速发展的工业化后期,同时又是经济发展的转型加速期、城市化的形态提升期、资源要素的瓶颈制约期和社会矛盾的交织多发期。
近年来,常熟以“接轨大上海,牵手环太湖,联动长三角,融入国际国内大市场”为总体思路,有效整合虞山、尚湖、沙家浜和中国服装城四大旅游资源,大力开发休闲度假旅游。常熟的旅游事业迅猛发展,旅游品位日益提升,农村旅游十分繁荣,全市形成古城观光旅游区, 2007年,常熟旅游总收入突破105亿元,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突破1200万人次,沙家浜风景区、尚湖风景区和虞山国家森林公园三个旅游景区接待游客均突破100万人次。根据常熟中长期规划,全面整合旅游资源,提升现有景点景区的规模和档次,有序开发和挖掘新的景点景区,以常熟整体形象来统一包装,统一宣传,着力塑造“中国休闲名城”、“旅游度假基地”的常熟旅游品牌,到2015年,全市接待国内游客突破2500万人次,接待国际游客3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00亿元,建成中国最佳旅游城市。
常熟四星级以上饭店超过12家,2011年春节前后,又有3家高星级饭店开业。仅2011年,本市仅各大饭店需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350名,而我校提供毕业生酒店管理78人,导游45人,烹饪43人,园林44人,差距很大。
同时酒店人才现状
(一)人才流失严重
我国一般企业的人员流动率在5%~10%之间,旅游饭店业最适合的流动率在8%左右,然而中国旅游协会人才培训开发中心对全国二至三星级的酒店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旅游饭店人员流动率达到了23.95%,部分酒店人才流失率竟达到了45%以上。
近期长三角地区酒店人才需求状况
酒店业呈现了集团化、规模化的发展趋势,人才需求也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
(二)星级酒店的用工特点
1.酒店业目前供应和需求量均较大的主要集中在低端服务人员,从业人员主要来源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这部分人进入酒店后主要担任前厅和客房服务人员,但要成为高级管理人员,存在一定难度。
2.目前星级酒店紧缺的专业人才主要有三类:一类是宾馆酒店总经理、各部门经理等中高层管理人才;第二类是技能级别较高的餐厨、服务等技能型人才;第三类是具备较强“补位”意识的服务型人才,这类人要能弥补酒店各个部门之间的服务空白点。
因此,在酒店管理这个特殊行业里,最重要的素质其实说起来很简单:“发自内心的热爱”,以前有人看不起服务业,不愿意在酒店这种“伺候人”的行业里做,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对职业没有认同;酒店经营管理人才还要具备一项素质,即处理人际关系的高超本领,因为酒店业做的是“人”的生意,比起其他行业更需要频繁地与人打交道,如果性格不适合与人沟通,就比较难在这一行立足;酒店职业经理人需不断升华自身职业素养,衡量成熟的职业经理人能力的最高标准是对旅游市场的正确决策和把握,既要熟悉旅游市场动态,在把握发展趋势、确立市场定位等决策层面上具备判断力,又要精通业务,懂管理,能进行实际操作。
目前,我系有宾馆旅游、园林园艺2个大类,酒店管理、烹饪、风景导游、园林园艺等多个主干专业,涵盖我市旅游环境发展等领域各大产业,系已建成省园艺设施省级示范专业、《食品刀工技术》苏州市精品课程,我系有专任教师51多人,其中专业教师23多人(其中14人为转行教师),教师本科达标率已超过95%,硕士研究生(含在读)人数6人,占专任教师的8.5%多;骨干教师队伍不断扩大,苏州市“十佳双师型教师” 1名,常熟市“学科带头人”1名,常熟市中级“双师型”教师1名,常熟市教育能手6人,教师专业技能水平稳步提高;我系有在校学生1131多人,职业学校每年向本市企业输送300多名具有较高素质的合格毕业生,为常熟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尽管2005年六校合并以来我校有了飞速发展,但目前我系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仍然不足。存在规模小、设施差、不符合省合格标准的职业学校就读,无法满足学生接受优质教育的愿望,影响了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职业教育经费投入还显不足。职业学校的实习、实训设备相对落后,离国家级、省级标准仍有相当差距,不能很好满足职业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制约了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
二、指导思想
我系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国、全省、苏州市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江苏省、苏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紧紧围绕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紧密结合,建立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的职业教育模式,加强教师队伍的内涵建设和系基础设施设备建设,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又好又快建设旅游管理系,为培养大批中高级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更好地为现代服务业建设服务努力。
三.主要目标
凸现又好又快发展思路,系的建设规模学生数在1100-1300人,班级数24-28个。
酒店管理3个班/年(含西藏内地班),导游1个班/年,烹饪2个班/年,园林类2个班/年。
在设施园艺省示范专业基础上,再建设1省示范专业。
建设一个省级精品课程,1-2个苏州市精品课程。
加强实习训练基础建设投资,增加传统实习11个项目设备,予投资20万元,新建设实习项目9个项目,计划投资250万元。
全面校企合作,其中紧密型校企5-7个,普通型校企合作10-12个。
重点建设海星岛校企,园艺基地。
扩大专业教师队伍到30人,通过招聘专业教师和加强专业教师培训二条腿走路。
走特色之路,办好西藏班、新加坡班。
四.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
1、贯彻教改思路,形成“以旅游企业对毕业生公共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要求为主线;校内环境与校外环境两个环境相结合;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三个体系相统一”的中专人才培养模式。
2、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形成符合学校与企业合作教育特点的理论教学体系,构建以校内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结合为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3、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集专业教学、职业培训、接待服务于一体的功能齐全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
4、建设一批设施条件好、管理水平高、培训能力强的稳定的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实现学生顶岗实习与就业相结合等。
五. 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和基本思路
(一)专业教学改革目标
1、深入进行社会和行业调查研究,分析社会和旅游企业对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明确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优化的人才培养方案。
2、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形成具有学校与企业合作教育特点的理论教学体系,构建校内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3、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集专业教学、职业培训、科技研究、接待服务于一体的功能齐全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一批设施条件好、管理水平高、培训能力强的稳定的校外顶岗实习基地。
4、建设一支高素质,具有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
5、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良好的校企合作教育运行机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校企合作教育运行管理规范。
(二)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以培养从事旅游与酒店管理第一线工作的中等应用型人才为专业培养目标,充分体现中专的教育特色;根据区域旅游经济发展需要调整专业方向;以基本素质和职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构建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体系;基础理论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专业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实践教学强调岗位实际工作基本能力的培养和职业岗位操作技能的严格训练;强调校企合作的办学途径,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不同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课堂教学和顶岗实践的有机结合使毕业生的部分岗位适应期缩短为零;下大力气培养“双师型”教师来满足校企合作教育和培养应用性中等职业人才的需要;建立适应中专教育特点的育人环境和素质培养体系。
六、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及实训基地建设
(一)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
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分成基本认知实习、技能实习、校企结合顶岗实习三个阶段。针对不同阶段、不同深度的实训,确定项目、内容,明确要求和目标,制定相应的指导、训练、考核办法,并最终落实到专业资格、技术等级及星级酒店实习培训证书上。
依托校外实习基地,形成校企合作教育的人才培养机制,以培养学生的职业化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以校企合作为途径,充分利用企业和学校的不同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顶岗实践、工读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在思想观念、专业理论、专业技能方面真正受到职业化的、全方位的培养、锻炼。根据校企合作程度,将合作企业分三类,一是核心合作企业,二是紧密合作企业,三是重点合作企业。
(二)实训基地的建设
l、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学校现有的技能训练室的规模、陈旧设备等已难于适应旅游专业发展的需要,学校应加大投资,扩建“客房、餐饮技能训练室”,改善“形体训练室”,拟建“多媒体导游训练室”、“管理实验室”、“调酒训练室”、“前厅总台模拟室”等功能、设施齐全的实训室。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学校已与常熟各大饭店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与常熟尚湖、沙家浜、国旅、中旅、青旅等多家旅行社展开合作,为本专业学生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构建“教学饭店”,并更多地加入社会专业技术协会等行会组织,旅游专业的发展通常有政府、专业技术协会、旅游饭店、客人、其它中介组织等参与。我们已敏感地注意到国务院(2009)41号文件等国家政策,同时近期将出台振兴国家旅游业的法律、法规、条例,并组织上海世博会等大型旅游活动,地方政府旅游规划、投资和管理旅游将极大地推动学校旅游专业建设。同时行业行会组织将发挥更大作用,一系列行规、进行行业间的协调和管理、进行资质评估、加强行业交流和提高旅游市场透明度、强化专业人才培养、提高旅游组织者水平和质量,更积极地推进学校旅游专业的发展和建设。
旅游管理系 苏再庆
培训部“十二五”发展规划(初稿)
“十一五”期间,职教中心培训部借职教资源整合的东风,依托职教中心集团办学的优势,实现了与学校事业的同步大发展,从办学规模到办学质量以及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和水平都跃上了新的台阶,为“十二五”乃至今后的长远发展奠定了比较扎实的基础。
“十二五”是我市经济实现转型升级,职业教育实现内涵发展的关键时期,作为职教中心的一部分,培训部将以学校的整体规划目标为指导,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推进常熟成人教育大众化、终身化、均衡化的重任,努力做大做强培训部的成人教育事业,更好地服务常熟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地方经济的跨跃式发展。
一、工作理念和办学目标
工作理念:确立“教育体系终身化、教育载体网络化、教育管理规范化、教育形式多样化、教育效果优质化”的教育工作理念
办学目标:努力把培训部打造成为学校社会和经济效益新的增长点,使培训部真正成为常熟人民“成人、成长、成才、成功”的大学堂。
二、主要工作目标及工作措施
(一)认真落实创建工作,力争早日跨入国家级示范性基层电大的行列
去年,在争创国家示范性基层电大工作中,由于开放教育学生占全市人口比的硬性指标不达标,致使创建工作未能如愿。在今后五年内,我们要大力发展开放教育,把开放教育作为学校成人教育事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要在实现硬性指标达标的基础上,根据中央及省电大的工作要求,围绕基层电大在开放教育中的职责与定位,指标体系中设计的5个Ⅰ级指标、11个Ⅱ级指标(其中3个为关键指标)、22个观测点,要深入发动,结合本校实际制订明确周密的实施方案,要对指标体系进行认真解读,把握内涵,要抓住关键,全面推进,重点突破,并逐条对照,找出差距,迅速整改,力争早日成为国家示范性基层电大。
(二)强化全员招生意识,努力开拓展招生市场,力争使本部成人在校生规模再上新台阶。
1、在招生工作上,倡导和贯彻全员参与。将招生工作纳入目标管理考核条例中,要求全体教职工增强主人翁精神,时刻关注和把握好学校发展的生命线,主动开拓与稳定好生源市场,努力使办学规模再越上新平台。健全和强化招生的责任制、合作制、奖励制,激励广大教职工积极参与,同心协力促进系部事业发展。启动奥鹏远程教育学习中心的筹建及组织好招生和教学落实。
我们要在“十一五”末在校生规模已经突破4000人的高位平台上,继续自加压力、负重奋进。年招生规模的目标是:确保完成1500,努力完成1800,力争突破2000名,即完成成考1000--1200名,开放教育完成常熟常住人口的万分之六,达到624名,奥鹏完成100—200人,通过5年的努力,使我校成人教育在校生规模突破5000人,努力达到6000人。
2、发展方向上,坚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积极推进成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培训工作。利用江苏电大常熟学院的办学经验和办学优势,积极与相关高校开展合作办学,不断开拓招生渠道与规模,不断丰富教育形式与内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积极拓展服务经济社会的办学功能,主动参与创建学习型组织和社区教育,努力构建终身教学支持服务公共平台,积极参与城乡发展一体化建设。
培训部要着力拓展专业培训的空间,打造面向社会的开放式培训基地,为常熟地区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提供条件。要坚持服务农民、服务农村、服务企业的原则,充分利用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资源,充分发挥网络和远程教育的功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各类需求,使学校成为常熟社会培训的基地和集团军。
3、切实加强农民教育工作。继续推进“现代农民教育工程”。实施中青年农民学历技能双提升计划,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办好退役士兵技能培训,发挥职教中心下联村民学校的纽带作用。加强与乡镇成人教育中心校的合作,积极参与实施新农民和在职职工技能学历双提升计划。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在认识上要进一步加深,培训的起点要提高,真正培训农民工提高自身素质,为企事业单位培训高素质的职工队伍,成为企事业单位用工的“后花园”。主要在三个方面进行探索:一是利用部门的职能、管理、技术、联络等优势,培训相关的职业技能;二是利用常熟的特色产业和私营经济,培训专业性技术工;三是依托工业园区和招商引资,实行“订单”、定向培训。启动苏州市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培训基地的培训工作。继续拓展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工作。
4、要广泛进行社会调研,发布各种培训信息,精细组织各类培训工作。要研究政策、启动市场、开发新项目、拓展新领域,为全市社区教育活动提供场所,指导全市乡镇社区教育中心、各系统的教育培训基地开展形式丰富的培训活动,要继续组织完成成人高考考前辅导;国际公司、建设局岗位培训;卫生局全科医生、社区护士、公共卫生乡村医生培训;民政局退役士兵的学历教育和培训;劳动局人事局的机关事业单位岗位培训工作等,积极尝试半工半读的教学形式,通过5年的努力,努力使培训指标确保人数达到8000以上,努力成为学校发展新的增长点。
(三)强化教师培训,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开放教育要求教师由“教学”转变为“导学”,由信息源变成导航者,由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员学习能力提高的引导者,由过去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掌握较高的现代教育技术的专业人员。由此需要任课教师全面掌握开放教育的相关知识,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术。本期将进一步强化教师的开放教育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加大管理力度,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通过5年的努力,使五高教师在原有2人基础上再增加2-3人,副教授在原有2人基础上再增加2-3人。
未来五年,培训部教职工退休3人,由原来的19人变为16人,包括主任3人,科长2人(其中1人退居二线),教务科3人,综合科1人,培训科1人,招生办2人,会计室2人,食堂2人,况且,届时,男50周岁以上的8人,女45周岁以上的3人,明显老龄化,跟蒸蒸日上的成教事业及翻番的事业规模不相适应,急需引进新生力量8-10人。在此希望得到学校领导和各部门的大力支持。
(四)进一步完善教学监督机制,创新教学模式,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科研能力和水平。
1、教育管理和教学模式有创新。培训部全盘继承了原电大成人教育行之有效的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并在实践中进行了补充和完善。但是,随着我国成人教育的发展,一些体制性原因造成的新问题不断出现,这就要求我们以创新的思维研究新形势下的新课题。例如:如何提高学生面授的到课率?如何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质量测评体系?如何改革僵化的考试模式?等等,都需要我们在“十二五”中以创新的思维去研究,去攻关。这也将成为未来五年培训部全体教职工的重点科研课题。
2、专业建设有特色。专业建设是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格局与办学水平。为主动适应开放教育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对我校未来几年专业建设规划作如下规划。
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
(1)全面体现“学以致用”的专业建设原则,适应社会发展,面向市场需求,遵循教育规律,革新教育观念,培养理论基础扎实、人文素养较好、专业技能实用、具有创新意识及良好职业道德的应用性人才。
(2)注重实践教学,加强课程复合,突出专业特点,切实强化职业道德、知识素养、创新意识的培养,在培养学生专业认知能力、专业拓展能力、持续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塑造本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岗位工作能力。
专业建设目标:根据我市人力资源需求状况,结合我校师资实际,重点建设以会计学本科为主的精品专业。逐步形成成人本科以会计、工商管理、土木工程为主干;开放本科以会计、行政管理为主干;成人专科以会计、机电一体化、计算机应用为主干;开放专科以会计、行政管理、物流管理为主干;“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以乡镇企业管理为主干的主干专业群。努力开拓药学、护理、酒店管理等有一定, 潜力的传, 统专业,同时,根据市场需求及时做好市场调研工作,适时科学地开设一些与新兴产业相适应的配套专业,如:光伏技术、物业管理等。为完成这些目标,我们将以提高教师水平为突破口,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主线,以强化实践性教学为重点,切实做大成教规模,提高成教质量,提升办学声誉。
3、教科研工作有质量。在未来五年中,我部教学科研工作的总体目标是:
第一,积极参与中央电大、省级电大的教科研项目,特别是要继续参加中央电大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工作,每年递交的专题论文不少于六篇。
第二,继续进行学校主课题下的子课题研究,力争尽早结题,并完成不少于十篇的配套论文或者总结。
第三,加强对新形势下成人教学管理模式、评价模式的研究,结合各自的教学实践每年每人完成不少于一篇的教学论文或者教学心得。
通过以上工作,努力把我部打造成教育上规模,教学有质量,科研出水平的先进系部。
(五)基本建设和办学设施建设
目前,培训部的教学设备和设施基本上是继承了原有电大的基础,设施落后、设备陈旧的情况非常严重,这与已达四千在校生的办学规模不相适应,为此,我们强烈呼吁学校领导要在今后的五年中加大对培训部的资金投入力度,重点建设好以下几个项目:
1、翻建部分危旧房屋,特别是第二阶梯教室已成危房但却不可或缺;
2、有计划地添置教学实验实训设备,主要要更新计算机房三个,并提升配置,全面更新老师用机;更新添置一批投影、扩音设备;
3、投入人力物力,提升电大校园网络的规格,特别要建设好学生自主学习和师生互动的教学平台,以适应成人教学,特别是开放教育的需要;
4、如若普专最后一年的教学基地规律性地移置电大,应对学生宿舍进行全面更新改造,确保寄宿生的生活安全,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
通过逐步提升,努力把培训部建设成为常熟规模最大、设施最优、质量最好的现代化成人教育基地。
总结过去我们倍感自豪,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我们坚信,由学校党委和各级组织的正确领导,有兄弟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在即将开始的新一个五年计划中,我们一定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以创新的思维、以充足的干劲实现我们今天的展示的蓝图,为常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学校发展再上新台阶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培训部 李坤华
二〇一〇年十一月十六日
科学规划 争创一流
——对基础部工作的展望
回顾“十一五”,基础部在校党委和校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基础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对口单招工作取得可喜的成绩。五年来,在教学上成就了一批优秀教师,向学校输送了一批优秀干部。五年来,向高校输送一批优秀的学生,其中本科上线394人,专科上线1067人,共向高校输送1421名优秀学生,为家长办件好事,为学校赢得社会声誉。五年来,我们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我们的专业建设日益完善,专业优势日益显现,师资队伍日益优化。五年来,我们虽然受到2007年4号文的冲击,不过我们很快调整思路,重新起航。
展望“十二五”,又将是一个新的起点,对口单招将作为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构建人才培养的立交桥的一项重要内容,已得到职教人士的广泛共识。同时,对口单招将作为中职发展的一项制度,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拉动中职发展的重要策略。如今,全省各中职校又面临新一轮对口单招挑战和竞争,各校对口单招的业绩也将面临新的评估。作为全省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力职业教育中心校,对口单招教学质量能否在新一轮的洗牌中,危中奋进,争先进位,将是“十二五”期间摆在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
一、总体目标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规划,深化改革,和谐发展,建设一个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家长满意,社会认可中职教育平台;着力把基础部打造成为优秀教师培养基地,学校课堂教学的窗口,中职教学质量提升的科研区;力争对口单招升学在苏州市领先,江苏省知名,让基础部真正成为中职对口单招升学的典范。
二、具体设想
1、优化环境 优化舆论环境,树立学校办单招的理念,营造对口单招工作是我们共同的事业的氛围。优化育人环境,给升学的学生提供良好的环境成为我们共同的责任,给升学的教师给予高度的重视成为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优化教学环境,全面改善教学设备,全面实施教学现代化,为我们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深化课堂改革,提供坚强的条件支持。优化系部文化环境,用榜样来激励人,用文化来感染人。
2、调控规模 对口单招教学理应是中职教育的精英教学,目标是升本教育,做好单招教学不是做大更重要的是做优单招教学。所以,我们理想的招生规模每届学生在300人左右,开设6—7个班,而且各专业都独立组班,每班人数在40人左右,基础部学生人数累计在900人左右。同时,按照1个专业2.5个教师,进行师资配备,教师人数在60人左右。
3、专业建设 目前,江苏省对口单招共开设十四大类专业,“十一五”期间,我们在十四大类中的十一个专业都进行对口单招教学尝试,一些专业成绩比较显著,为我们在“十二五”期间进行对口单招专业开设积累经验。“十二五”期间,我们计划开设所有有优资师资的专业,同时兼顾不同性别对专业的要求合理开设专业,既要做到专业优化,又要兼顾生源男女需求平衡,彰显我们职教大校的包容性和优越性。同时,在“十二五”期间,我们积极打造2-3门骨干专业和1-2门特色专业,使之成为我校单招专业品牌并实施届届招生。
4、深化改革 “十二五”期间,随着对口单招政策回暖,对口单招的竞争也日益激烈,而竞争的根本是教学质量的竞争。教学质量不仅是衡量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我们实现“十二五”目标的重要保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全面深化教学改革,建立学习型、研究型的学科团队,积极推动课程改革,深化课堂改革。“十二五”期间,全体教师要全面转变教学观念,精简教学内容,开展有效教学,全面落实新的教学计划。要钻研考试大纲,加强教学研究,发扬合作精神。要改变教学手段,推行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全面实施课堂教学改革。计划打造有影响力的精品学科1-2个。
5、锤炼队伍 系部要发展,质量要提升,队伍是关键。“十二五”期间,基础部着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爱岗爱生、业务精良、乐于奉献、勇于创新、敢于开拓、善于合作教师团队,打造一支目标坚定、勤学乐学、尊师爱校、文明守纪、团结互助、多才多艺、素质优良的学生团队。这中间,行政干部结构合理,管理能力和战斗力强;党员队伍能率先垂范,先锋带头;骨干教师名副其实,教学质量优异;班主任队伍责任心强,管理水平高;青年教师能吃苦耐劳,积极进取;……等等。同时,完善师生流动机制,实现来选拔去自由。
6、一流待遇 职业教育的发展,不难感受到职业教育搞升学不违背职业教育规律,而职业教育搞教学难不可言,可职业教育搞升学难上加难,这一现象很多学校都有同感。所以要创一流的业绩,必须有一流的待遇。有一流的待遇才有可能吸引优秀的教师,才能打造有实力的教学团队。任何行政指令可得到只能是表面的结果。“十二五”期间,最理想的结果是把基础部定位于一个特殊的系部,给它足够的政策倾向,减少一些不不必要的可比性,广纳愿意为单招事业做贡献的教师和领导。切实增加福利,赋予荣誉,适度减压。让担任基础部教学的教师在有成就感的同时,还有至高荣誉感,真正体现学校重视教学、教师“教学至上”的理念。
7、加强宣传 “十二五”期间,要多渠道多途径加强对口单招政策的宣传,这也是我们学校义务和责任。加强宣传,并不是要家长、学生都来选择单招,而是让老百姓更清楚地去认识对口单招,从而在子女升学时更理智去选择单招。可以避免不认识、不理解而误入歧途,为以后学生的发展产生不必要的麻烦。
8、和谐发展 和谐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十二五”期间,基础部将坚持以制度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紧紧以学校工作为指针,继续打造和谐系部。基础部将继续完善各项考核和激励机制,加强和其他各系部、处室联系和沟通,加强与其他兄弟学校和部门友好往来,共筑基础部和谐发展的篇章。
总之,“十二五”期间,在中国教育由规模型向质量型迈进的大好环境下,重视教学质量必将成为教育的又一个主旋律,对口单招也将在这大好环境下,为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做出积极的贡献。同时,我们相信有校党委和校行政的坚强领导,有兄弟系部、处室的大力支持,有基础部人的不懈努力,基础部的明天会更加美好!学校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基础部 何世伟 2010.11.15.
二、第四期校园论坛处室交流选编
优化人才结构 强化队伍建设
——第四期校园论坛交流纲要
这里所说的人才,是指德才兼备并以自己创造性的劳动为学校发展和职教事业做出一定贡献的人。学校的发展因天时、地利、人和而得到了综合提升,但重要的是离不开人才的全面支撑、干部的良好素质、党员的自觉示范、教师的无私贡献、学生的积极配合以及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建校五周年的深刻启示告诉我们,加强党的领导、加强队伍建设、加强人才培育、加强后备力量,是学校自身长效机制的客观需要,是完善管理、经营、发展机制的前提条件,也是激活人才潜能、提升队伍素质的必要措施,更是推进创新、创优、创业和创建的有效保证。
由于时间关系,我简要谈三个方面个人思考。
一、队伍现状
1、干部岗位概况。目前,学校在编人数670人(含离岗人员约5%)。其中,在职干部87人,离岗干部14人;中层以上占教工总数12.3%;校级10人,占干部的11.5%;部门正职18人(含3兼职、3专职书记),占20.7%;女干部17人,占19.54%;非党人员12人,占13.8%;35岁以下6人,占6.9%;并校后新提任16人,占18.4%;本科以上学历78人,占89.7%;中级以上职称79人,占91%;处室47人与系部40人分别占54%和46%。
从中不难看出:第一,干部职数饱和,班子人数偏多;第二,青年及女干部偏少,80后干部为零;第三,学历及职称未达标尚存10%;第四,系部与处室比例倒挂。
2、支部党员情况。全校329名党员中,在职党员245人,占党员总数74.5%、占在职教工的37%;离退休党员84人,占离退休252人的33%;干部75人占在职党员31%;处室党员约80人,占在职党员33%;学生仅3人,占1%左右;11个在职支部,2个退教支部;整合五年,由于上级评优指标分配等缘故,评为市级以上优秀党员年平均不到1人,苏州市级以上为零;评为市级以上优秀党组织为零。(今年申报的市级优秀离退休党支部待批复)
数据显示:第一,党员数量与结构比较合理;第二,但大学生党建工作与省市中及高职校比(均建有学生党支部),发展迟缓;第三,优秀典型选树档次与学校地位不相适应;第四,文明单位与地方基层党组织创建成效不大,落后于职教条线品牌创优创建步伐。
3、师资结构状况。学校专任教师492人,占在编73.54%,其中,文化课教师237人,占48.2%;专业课教师255人,占51.8%;中级双师型141人,占专业课教师55.3%;初级以下职称141人,占28.6%;中级以上职称351人,占71.4%;硕士35人(在读43)占7.1%;大专19人,占3.86%;副教授6人,占高校教师资格260人的2.3%。其他人员178人中,教辅、工勤、离岗等148人,占在编670的22%;外聘教师45人,占专业教师18%;五高教师累计100名,占专任教师20%。
现状表明:第一,专业课与双师型教师距五星指标总量不足、高职称偏低;第二,专任教师学历职称及外聘教师数量均未达标;第三,其他人员工勤偏多、离岗者占用编制名额尚未清零;第四,五高教师尚未达到专任教师的一半。
二、规划目标
1、干部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班子建设。作为领导层、决策层,校级党政领导班子,无疑是干部队伍的核心,是一所学校的“大脑”。目前,党委期满五年尚未换届,人数逢双不为单,且职数10人过多,虽然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合理,均为男性也显得单调。因此,有必要逐步精简优化,真正落实“五个一工程”( 即:常职校党委[2011] 3号关于进一步明确党政领导成员重点建设项目分工的通知),从而更加高效科学。
二是控制干部总量。干部职数按教工总数,逐步调整、控制在12%以内,校级占中层10%左右,中层占在编10%左右,形成精简高效、结构合理的干部队伍。其中,处室中层40%,系部中层50%;45岁以下70%左右;本科以上学历及中高级职称95%以上;男性70%以内,女性及非党员30%以上。
三是培养后备干部。目前,干部总体偏多、系部偏紧、处室偏松。系部干部仅占教职工的7%左右,因此,按后备干部工作实施方案,应逐步建立后备干部数据库。其中,中层正职以上后备干部控制在40岁左右,中层副职后备干部控制在35岁左右;重点培养妇女干部和40岁以下“领导型”、35岁以下“五高型”后备干部。
四是编制岗位系数。按照校系两级管理原则及直线职能式垂直管理体制,处室职能科室应按职能划分岗位,按岗位划分职责,按职责划分系数,逐步淡化或弱化处室科长数量及概念;以系数定骨干,而非以行政职务加冕骨干,以岗位定系数,而非以人员性质定系数;逐步归纳建立一套规范、量化、均衡的处室岗位职数、岗位名称表,组织机构网络及部门职能图,明确岗位职责、岗位系数,做到以岗定职、以岗定人、以岗定责、以责定利,实事求是地实施绩效分配改革。
2、党员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支部建设,建立大学生支部;注重廉政建设,确保党员干部队伍违法乱纪行为发生率为零。
二是开展创先争优活动,选树市级以上典型,争创文明单位。
三是坚持师德师风教育,推进党员先锋模范形象建设工程。
3、师资队伍建设。围绕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实施“
“
主要目标:市以上骨干人才150名以上,苏州市以上各类名师50人以上,总体骨干人才占在编人员30%以上。
五高教师,目前约100人,规划150人以上;技能型人才(高级工以上),目前约150人,规划增加150人;高校教师资格,目前260人左右,再增150人,达到专任教师的80%;苏州市级以上科研成果(论文、竞赛、教材、著作、课题等,不含技能竞赛)目前每年约100篇(项),目标每年150篇(项);双师型教师,目前约140人,目标再增150人(含初级职称),中级职称双师型达到200人;高校高职称规划50人,占专任教师的10%。
三、建设举措
1、党管人才原则。一要坚持二级管理体制,适度扩大系部自主权,加强系部专业建设,精简处室服务队伍;二要研究机构设置,力求科学合理、均衡充实;三要加强重点部门建设和配备;四要启用能力强、敢负责、有创意、民意好的同志到领导岗位上来。
同时,要按党政干部管理制度规定,实施干部任职交流制(包括职业学校校际干部交流、年轻干部轮岗等)、干部述职考评制、干部上岗竞聘制、到龄退居二线制。
2、以人为本方针。建立人才培养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五高工程”实施办法,逐步制订骨干教师分类管理、评定、考核配套制度,实施“名师工程”、“专家工程”、“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工程”(每位教师列出三年发展规划量化目标);逐步加强“五高”教师“三一考核”制度。
逐步建立相关配套奖励办法、专项奖励基金和人才资源开发基金,保持年度预算资金总额的1.5%(即150万)以上用于师资队伍建设、人才队伍培养、骨干教师奖励等;“3515工程”培养费用:资金来源包括:国家示范及其配套和财政自筹等,按2000万的25%,约500多万元,即每年100万元,专款用于人才队伍建设,工程款项不含教师旅游、“五大竞赛”等费用。
3、科学发展要求。树立“科学人才观”理念;建立人才管理体系;坚持师德一票否决制;完善人才工作制度;搭建人才开发平台;打造人才发展团队;健全人才管理体制。
学校人才结构的优化、干部队伍的建设,事关事业的发展、效能的高低、三创的进程,因此,优化干部队伍结构,提升教师队伍水平,增强党员队伍素质,要力求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其所长,各得其所,从而建立起一支结构合理、创新力强,办事高效、管理有方的人才队伍,为加快推进“三创”特色和高水平改革发展示范性职业学校建设步伐,构建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体系。
党委办公室 陈军伟
二○一一年元月十四日
重管理 抓绩效 促发展
——浅谈职业学校管理工作
过去的五年,学校依靠既定的办学方针、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正确的工作策略,走出了一条具有“三创”办学特色的发展之路,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成为了江苏省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那么,未来的五年,当学校处于较高的发展平台上,朝着创建国家级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努力的过程中,将面临更好的机遇,更大的挑战,在学校的管理、发展上也将面临更高的要求、更重的任务。
管理,是学校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科学而人文的管理能统一思想,规范行为,凝聚人心,形成合力,促进发展。绩效,是学校发展的依托和保证,以绩效来评价、衡量管理的结果是学校管理的现实需要,是学校取得优质的教育教学效果的需要,是学校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学校管理必然的要求与选择。
下面我想就管理、绩效二个方面谈一些肤浅的认识。
一、精细化的管理过程为办学质量的提升奠定基础。
要让管理出质量、出效益,就必须着力于管理的过程,着眼于管理的结果,让管理过程“管”得精且细,让管理结果“理”出绩和效,通过实施管理过程的精细化,让管理做精,让过程管细,通过管理提升学校的内涵,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
首先,精细化的管理,为教师搭建成长的平台。任何一所学校,教师是一切工作的基础,是学校事业发展的根本。因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成为学校推进内涵发展的必然选择。实施精细化的管理,就要为教师的成长打开一扇窗,以师德建设引领教师的发展方向,以规范管理指导教师的业务发展,以评价机制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为教师制订成长目标,致力于打造具有专业特色、品牌特色的职教领军人才,营造和谐、积极、向上的教师成长环境,促进教师的业务成长。通过管理,引导教师立足实践,潜心教学,不浮躁,少空谈,有理想、有追求,培养教师开阔的胸襟、开放的视野、务实的作风、创新的勇气和追求卓越的精神。
其次,高效的管理体制和科学的管理机制是开展精细管理的保证。通过不断健全、完善管理体制,实施民主、科学、高效的管理模式,避免工作职能上的条块分割、职能交叉,建立一套适应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合理、高效的管理体制,权责分明,目标明确,上下沟通,协同一体,使各项管理和谐统一,形成学校管理的整体合力。学校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中最根本、最直接的管理,一是教师的教学常规管理,二是学生的行为规范管理,这二项管理是学校良好运作、秩序稳定的基石,是形成优良教风、学风的基础,也是优良的职校文化的灵魂。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就要创新管理模式,构建具有职校特色的管理机制,实施教师教学全过程的管理,学生学习全方位的管理,逐步完善教育教学考评机制、激励机制、绩效机制,有效调动、提高被管理者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管理的效率和质量,最终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第三、完善管理制度和落实管理过程是开展精细管理的核心。完善的、有效的管理制度是开展精细化管理的保证,是学校内涵发展的需要,也是学校有序运行的重要保障。通过制度的落实,让学校的各项管理时时、处处、事事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针对职业教育的特点,结合学校发展实际,不断完善校本管理制度,创新管理模式,让学校实现由“管”到“理”,由“约束”到“自觉”的制度革新。
当然,不管多么完善的制度,如果没有执行,缺乏落实,也只是一纸空文。精细的管理过程就是要落实制度,让制度深入到各项常规管理中,发挥作用,产生实效,在执行过程中是抓好常规,抓严细节,抓实过程,把小事当作大事做,将管理做精,将过程管细,追求最佳、最优的管理结果,即所谓的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只有将司空见惯的各项工作做得有声有色,将习以为常的每件琐事做到极致,并且持之以恒,始终如一,不断增强制度的执行力,让制度深入人心,内化为师生员工的自觉行为,学校的管理质量才得以提升,学校的管理特色才得以显现。
二、绩效化的管理结果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精细化的管理过程,最终是为了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以绩效来评价管理结果,是为了更好地体现管理的“绩效。”
首先,追求绩效是学校事业科学发展的需要和证明。只有当管理的结果有成绩、有效果时,管理的行为、管理的过程才会得到肯定。学校要实行可持续发展,在有明确的发展思路和战略目标的同时,必须让全体教职工达成共识,共同参与,形成合力,为实现目标而不懈努力。通过设定科学合理的绩效目标,为教职工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使学校发展目标和个人成长目标保持一致。在绩效管理的运作中,促进和协调各部门以及教职工按着学校预定的目标努力,凝心聚力,最终促使学校发展目标的实现,确保学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是实现管理结果绩效化的抓手。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和操作系统,使绩效的评价有章可循,是实施评价的前提和基础。完善的评价体系,既要能体现教师的综合素质,又要能为教师个人的专项发展提供舞台。通过评价体系的引领,努力倡导一种民主、平等、多元的评价关系,营造教师积极向上的气氛和环境,力求形成一种新型的面向未来的评价制度,全方位的综合评价教师的师德、工作态度、工作表现和工作业绩,将科学的评价作为教师个人绩效和学校整体绩效的推进器,引领教师个人的发展,推进学校事业的发展。
第三,人本化的绩效考核,是实现管理结果绩效化的核心。人本化的绩效考核应当遵循职业学校管理独有的规律,坚持以人为本,以“促进、提高、发展”为出发点,以教师发展为根本导向,实施教师的发展性评价,实现从“管理为了制约”到“管理为了发展”的观念转变,遵循科学性、客观性、激励性、导向性的原则,重视教师本人在考核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重视管理过程中的动态检查、督促和即时考核,不仅要考核教职员工的绩效,也要考核部门绩效和整个学校的绩效,通过科学的绩效考核,将教师的教育教学业绩与教师个人的晋级、晋升、评先、评优挂钩,督促教师充分释放潜能,营造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富有人文气息的绩效管理氛围,实现学校和教师绩效的最大化、最优化。以此实现学校发展目标和教师个人发展目标的融合,最终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推动学校和教师的发展。
总之,管理的精髓在于“理”而不在于管,实施科学管理的本质是要理顺管理的方方面面、条条块块,防止交叉,理顺工作流程,提高管理效率,使得管理进一步科学和精细,最高限度地提高管理的执行力。学校是大家的,学校的每一位教工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只有加强学校管理团队建设,使所有管理者都具有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让所有人都能有水平、有效率、有高度地参与管理,才能实现学校管理的精致化、品牌化。达到了这样的目标,学校就形成了品牌化的职校文化,形成了特色化的职校精神,围绕管理兴校,学校将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运行。
行政事务处 赵丽娟
2011.1.10
推进内涵式发展 提升职教品质
任何一所学校品牌建立,都和其他品牌一样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一般包括学校品牌的建立期、学校品牌发展期和学校品牌的成熟期。在每个发展阶段的办学理念、发展重点、经营管理策略都是不一样的。我们学校在借助原有六校资源的基础上,经历六校整合时的磨合期、确定学校发展方向时的融合期,学校已经开始进入了凸现职教亮点时的特色期。可以看到我们实现一年平稳过渡、三年初建成效、五年树起旗帜的既定目标,也获得了江苏省首批四星级学校、高水平示范学校、课程改革实验学校等荣誉称号,在技能大赛、创意论坛、文明风采、创新大赛等诸多比赛中也取得优异的成绩。当我们总结盘点十一五期间的成效时,可以说是令人鼓舞;当我们展望十二五时,我们也有着更多的期望。
一、反思对比在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反思:意指不同于直接认识的间接认识。在现在教学中要求我们老师进行教学后记, 其实就是对一种对课堂教学的反思。
英国哲学家洛克认为,反思是知识的来源之一;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认为,反思是认识真理的比较高级的方式。
所谓教育反思就是对教育教学过程的再认识、再思考、再探索、再创造。
四星要求:聘任社会专业技术人员或高技能人才任兼职教师,占专任专业教师的20-30%。
国家示范:校内实训场所和设备设施,生均设备值理工科不低于5000元、文科不低于4000元;功能齐全和运行流畅的校园网,便捷高效的学校管理信息系统;有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教学平台和试题库平台;各专业都开展了校企合作办学工作,骨干专业校企合作成效显著;“订单培养”有较大规模;
高职教育:专任专业教师均为本科及以上学历,其中40岁以下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硕士及以上学位(不含在读)的比例≥25%。专业负责人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
我们要善于从问题中找思路、从问题中找出路、从问题中找办法,反思可以给予我们更多思考、更可以让我们积聚更多的基础和经验。
二、推进内涵式发展,实现学校的快速发展
“内涵发展”是对学校教育内涵的探讨。而内涵式发展主要通过内部的深入改革,激发活力,增强实力,提高竞争力,在量变引发质变的过程中,实现实质性的跨越式发展。它更多的是从实践层面对学校教育发展内容和发展路径的探讨。
1、制度建设现代化
要不断建立和完善学校的管理制度,建立“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制度,有效推进精细化、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同时管理制度应体现
⑴主体性:即建立和完善突出二个主体的管理制度。老师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体,学生作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并且老师的主体意识直接会影响到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
⑵全员性:引导广大教师转变育人观念,强化一切为学生的责任心、投身教育的事业心、争做科研型教师的进取心的意识。不断强化教职工全员育人,岗位育人的意识,做到了时时育人,事事育人,处处育人;
⑶奖励性:建立灵活有效的绩效考评体系和激励制度,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调动学生努力学习、锐意进取的上进心,在全体师生中努力做到凡事有准则、凡事有负责、凡事有程序、凡事有监督、凡事有考评。
2、队伍提升素质化
⑴加强名师培养和名师引领
名师是教师队伍的领头羊,是一所学校最为宝贵的教育资源。要使名师培养取得实效,我们应充分发挥现有名师作用和培养新的名师的工作结合起来,要把名师的使用由承担具体的教学工作转变到培养新的名师的工作上来,对有潜力、有培养前途的青年教师要有重点的培养,使这些青年教师大幅度提高教育教学水平,逐步走上名师的发展轨道。
⑵推进校本培训规范化
建立校本培训制度,增强校本的计划性、系统性、创新性、实效性。推进校本培训重点应突出:
培训全员化:整体提高全体教职工的业务能力和知识水平,提高学校综合竞争实力
培训多元化:通过走出去、请进来与专家学者进行近零距离接触;根据职业教育特点,聘请富有社会实践知识和实用的专业技能知识的地方能人,进行座谈式的交流,也能激发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灵感。
培训主体化:要开展校本培训时我们不能忽略了学生这一个学习过程的主体。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老师,学生心中最有数,让学生把对教师的需求讲出来,让教师研究学习,对教师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⑶平台提升
积极研究和探索行之有效的鼓励措施,推动青年教师岗位练兵,围绕省“五课二评比”活动,建立组织课堂教学大赛、研究课、探讨课、示范课展示等活动制度。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引导、帮助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尽快成熟。
3、管理网络信息化
实施信息化管理是学校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的必然要求,已成为促进管理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加快信息化,促进信息管理与传统管理的融合,是推进学校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提高管理效能的有效手段,是学校获得竞争优势的最佳选择和必由之路。
同时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也对传统的黑板与粉笔教育手段产生了重大的挑战,也是促进教学理念转变、督促教师在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信息资源整合、共建、共享,提高学科课堂教学效率。实现教学方法的大转变重要手段。
4、三创教育校企化
校企合作是职业学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大力提高育人质量、为行业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是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的途径。
⑴校企合作推进课程改革,为学校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提供的可靠的依据。
⑵学校与企业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⑶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让学校教育理念与行业企业管理经营发生碰撞、产生融合,是职业学校实现为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地方经济、服务企业、实现四个对接的必由之路。
教学管理处 马志军
2011年1月
职业教育需要全员育人
目前,我国在校职业类学生已超过5000万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毕业后将直接跨入社会,步入职业生涯。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产业大军的素质,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加强和改进职业学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提高劳动者素质,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而加强和改进职业学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需要我们德育干部、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全体教职工的全员参与。
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可能还是反反复复的复杂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全体教职工充分发挥班会课、德育课、文化课、体育健康课、艺术课、专业理论课教学和实训实习的德育教育功能。通过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职业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技能竞赛、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以及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职业指导和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等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经来加强职业学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这就必然依靠我们与学生朝夕相处,处于教育、教学第一线的德育干部、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全体教职工。
在教育部、中宣部、中央文明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文化课、体育与健康课、艺术课等其他公共基础课教学和专业理论教学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途经,实训实习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对中职学生实施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经。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在我国传统的家庭教育中,如果作为子女第一监护责任人的父母不严格履行教育职责,而有爷爷、奶奶代劳进行教育,我想这样的教育不会是最成功的教育。我们的学校教育也一样,如果作为教育学生的第一线的班主任、
就我们学校而言,如果没有我们德育干部、班主任、全体任课教师进行严格而又认真细致的学生教育工作,何谈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如果我们的
好在我上面所说的只是如果,所以我们学校的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正有序进行,我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真在不断提高。真是有了我们德育干部、班主任、全体
职业教育需要全员育人,职业教育呼唤全员育人。愿我们全体教职工人人成为职业教育的行家里手,成为职业教育学生道德教育的坚强骨干。
学生管理处 李永良
2011.1.14.
加强交流 实现校企深度合作
职业教育是为职业而进行的教育,校企合作是职业学校与市场实现深度对接的有效途径,更是培养企业优秀技能人才的主要方式。校企合作的成功与否关系到职业教育能否办出特色,而能否办出特色正是职业教育兴衰成败的决定因素。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思路,决定了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必须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提高应用技能为主线,构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的教学体系。要达到这样的标准,光靠现在传统的教育模式很难实现,必须校企联手实行合作。
当前企业、行业与职业学校的合作仅仅是通过接受学生顶岗实习或个别专业的工学交替来实现的,工学交替也只是企业因临时增加生产任务或临时的工作人员紧缺,要求学校临时改变教学计划,作短时间的支持而已,不是一种有计划的、稳定的合作,是浅层次的、有限的合作。
企业是市场竞争中生存的,必须随时跟上时代的脚步,职业教育也必须如此。真正的校企合作,达到校企融合,首先必须从实行课程合作开始,这样就可以本着知识够用、能力为上的原则,调整课程结构体系。企业可以根据行业发展的趋势,对产品、对市场要求的把握和理解,帮助学校或与学校一起合理构建以应用为主、以职业岗位为参照、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学校也可以根据市场对职业人才的要求,根据学生就业技能和能力发展的需要,削减以基础理论知识为主的课程,设置富有职业特色的专业课程和以培养能力为主的实训课程,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将有利于促进学校的专业建设、有利于优化学校的师资结构,促进师资队伍建设。
职业学校培养的是动手能力强的技术人才,因此我认为:真正的校企合作,首先是理论课程的合作,其次是实训课程的合作。以实训为例,通过哪些实训、如何实施实训,使学生更容易掌握技能,更能符合企业实际等等,多年的市场运作,使得企业比学校更了解熟悉前沿技术,那么构建的课程体系一定会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更符合市场的要求和学生的发展。
同时,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互动交流与合作,充分融合,实现师资与人才的互动,既可以建立一支熟悉行业发展动态、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队伍,又可以使学校的专业教师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高和增强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这样就为学校培养技能型人才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再比如,一般职业学校都有实训室和实训中心,但是这些实训室和实训中心在建造时大都没有企业参与,更不要说企业参与设计、建设了,因此难免存在不足或者不实用,功能也比较单一,从某种意义上讲很难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经受锻炼、积累经验,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市场和用人单位欢迎的专业人才。如果校企携手在实训上合作,那么企业就可以参与学校实训室、实训中心的建设和改造,使实训室和实训中心成为校区企业。企业和学校一起研究根据专业课教学计划,确定与企业实际岗位相对接的实训项目,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学校还可以对企业中的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强的人才进行教育培训后聘作兼职教师,担任专业课教学或指导学生的实训;工程技术人员兼任学校的专业教师并参与学校的管理,他们既能在生产第一线工作,推广和应用新技术,又能根据所从事专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及时应用在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学校还可以把实训室直接建在企业,成为企业校区。把企业的生产、管理、技术、服务等融合进去,使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经营环境中得到锻炼,做到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同时,在企业校区中,企业还可以为学校培训专业教师,使教师较快地掌握行业的先进理论和技术,组织教师到生产现场观摩,参加各种形式的专业研讨会,参与企业项目产品的研发等,还可以安排教师在企业校区实习,以增强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
总之,只有通过校企的深度合作,才能真正实现职业教育的目的,达到“三个满意”:既强化了学生的技能,完成知识、技能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实现预就业——学生满意;又为企业得到量身定制、源源不断的高技能人才,搭建了学校这个人才培养的平台——企业满意;还充分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理念,学校得到企业全方位的支持,构建稳定的实训就业基地——学校满意。
就业发展处 李涛 2011年1月
开创综合督导工作的新局面
今天我从学校职能部门的角度上简要谈一下未来五年学校要加强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加强学校制度建设,加大对制度执行的监督力度
制度是一种行为规范,它指导人们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制度具有明确的规范作用,有了制度就有了明确、具体的标尺。有了这样的标尺, 既便于衡量,也便于检查监督,有利于防止和及时纠正各种形式的错误。制度具有强制作用。对每个人都产生强制性和约束力。无论何时何地何人, 只要违反制度, 就要受到批评, 情节严重的, 还要受到纪律的制裁。
学校管理需要好的制度,但更需要很好的执行。学校整合五年来,先后制定了许多条例、规范、规定等规章制度。十二五到来之时,我们要反思两个问题,一个是在过去的五年中,我们有没有规定做的而没做到,规定不能做的而做了的现象。另一个是在过去的五年中学校的各类规章制度是否执行到位。通过从两个层面的反思,我们在“十二五”期间要梳理、修订、完善、健全、执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并加大对制度执行的监督检查力度。
二、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加大对干部执行力的监督力度
学校干部队伍是学校管理的中坚力量,干部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校管理活动的成败,关系到学校办学水平的高低,因此,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是学校长期的重点工作之一。
学校各级干部首先要严格遵守教师职业道德,热爱学校、尊重教师、团结协作、廉洁自律、不计名利、无私奉献;其次要端正教育思想、养成踏实的工作作风,提高业务水平、管理能力和执行力。还要诚实守信,关心同志,乐于助人,坚持原则,公平公正,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我们要重点加强对学校各级干部的日常管理监督,尤其是对人财物管理使用等关键岗位的监督。对学校干部中存在工作不认真、不尽职、不负责,不主动谋划工作,不深入系部调查研究,不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等现象,要及时进行调查处理。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对教师教育教学的监督力度
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和核心要素。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对于实现我校科学发展、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首先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始终不渝地加强对教师的信念教育,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职业观和科学的人生价值观,做到以师德建设引领教师的发展方向。二是制定切合学校实际的课堂教学标准和评价标准,实行推门听课制度,不打招呼,不定时间,不定范围,随堂听课,课后会诊,对成功的地方予以肯定,对存在的问题给予矫正、跟踪和指导,做到以规范管理指导教师的业务发展。三是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和操作制度,加强对五高教师的管理与考核,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一个老师,做到以评价机制引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四是提供机会让教师参加进修、学习培训、教科研活动和各类竞赛,关爱教师的身心健康,积极开展健康活动,做到以人本关怀引导教师的潜能发展。
与此同时,我们要对教师的教育行为、教学常规、师德师风、工作纪律实施监督与检查。
四、加强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加大对学生行为规范的监督力度
职业素养是从事职业的劳动者所应具备的一种综合能力和素质,包括职业能力、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等。这些因素中,除了必备的“一技之长”外,更重要的是责任心,法制观念、质量意识,组织纪律性等;与他人沟通合作的能力、承受挫折的能力,富有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富有自信心,勇于承担风险,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坚韧的意志品质;具有学习能力,保持进取心,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等。
职业学校对学生的培养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需要全校教职员工树立“全员育人”的意识,共同担负起教育和培养学生的重任。全校所有部门、所有岗位都应有教育学生的功能,除了行政干部、班主任之外,所有任课教师以及各部门员工也包括食堂、超市员工都有义务和责任来教育、指导、监督我们的学生。我们要努力营造“人人皆教育之人,处处皆教育之地”的良好育人氛围。
五、加强校企一体化建设,加大对实习创业经营的监督力度
为努力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与企业要求的“零距离”, 在学校、企业、学生之间搭建一条人才培养的通道,我们要坚持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产教结合为载体,在广泛学习、调研、借鉴兄弟学校成功经验的基础上, 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加快校企一体化建设。
在校企一体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实践能力为主导,以项目、产品为引领,以贴近市场、服务行业企业、服务就业、服务地方经济为导向,依托企业,并在企业建立校区,立足学校实际,由点到面开展校企合作,充分发挥和利用校企两方面优势,在专业开发、课程建设、产品研究、人才培养上展开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开创以产促教、以教带研、产教结合、校企一体的职业教育新局面。
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我们要对学生的顶岗实习、教师下企业锻炼调研、学生创业实践、模拟经营、校园经济实体经营实施监督检查,旨在提高学生的实习效率、培养教师一体化教学能力、锻炼学生的创业能力、规范经营三大创业园和经济实体。
总之,综合督导工作是学校的重要工作,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学校推动、职能部门联动、主管部门主动才能开创综合督导工作的新局面。
综合督导处 王卫青 2011年1月
后勤处十二五规划纲要
一、工作目标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的工作方向,围绕学校中心工作,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学校后勤保障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规章制度为保障,以先进技术为依托,以师生文明为基础,以节水节电为突破口,大胆实践改革精神,深化体制和机制改革,强化服务理念和意识,进一步完善服务机制,提高工作效率和综合效益,建设一个“高标准、精细化、节约型”的后勤,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一流的后勤服务保障。
二、具体做法
1、后勤保障
为教学科研、建设发展和广大师生做好后勤保障是后勤的永恒的宗旨,“十二五”期间,要继续坚持该中心工作不动摇,在稳定中求发展,在服务上做文章,创新管理体制,用人机制,服务方式,不断提高后勤生产力水平,建设一流的育人环境,追求一流的服务质量,达到一流的管理水平,实现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工作目标。加强宏观指导,积极探索后勤管理,后勤保障,后勤服务的新模式、新机制,切实提高保障能力,为教学、科研、师生员工提供优质快捷的后勤服务。到2015年,形成管理更加健全,形式更加多样,内容更加丰富,机制更加灵活,管理更加有力,成效更加显著的后勤保障新格局。
2、服务质量
“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您的满意是我们的最高追求”,是我处工
作的基本出发点,核心是服务,满意是目标,措施是服务的保证。要做到主动化,人性化,细节化管理。主动化就是在全处干部职工中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结合岗位特点,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认真做好本职工作。人性化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真诚面对服务对象,想师生之所想,急师生之所急,能够解决的问题立即解决,马上解决不了的耐心做好解释,杜绝激化矛盾,引发事端。精细化就是要转变思想观念,以现代化的管理思想和观念来指导工作,以科学有效的工作模式来优化工作。以精确细致、真抓实干的作风来推进工作。构建目标明确、步骤清晰、环节简明的工作流程图,制定各个岗位工作职责,使每一名干部职工本人、相互和外部人员清楚各岗位具体任务职责。使全体员工的工作分工明确,条理清楚,有章可循,建立起精细化的现代后勤管理模式,建立起适合学校发展的优质,高效,便捷,安全的后勤服务保障体系。
3、节能安全
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学校能源消耗也大量增加,未来五年,后勤处将加大对学校水、电、气等能源指标的控制和利用,充分利用和发挥现代科技手段,努力实现“消耗清晰化、管理数字化、消费合理化”的管理模式,努力构建数字化校园,节约型校园。
安全工作是后勤服务工作的基础,也是关系到学校稳定的重点,未来五年,继续深入对防火安全、食品安全、设备安全、医疗安全、人身安全以及防盗、防毒、防爆等工作,完善安防技防设施及处理突发事件的预案,时刻达到学校、市教育局及相应行业要求的标准。
(1)安装科学的计量工具,完善节能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消灭长流水和长明灯以及其他浪费能源的现象。继续在节水用具、陶瓷芯水龙头、红外线延时开关、节电设备、节能灯、节电器、声光控开关、节电控制系统等进行探索实践,形成有效的节能技术措施。
(2)加大安全教育,完善安全制度,排查安全隐患,逐级签订安全责任书,实行安全事故责任制追究制度。
(3)学校每年投入一定数额发展基金用于节能、安技防改造或添置更新节能、安技防设备。
三、保证措施
1、建设一支过硬的后勤人员队伍
队伍建设是实现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在“十二五”期间,后勤将必须大力加强队伍建设,优化队伍结构,深化人才战略,提高整体素质。当前,全处有在编干部职工32人,临时用工18人,而且队伍整体素质参差不一,年龄、学历、职称结构不合理,不能适应事业发展的需要。“十二五”期间,后勤队伍建设要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原则,引进高水平、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技术人才、服务人才,全面提高员工队伍素质,建立一支素质高、结构优、业务精,作风好,思想过硬的管理队伍和技术队伍。完善干部任用,实行竞争上岗,建立和完善全员聘任制,竞争上岗、轮岗交流,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努力探索出一套适应后勤实际的用人机制和分配模式。
2、完善制度建设,实现管理规范化
深化后勤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学校后勤保障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必需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使后勤服务管理体制更加灵活高效。到2015年,实现后勤管理制度的规范化,程序化,公开化,执行化。在制度方面形成完善的规范性文件,在实践方面形成完善的管理和规范的服务。
3、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形成预防腐败体系的风险防范机制
认真贯彻市教育局、学校关于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的文件精神,全员学习参与,按照“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认真查找后勤工作廉政建设的风险点和关键点(如大宗物资采购等),完善规章制度,规范权利运行和工作流程,加强监督约束机制,提高管理水平和科技防范技能,采用计算机系统逐级审核、流程化操作等手段,形成一套后勤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体系。
4、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发展模式
立足学校,面向社会是生存、发展、壮大之路。“十二五”期间,是我校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难得的发展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后勤人员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一心一意搞服务,群策群力谋发展,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等新的发展模式,二0一0年九月我校与江苏新合作常客隆连锁店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书,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亨、互惠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常客隆将成为我校学生技能训练、顶岗实习、实训、员工培训、科研合作实训基地,进一步拓宽服务范围,如蔬菜供应市场、学生自主经营中心等。为师生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既有社会效益,又有经济效益,逐步扩大校企发展新路径。
三、结语
总之“十二五”期间,是我校提升内涵建设,创建国家级示范学校关键时期,后勤服务工作要更加扎实,思路要更加清晰,措施要更加有效,始终不渝地坚持从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的需要出发,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观念,强化职责,完善管理。通过优化运行机制,健全保障机制,建立激励机制、创新机制,实现后勤服务体系科学高效运行,为学校新一轮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后勤保障。
后勤服务处 张永良
2011.1.14
三、第五期校园论坛条线交流选编
学校“十二五”规划的有关建议
“十二五”时期是我校在高平台上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进一步提高学校综合竞争力、提升在省内乃至全国影响力的关键时期,更是提高学校服务人的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水平的特殊时期,因此认真规划好“十二五”时期学校发展的目标、任务显得尤为重要。结合本人分管工作,就学校“十二五”规划的制度提出如下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明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主要目标任务
1、提升办学层次,提高人才培养的规格
扩大普通专科、五年制高职教育、成人学历教育规模,使学校成为中学生和市民高等教育学历提升的重要基地,成为常熟市技能型人才培养、人力资源开发、农村劳动力能力培训、技术培训与推广、扶贫开发和普及高中段教育的重要基地。
2、瞄准国家职业教育先进水平,建设国家一流的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着力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调整升级、企业岗位用人和技术进步的需求。
二、 以队伍建设为抓手,着力提升学校内涵发展水平
1、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造就一支高素质、善管理、懂经营的干部队伍,着力提升专业管理水平
进一步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进一步落实《干部选聘、管理的若干规定》,真正做到干部聘任、考核评价、交流等的规范化运作,使干部做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同时为干部的成长、发展提供制度性保障。要加强后备队伍建设,重点培养35岁以下“五高型”后备干部,为学校的干部队伍增添新鲜血液,确保学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2、加强党员队伍建设
要加强支部建设,每个系部都要建立大学生支部,要重点发展优秀、年轻的骨干教师和优秀大学生加入中国共产党,每年发展新党员数量达15名以上。
要在党员中大力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再选树市级以上优秀党员8名以上、校级优秀党员50名以上,开展党员先锋模范形象建设工程。
要在党员和师生中开展廉政教育,开展廉政文化进校园工程并建成苏州市廉政文化建设先进单位。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坚持和完善师德师风教育和相关考核评价机制,确保教师队伍违法违纪事件为零。
完善师资招聘、教师奖励制度,实行教师聘任制和轮岗制,建立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动态用人制度,建立和完善绩效考核办法,形成良好的运行环境,深化内部收入分配改革,将教职工收入与学校发展、所聘岗位及个人贡献挂钩,充分调动教职工积极性。
4、探索建立教师培养、培训新方法
开设学校面向社会招聘优秀工程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通道。加强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确保专业教师每三年、公共基础教师每五年轮训一遍。培养5名以上领军人才,50名以上教学名师,150名以上市级骨干人才,着力打造“五高”教师队伍和优秀教师团队。到2015年,专任教师中研究生以上学历(或学位)达到120名左右,占教师总数的25%,专业教师获得高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达到75%以上,获得技师、工程师以上资格的比例达到30%,“五高”教师数量达到160名,高校教师资格人数达350名,“双师型”教师达到200名,副教授以上高级职称人数达到20名以上,确保每年有5名以上教师参加出国培训,确保教师培养、培训经费达到100万元/年。
制定《学校兼职教师聘用、管理制度》,建立职业教育兼职教师库,兼职教师数量达到专业教师的25%左右,并争取政府对学校外聘教师给与专项经费支持。
三、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打造职业教育品牌
1、扩大职业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强职业教育国际化进程,吸引国际资本和职教资源来校合作办学,开设多种模式的“国际班”,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技能人才,在巩固现有与新加坡博伟工商管理学院合作办班的基础上力争新增4个以上国际班。
2、积极开展与西部和民族地区的合作办学,加大对口支援力度,扩大面向西部和民族地区的招生,采取多种方式安排学生到校学习。巩固扩大西藏地区招生规模,并使学校成为东西合作办学的全国典型。开展连锁办学试点,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和效益。
四、推进教育信息化工程,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
加快建设覆盖全市、惠及全民的数字化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提升教育、教学管理决策和科研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加强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引进、开发使用覆盖专业主干课程的模拟仿真实训软件,建立数字图书馆和虚拟实验室,建成教学资源库,加强学习资源中心建设,满足全民学习需求的网络化终身教育平台,提供网上招生报名、课程学习、成绩查询、学籍管理、考核评价、调查反馈、水平测试等方面的网络服务。
五、创建特色学校,扩大学校知名度、美誉度
树立“特色立校、特色强校、特色兴校”理念,在“三创”特色校建设的基础上,创建省特色学校,进一步深化和丰富学校内涵。
要广泛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宣传优秀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贡献,提高市民对职业教育的认识,着力宣传学校的办学理念,宣传优秀师生,宣传校企合作先进企业和企业家,宣传学校取得的教育教学成果,形成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
以上构思仅代表个人观点,并且构思尚不完善,望批评指正。
校长室 王建刚 2011年1月
学校德育、招生、督导“十二五”发展规划
为了进一步明确学校德育教育目标,通过德育教育来促进学校科学地发展,特制订学校德育、招生、督导工作“十二五”年发展规划。
一、学校德育、招生、督导工作基本情况分析:
我校完成第一个五年规划后,学校德育工作体系日趋完善,构建了校、系二级管理体制,建立了以学工处为主导,以系部学生科、团委、年级组长、班主任、德育课教师为主体的德育工作队伍。通过德育工作研讨会、德育课程教育、职业素养讲座、社会实践基地、网上家长学校、学生会、学生社团、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等载体,在日常规范教育、艺体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安全教育等方面均取得一定成效,学校德育工作逐步规范。但也存在不足,德育评价机制需进一步完善,德育工作队伍需进一步加强管理,各部门的联系沟通需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素养教育需进一步强化。
招生工作近两年较平稳,2010年在校生总数8000人,其中五年制高职学生占42.8%、高级技工占24.8%、中专中技占16.8%、普专占8.1%、单招占7.6%。在十二五期间,学校全日制规模稳定在8000左右(上下5%),实现高职为主,中职为辅的生源结构。
督导处成立4年来,建立了学校日常管理督导机制,有效地规范了学生的日常行为。启动了规范化系部建设,对各系部进行了多次调研,推动了学校二级管理体制下的系部建设。但就目前现状来看,学校在教育、教学质量监控方面还不够健全,质量体系的评价很乏力。
二、德育、招生、督导工作发展的整体目标及目标体系
(一)整体目标
德育工作:学校干群关系、处系关系、师生关系和谐,逐步形成尊重、高效、民主、进取的工作氛围;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形成教风正、学风良全员育人的学校内涵发展目标。
招生工作:全日制稳定8000,开放教育突破8000
督导工作:规范、有序、高效、优质
(二)目标体系
1、德育队伍建设目标:
1)打造一支思想过硬、团结协作、无私奉献、勤于育人,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和创新精神的德育干部队伍。具体表现为:德育理念先进:认真学习德育工作的法规、文件及先进的管理经验,了解当前学校德育的发展状况与趋势,并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专业能力强:精通教育学、心理学和学校管理理论,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指挥能力和科研能力。具有开拓精神:工作中勇挑重担,迎难而上,争创一流,使我校德育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
2)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理念先进,专业素养高,业务能力强的德育教师队伍。具体表现为:师德高尚模范遵守师德规范,严格自律,率先垂范,热爱学生。理念先进: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指导学生成人成才。专业素养高:德育教师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实施教学育人;班主任热爱班级工作,引领学生全面发展。业务能力强:具有较强的管理、组织、协调能力,德育教师、团队干部育人作用突出,班主任所带班级健康向上。
2、学生培养目标:
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交往、学会学习、拥有较好的职业素养、拥有健全的人格,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具体目标为:
1)拥有良好职业道德素养,遵纪守法,举止文明,诚实守信,关心他人,热爱集体;
2)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做到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选择,自我发现,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3)拥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参与、合作、实践的能力不断增强;
4)具备良好的就业创业品质,乐观、自信,积极向上,勇于挑战,勤于实践;
5)学生巩固率确保在99.5%以上,放大学生的优点,缩小学生的缺点,不要轻易让学生缀学;
6)学生违纪率减少到1%(以处分为准),班级50%以上的学生职业素养积分在100分以上。
3、校园文化建设目标:
构建以师生为主体,具有职教特征、健康向上的主流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1)加强校园环境建设,进一步突出专业性、教育性和艺术性,具有较强的文化气息,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师生的观念与行为。
2)树立“志远,技精”的办学理念,坚持“服务于师生的全面发展”办学宗旨,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创建星级示范,提高规模效益”的办学目标。在此基础上,要求全体学生“成人成长,成功成才”,全体教师“博学、爱生、务实、求真”,形成“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强校理念,为将常熟职教中心打造成全国知名 “品牌”而努力。
3)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引领学生自主发展,健康成长,使校园充满和谐。重视各种学生社团的组建工作,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更大限度地为学生搭建向社会亮相自己,展露自身才能的平台。
4、招生工作目标:稳定招生规模,提高生源质量
十二五招生工作预测表
| 五年制 高职 | 高级技工 | 普专 | 单招 | 中专中技 | 招生总计 | 在校生总计 |
2015年 | 800 | 300 | 220 | 330 | 200 | 1850 | 8000 |
2014年 | 800 | 300 | 220 | 330 | 200 | 1850 | 8000 |
2013年 | 800 | 300 | 220 | 330 | 200 | 1850 | 8000 |
2012年 | 500 | 400 | 220 | 330 | 350 | 1800 | 8000 |
2011年 | 500 | 450 | 220 | 330 | 360 | 1860 | 8000 |
总计 | 3400 | 1750 | 1100 | 1650 | 1310 | | |
5、督导工作目标:质量监控,规范优质
在校行政的领导下,确立以学生培养为核心,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监控过程,规范管理,发现问题,催化质量。辅助各分管条线制订质量评价体系和监控制度,确定问题问责机制,促进各部门有章可循、有章必循、违章必究的工作机制。
三、德育、招生、督导工作的实践措施
(一)六项建设工程
1、德育队伍建设工程:
1)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建立班主任上岗培训、在岗培训和骨干培训三个层次有机衔接的培训体系,开展多层次班主任工作协作交流活动,每年举办全校班主任技能竞赛,促进班主任工作专业化发展。实施青年班主任和德育骨干导师制,促进青年班主任加快成长。建立科学的班主任工作评价机制,完善表彰奖励制度,每年评选表彰一批“优秀班主任”。
2)加强团干部队伍建设. 健全完善团建设“三纳入”工作体系,规范团干部上岗制度,定期开展团干部业务培训,每年表彰一批“优秀团员”。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作用,实行学生干部竞选制和轮换制,推动中学生业余团校和学生会组织全覆盖,定期评选表彰学生会干部和学生会成员,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提升。
3)德育导师制实施工程.自2011年3月开始,在我校启动德育导师制,以系部为单位聘任德育导师,到2015年全校60%的教职工参与德育导师的聘任,20%的学生接受德育导师的指导。逐步营造全员育人的校园氛围。
2、德育课程建设工程:
1)改进德育课教学方法和形式。积极开展德育课程体系的教学研究,充分发挥德育课程在德育工作中的突出作用,改进教学方法和形式,采用参与式、实践式、活动式和研究性学习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
2)积极开发实施德育校本资源。鼓励充分发掘利用各类专业文化资源,积极开发体现职业教育主旋律、富有时代气息、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的德育校本资源,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增强德育效果。
3、德育基地建设工程:充分发掘利用学校、企业、社区、景区、部队等德育资源,建立校级学生德育教育特色基地体系,广泛开展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社会调查、主题教育、素质拓展等素质教育活动,促进学生了解社会,培养动手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4、德育网络建设工程:加强家校联系,不断提高家长学校办学质量及家长教子水平;借助社会力量,使校外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整合,为学校育人活动的开展提供有力保障,进而形成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德育管理网络。
5、德育科研建设工程:要充分发挥德育科研在德育工作中的引领支撑作用,组织教师立足本职工作,积极开展德育校本课题研究,着力提升教书育人的本领。十二五期间学校要申请1个省级课题,各系部积极申请市级课题和微型课题,每位班主任每学年能撰写一篇德育论文或案例。
6、质量体系构建工程: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督导处在校行政的领导下,构建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和质量评价机制,辅助各处室做好质量的督查和评价。
(二)三项特色教育
1.、职业素养教育:根据2010年11月《江苏省常熟职业教育中心校职业素养实施方案》,在十二五期间通过课程教育、专题讲座、主题活动等形式强化学生职业素养,在江苏省中职学校中成为职业素养教育的典型。
2.、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分系部创办学校心理咨询室。深化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建设,开展星级心理咨询室创建、心理健康教育优质课竞赛和心理健康辅导优秀案例评比,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库。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提高培训,各系部能有5名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
3、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开展企业文化进校园活动,通过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体育节、法制教育周等活动,使校园文化人本化,专业文化企业化。加强学生课外兴趣小组和学生社团建设,普遍开展学生社团活动,创建出一批例如灯谜、集邮、画信、动漫等有影响力社团组织,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校长室 陈 飞
二○一一年一月十八日
十二五规划(教学)提纲
一、现状:规划的基础(略)
二、形势和机遇:规划科学性、可行性保证
1.经济和社会发展:《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第七点、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必须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发挥人才资源优势,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27)小要点:增强科技创新能力。(28)小要点: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29)小要点:加快教育改革发展。(30)小要点:建设人才强国。
2.国家政策制度。《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颁布实施,不断改善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环境、制度环境和社会环境,将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不断深入。
3.《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新一轮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的创建,江苏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
4.常熟及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常熟产业特征。
三、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服务常熟区域经济和苏州城乡一体化建设为主题,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质量为核心、改革创新为动力,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服务于生产、管理、建设等一线急需的各类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四、发展目标:高职、高技为主体,就业、升学并举,全日制、成人教育、社会培训协调发展,创建国家级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实现学校科学发展、优质发展、特色发展。
四、建设目标:
1.专业建设:
定位: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校企一体为平台,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质量提高为主线,实现四个对接和四个服务。保持机械加工(数控)类传统优势专业的示范地位,加快确立电子信息和文化艺术、汽车服务类专业的领先地位,持续发展旅游服务类专业的特色地位,继续提高财经商贸、电气控制类等其他专业的建设水平。
目标:建成1个国家改革创新重点专业点和1个国家示范专业点,4个省品牌专业、2个省特色专业,5个苏州市精品专业。推行双证制,双证率达95%。
2.基地建设:
每年投入300~500万元,到2015年,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到4500万元以上。建成省级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2个。品牌专业、特色专业、精品专业设备具备专业教学、社会培训、产品生产、设计研发条件。每专业群有5个以上紧密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和3个企业校区。
3.师资建设:
保持教师总量与事业发展规模和效益相适应,师生比例1:20以内;教师结构不断优化:专任教师占比85%,专业教师占比专任教师比70%,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比80%;各骨干教师达200名,占专任教师比例。外聘教师占专任专业教师25%。
4.信息化建设:
图书建设:馆藏图书22万册(生均不少于30册),专业图书15万册,比例75%以上;建成数字化图书馆。
数字校园建设:加强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校园网络资源系统,建成教学公共平台。
五、主要任务:做好五项工作,实现五个提升。
1.加强专业建设,提升服务产业能力。
(1)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专业与产业的吻合度。围绕常熟五大传统产业,紧跟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太阳能光伏、IT、软件与服务外包等五大新兴产业,实施“一系一群”专业优化计划,到2015年,形成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群、机电技术应用与电气控制专业群、计算机应用与文化艺术专业群、财经商贸专业群、农林与旅游专业群、汽车维修与服务专业群六大专业群。
(2)推进校企一体进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校企一体:办学模式;产教结合:教学模式;工学交替:学习模式。以上三个模式共同构成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平台是校企一体。实施“
(3)规划专业建设路线,推进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专业建设由江苏省合格专业——苏州市精品专业——江苏省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国家示范专业和国家改革创新重点专业;实施“一系部一品牌”的专业建设计划,六大专业群中的骨干专业要建成苏州市精品专业、江苏省“品牌专业”或“特色专业”,发挥品牌示范引领作用。
2.深化教学改革,提升整体教育质量。
(1)深化校企二元育人模式。以工学交替、顶岗实习为主的学习模式改革为切入点,按照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的原则,以实践教学为核心环节,系统设计、科学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继续实行毕业生双证制,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2)深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服务终身发展为目标,重点加强公共职业素养培养、职业岗位技能培养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结合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调整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推进职业资格通用性、社会化、国际化进程,各专业在职业技能资格认证的基础上,逐步引入行业资格认证、国际通用资格认证,汽修、商贸类专业应率先实施。
(3)改革教学模式。推行理实一体、任务驱动、项目(案例)教学、模拟仿真等教学方式,
以“五课教研两课评比”为主要抓手,创新教学设计,加强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提高教学网络化、信息化程度。
(4)以课程改革为核心,推进精品课程建设,建设路线为逐级推荐:系精品课程——校精品课程——苏州市精品课程——省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课程。实施“一专业一精品”课程建设计划,每个品牌专业必须有1—2省级、苏州市级精品课程支撑。
(5)坚持技能大赛制度。扩大技能竞赛的参与面,真正做到覆盖所有专业、覆盖所有教师、覆盖所有学生。提高竞赛质量,力争有3个专业参与到国家级比赛并获奖。
(6)进一步搭建升学立交桥,全日制职业学校学生升学有3种渠道,分别是高校对口单独招生、国家示范高职校单独招生、高职注册入学。加强对单找教学的研究,提高本科升学率。有序推进中职升高职注册入学工作。
(7)改革评价模式。完善以能力为核心,以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质量、用人单位满意度为主要内容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开展多元化多形式评价。加大学分制推行力度,扩大学分认定项目范围,完善学分认定程序。
3.推进科研兴校战略,提升科研水平和技术服务能力。
(1)发挥科研引领作用。科研是强意识、提水平、出思路、出经验、展成果、显特色的重要策略。围绕学校提出的校企一体、队伍建设、文化建设三大工程和系部专业发展目标,实施“一系部一主课题”科研计划,每个系部都要有一个省级以上的主课题,引领系部发展,凝聚教师智慧,促进教师成长,提升服务学生和服务社会的水平。
(2)加强教科研工作管理。建立学校学事委员会,强化委员会功能,推进科研兴校、学术治校,营造学术民主氛围。坚持教科研成果公告制度和两级考核制度,加强科研网络化管理,促进研究成果的应用和转化。
(3)加强应用性研究。以应用性技术研究和产学合作为科研重点,以学校科技创业园为平台,以校企一体化建设为推手,广泛开展与高等院校、大学科技园及高新企业的交流合作,通过联合研究、承担项目等途径,增强科技开发能力和技术服务水平。有计划地举办论坛、讲座和学术交流会,提升教师的整体科研素养和科研能力。
4.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
(1)强化教师职业道德。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育人意识、服务意识和学识魅力,不断提高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自觉担负起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责任,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进一步弘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形成优良的教风。
(2)着力培养教育教学名师。加大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推进力度,完善“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课程首席教师”选拔、培养和支持体系,加快培育造就一批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具有较深学术造诣的教学名师和带头人。选拔一批德才兼备、具有创新能力和突出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教师,作为专业(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的后备力量给予重点培养。
(3)加大“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强化专业教师技能关的考核,力争90%专业教师都达到专业高级职业资格,实训教60%达到技师等级、30%达到高级技师等级。进一步落实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根据专业特点,充分发挥校区企业和企业校区,建立稳定的教师专业实践与实习基地。鼓励教师进行本专业相关领域的学习提高,达到一专多能、一专高能,适应高职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4)加强教师全员培训。实施新教师专项培训,通过新教师“3年过三关”计划,帮助新教师尽快确立现代职业教育观念,获得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能力。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完善培训考核机制,把培训效果同教师绩效考核、职务晋升、聘任挂钩。鼓励支持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博士。
(5)实施优秀团队建设计划。建立团队建设支持体系,加强优秀教学团队、研发团队、生产团队、创业团队、创新团队的建设力度。通过加强团队建设,培育教师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鼓励教师各尽所能、各展其长,在教书育人、学术研究、竞赛指导、技术开发、创新实验、社会服务等工作中形成特色。建立大师工作室和教师创新工作室。采取措施吸引校外科研学术人才和行业企业技术骨干加入教学团队,提高团队实践能力和科研水平。
(6)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及培养工作。重点引进教授、博士、优秀专业(学科)带头人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建立健全人才引进、使用、评价、服务和激励的有效机制。
(7)建立相对稳定的高素质兼职教师队伍。聘请行业、企业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兼职教师占专业专任教师20%。积极吸收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
5.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整体办学条件
(1)优化实践教学资源配置,完善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重点加强品牌专业、特色专业、新兴专业基地建设。按省级以上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要求,各主干专业均建成集实践教学、产品生产、技术创新、学生创业、新品研发的综合性规模型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具有鲜明的专业个性和企业特征。五年内,进一步加大投入,提升数控实训基地建设水平,保持数控设备的先进性;如期推进汽车实训基地三期工程,高水平规划建设新媒体艺术实训基地,完成电子电气实训中心升级改造和设备更新,扩大财经商贸实训基地规模,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设好园艺和旅游两个实训基地。引入企业化运营机制,以校内实训基地为依托,建成具有独立或相对独立法人性质的校区企业。
(2)创新实训基地建设机制,充分发挥办学集团的优势,各主干专业建立3个以上“企业校区”,加强企业和学校的融合,推进校企一体化进程,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3) 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数字校园建设。进一步完善校园网架构。力争建设校园无线网络,将校园网主干带宽从现有的千兆扩展为万兆,将校园网与互联网及CERNET科研网、中国知网(cnki.net)相连接,为师生方便、快捷地获取优质资源、交流信息提供基于互联网的学习平台。
(4)加大现代化教学装备建设力度和信息化应用普及力度。建设现代化教学硬件平台,60%以上教室配置多媒体投影设备和教学用电脑。以信息技术创新教与学的方式和环境。以提高信息化素养为抓手,建立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体系,提升教师、技术和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打造一批能有效整合信息技术与专业(学科)教学的教学能手;利用多种形式全面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提高学生在信息环境中自主学习的能力;建立教育信息化应用评价体系,通过考核、评价、激励等多种方式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实际应用。组织和大力支持教师参加苏州市、江苏省和全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大赛。
(5)建立数字化信息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优化学校信息化基础条件,提高计算机网络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校园管理系统在教育教学中的技术支撑能力,进一步完善电子校务、教务管理、学籍管理、科研管理、教学资源、图书信息服务、装备管理等应用平台,不断提高学校管理的规范化、现代化和信息化水平。
(6)完善校园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和设备投入。
六、保障措施:
1.制度设计:完善校系两级管理制度;完善部门绩效考核制度;完善教职工绩效考核制度;制定和完善骨干教师选拔、培养和支持制度;制定和完善教学成果、科研成果、技能竞赛、教学竞赛等奖励制度。
2.机制改革:
进一步明晰校系两级责、权、利关系,激发系部办学活力,增强系部办学主体性、主动性。各系产学研培项目实行准企业化、市场化运作模式。
3.经费保障:
实行重大、重点建设项目经费保障机制。完善科研经费保障机制。完善外聘教师经费保障机制。
推进校系两级经费管理。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构建校系两级经济责任体系,增强系部的经济自主权和创收能力。
校长室 王 春
2011年1月
十二五期间学校后勤财务工作设想(草案)
(编者注:待列入年度财政预算、提交党政联席会审议后确定)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江苏省职业学校后勤管理规范》、《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标准》要求,以学校稳定发展为大局,以师生满意为目标,坚持科学管理、规范管理、精细管理,进一步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强化内涵发展,实现科学发展,向管理要效益,以服务促成效,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强大的保障和支撑。
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按照学校科学发展的需要,后勤财务部门将进一步健全完善规章制度,对现行的管理制度深入进行总结、梳理、提炼,讲求实用,注重细节,理清关系,强化职能,对系部、处室、实训基地、创业园、每栋楼、每个岗位的管理制度、岗位职责、工作流程、应急方案进行细化、量化、强化和条理化,形成健全完善的后勤财务保障体系。狠抓各项制度的贯彻落实,充分发挥制度管人、管财、管物、管事的规范作用和约束力,对后勤财务各项工作实行目标化、制度化、规范化和精细化管理,力争在全校后勤财务系统建立高效率运行机制,高素质员工队伍,高水平管理能力,高标准服务功能,高效益保障体系,使全校师生员工的教学、学习、工作、生活条件有明显改善,服务保障能力明显改进,校园环境明显改观,
一、主要任务(项目建设:4080万+740万=4820万;964万/年)
1、加大对实训基地设施设备的投入:
(1)投入五百万,把汽修实训基地建设成为省示范性实训基地;
(2)投入500万用于数控实训基地设备更新;
(3)投入1500万用于新专业建设(新媒体艺术120万、光伏电子产业、酒店管理专业130万、物流电子商务专业),按照省示范标准以及创业教育需要建设省示范性实训基地。
2、教育现代化建设:
(1)投入450万进行数字化校园建设;
(2)多媒体教室建设:
投入450万建设标准化多媒体教室150个(3万/个)。
3、校园文化建设:180万(36万/年)
建设维修内容: 校园木长廊,雕塑周围木搁栅、读书台两侧木搁栅、雕塑喷漆、各种射灯、名人名言、科学家画像、各种大理石凳,五年内需更换,维修及保养。
4、各项维修:740万(148万/年)《169.5万/年》
具体内容:
(1)屋面防水:屋面总面积:34445平方米,做防水面积约为41334平方米,按42元/平方米,共计1736028元。35万/年
(2)教学楼墙面粉刷涂料
1----5号楼加6---9号部分教窒,总内墙面积约172392平方米,按8元/平方米,共计1379136元。27.5万元/年
(3)体育场地设施
9片蓝球场沥青地面重新浇置,约4320平方米,按100元/平方米算,计43万元。
单双杠区地面更挨橡胶地面,约300平方米,160元/平方米算,计48000元。
9付球架蓝板更换、足球架更换、
(4) 五年内沥青路面需重浇一次,约80万元,广场及各种场地修理约30万元,共计110万。(22万/年)
(5)常规水电灯、门窗锁、消防设备设施、技防改造等约60万元/年
2011.1.14.5、探索企业校区建设:投入500万元对拟建设的18个企业校区设施设备建设。
二、保障措施
1、资金保证:实行绩效工资以后,在人员经费由财政确保的情况下,学校的事业收入主要用于项目建设,也就是设施设备的投入,教学设施维修保养,因此,首先要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确保经费投入稳步增长;其次稳定事业发展,保证事业收入稳步增长;第三要争取专项拨款。预计:每年用于设备更新500万(五年2500万);维修180万(五年900万);创建成功国家级示范1500万,总计4900万。
2、制度保证:实行严格的财务预、决算制度,深化校系二级管理制度;加强财务宏观监控、严格财务制度,规范审批程序;建立和完善财务内控和内审制度,合理配置和使用有限资金,降低成本,开源节流,提高办学效益。
3、强化管理,提高服务质量。拓宽思路,深化改革,对后勤财务人员实行轮岗制和岗位聘任制,按岗定编、定责、定薪。加强考核、监督、检查。
总之,我们将通过优化运行机制,健全保障机制,建立激励机制,实现科学高效运行,为学校新一轮的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校长室 吴国清
2011年1月
四、学校十二五规划与交流纲要
改革创新求突破 科学谋划促发展
一、坚持立体办学,提高办学质量
1.丰富培养模式,提升学校品质。“十二·五”期间,学校构建更加完善的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办学模式,凸显高职、高技办学主体地位,提高就业、升学双率,推动全日制、成人教育、社会培训协调发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愿望。创建成国家级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实现学校科学发展、优质发展、特色发展。
2.稳定办学规模,发挥辐射作用。通过开发新型专业、提升品牌专业影响力、转型升级相关专业来不断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稳定以“多专业、大容量”为特征的办学规模。到2015年,中职高技教育保持在4000名左右,高等学历教育保持在4000名左右,各类培训保持在年均6000人次以上。发挥省示范性职业学校辐射功能,加强与中西部地区合作,根据西部地区对技能人才的需要开发新专业,年均招生达100至200名。
3.开辟升学通道,服务学生发展。积极开辟高校对口单独招生、国家示范性高职校单独招生、高职注册入学三条职业学校学生升学通道,搭建职业学校学生升学立交桥。加强单招教学研究,提高本科升学率,落实中职升高职注册入学政策。推进学校与国内职业学校的跨区域合作,逐步构建国际对接职业教育通道。
二、注重改革创新,提升办学内涵
1.探索管理模式,形成鲜明个性。探索学生“自我管理、自我选择、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管理新模式,促使学生学业与道德、能力与人格、习惯与思维的同步发展,以此形成“用过硬专业技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鲜明的集体学研个性特征,使学生既具有较高职业素养,又全面发展素质,切实提高实践、就业、创业的能力。到2015年,学校应届毕业生创业实践率达25%以上。
2.深化教研改革,完善课程体系。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导向,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加强课程建设,形成能满足多元化选择和终身学习需求的完备课程体系。构建职业道德、职业能力、文化基础、身心健康教育的高效实施途径。聘请企业管理专家、技术人士到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指导,提高教研与课程建设效能。到2015年,建成5门省级职业教育精品课程。
3.改革评价模式,体现职教特色。改革学习质量评价模式,完善以职业道德、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能等职业素养为主要内容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推动教学与学生就业的无缝对接。积极推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细化教学组织管理、学分计算、学分管理等机制,使学校教育灵活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适应劳动就业需求,适应个人发展要求,增强学校办学活力和吸引力,提高中等适用人才培养质量。
三、强化“三优”建设,凸显学校品牌
1.构建优秀队伍,保障学校发展。制定激励机制,着力打造“五高”(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高素质、高技能)优秀教师团队。到2015年,培养5名以上省级领军人才,50名以上苏州市级教学名师,150名以上常熟市级骨干人才;专任教师中研究生以上学历(或学位)占教师总数的25%,专业教师获得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证书占专业教师比例达到75%,获得技师、工程师以上资格教师占专业教师的比例达到30%,具有高校教师资格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达到60%,“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比例达到85%,副教授以上高校高级职称的教师占教师总数达到10%。
2.建设优质专业,集聚发展后劲。保持机械加工(数控)类传统优势专业的示范地位,加快确立电子信息、文化艺术、汽车服务类专业的领先地位,持续发展旅游服务类专业的特色地位,继续提高财经商贸、电气控制类等其他专业建设水平。到2015年,形成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群、机电技术应用与电气控制专业群、计算机应用与文化艺术专业群、财经商贸专业群、农林与旅游专业群、汽车维修与服务专业群等六大专业群。建成2个国家改革创新重点专业点,4个省级品牌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
3.建设优质基地,推进校企合作。继续加强实验实训设施建设,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到4500万元以上。重点建设汽修、新媒体艺术、电子商务、新能源教学工厂,5年资金投入在5000万元以上。到2015年,建成1个国家级实训基地、2个省级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构建6个校区企业,18个企业校区,实现教学、实训、生产一体化。
校长室金玉书 2011年3月
江苏省常熟职业教育中心校
“十二·五”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江苏省常熟职业教育中心校是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江苏省四星级中等职业学校,江苏省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是一所涵盖江苏省常熟中等专业学校、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常熟学院、常熟市技工学校、常熟市社区培训学院的综合性职业学校。为了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促进学校的全面发展,在今后的5年内,使学校的管理、教育教学质量、办学效益跃上一个新的平台,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的劳动者,更好地发挥高水平示范学校的示范作用和辐射功能,更好地为本地区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学校特制定”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育人为根本、就业为导向、质量为核心、服务为宗旨,解放思想、先试先行,创新机制、完善体系,激发学校办学活力,确立“立足开发区、凸显优质化、建设品牌校、服务全社会”的学校改革发展思想,在教育质量、专业建设,师资水平、管理水平、办学效益和办学条件等方面跻身全国同类学校的前列。努力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文化基础教育、职业能力和身心健康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专业技能、创新和就业创业能力,为地方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创造更好的办学效益,使学校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二、规划目标
(一)总目标
在“十二·五”规划期内,坚持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办学,高职、高技为主体,就业、升学并举,全日制教育、成人教育、社会培训协调发展。开展多种形式的改革创新,在发展方式、办学体制、人才培养机制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大幅度提升学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大幅度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大幅度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建设国家一流的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使学校成为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为地方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人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二)具体目标
1、办学规模
创新学校发展方式。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积极开发新专业,调整改造老专业,继续保持多专业、多功能、多形式、大容量的办学规模,学历教育在校学生保持在8000人左右。年均学历培训保持在4000人左右,年有证培训保持在6000人次以上。
规划期内招生目标:
| 五年制 高职 | 高级技工 | 普专 | 单招 | 中专中技 | 招生总计 | 在校生总计 |
2015年 | 800 | 500 | 220 | 330 | 200 | 2050 | 8000 |
2014年 | 800 | 500 | 220 | 330 | 200 | 2050 | 8000 |
2013年 | 800 | 500 | 220 | 330 | 200 | 2050 | 8000 |
2012年 | 500 | 600 | 220 | 330 | 350 | 2000 | 8000 |
2011年 | 500 | 650 | 220 | 330 | 360 | 2060 | 8000 |
总计 | 3400 | 2750 | 1100 | 1650 | 1310 | | |
多元化发展高等教育,努力办好常熟广播电视大学,扩大普通专科、五年制高职教育、成人学历教育的规模,使之成为中学生和市民高等教育学历提升的重要基地。发展远程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努力提高市民受教育程度。面向西部大开发,发挥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的辐射功能,加强与中西部地区合作,适当扩大外省市招生比例,根据西部地区对中等职业技能人才的需要开发新专业,使年均招收中西部地区学生100至200人。
2、培养目标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人才培养工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教育是培养人才、开发人力资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处于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战略地位,强市必先强教,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优势。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交往、学会学习,拥有较好的职业素养、健全的人格;使学生拥有良好职业道德素养、遵纪守法、举止文明、诚实守信、关心他人、热爱集体;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做到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选择,自我发现、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拥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参与、合作、实践的能力;具备良好的就业创业品质,乐观、自信,积极向上,勇于挑战,勤于实践。
3、办学体制改革
创新学校办学机制,积极探讨办学体制改革,巩固现有多层次办学模式,举办农民工职业教育;进一步拓宽联合办学等多种办学体制的渠道,扩大中外合作办学规模,每年国际合作交流班达到4个以上。改革学校管理机构和运行机制,使学校的管理机构设置更加合理、领导分工更加明晰、系部处室更加协调、行业企业更加密切、专业产业更加对接、管理经营更加有效、师生更加主动发展的管理机制。使职业素养积分制、教学成绩学分制、后勤保障责任制、就业创业准入制得到落实,更好地适应学校发展的要求。
4、教育教学改革
创新质量评价制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探讨职业道德教育、文化基础教育、职业能力和身心健康教育的教育途径、模式和方法,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钻研精神、务实精神、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积极实施“四个对接”(学校建设与与开发区发展对接、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调整相对接、课程建设与岗位能力培养相对接、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相对接),落实“四个服务”(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服务、为西部大开发服务、为“三农”服务、为就业再就业服务),建立适合受教育者对教育的多元化选择和终身学习的课程体系,逐步引进国际化课程,保证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选择权,积极推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充分显示学生的个性特点。
5、基本建设
(1)队伍建设
创新队伍建设机制。建设一支办学思想端正、教育观念先进、业务精湛、开拓进取、团结协作、务实高效、勤政廉洁的干部队伍。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进一步落实《干部选聘、管理的若干规定》,真正做到干部聘任、考核评价、交流等的规范化运作,使干部做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同时为干部的成长、发展提供制度性保障。加强后备队伍建设,重点培养35岁以下“五高型”(高职称、高学历、高技能、高水平、高素质)后备干部,为学校的干部队伍增添新鲜血液,确保学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教育观念先进、业务精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掌握现代化教育教学技术和具有较强的科教研能力、实践能力的与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相适应的教师队伍。坚持和完善师德师风教育和相关考核评价机制,确保教师队伍违法违纪事件为零。完善师资招聘、教师奖励制度,实行教师聘任制和轮岗制,建立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动态用人制度,建立和完善绩效考核办法,形成良好的运行环境,深化内部收入分配改革,将教职工收入与学校发展、所聘岗位及个人贡献挂钩,充分调动教职工积极性。
开设学校面向社会招聘优秀工程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通道。加强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确保专业教师每三年、公共基础教师每五年轮训一遍。培养5名以上领军人才,50名以上教学名师,150名以上市级骨干人才,着力打造“五高”(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高素质、高技能)教师队伍和优秀教师团队。到2015年,专任教师中研究生以上学历(或学位)达到120名左右,占教师总数的25%,专业教师获得高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达到75%,获得技师、工程师以上资格的比例达到30%,“五高”教师数量达到160名,具有高校教师资格人数达350名,“双师型”教师达到200名,副教授以上高级职称人数达到20名以上,兼职教师数量达到专业教师的25%左右。
(2)专业建设
根据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和市场的需要,积极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新专业,改革调整现有的专业,优化专业结构,增强适用性。专业设置体现出长线和短线结合、以短补长;骨干与辐射贯通,滚动发展;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互补,多元结合。以校企一体为平台,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质量提高为主线,实现“四个对接”和“四个服务”。保持机械加工(数控)类传统优势专业的示范地位,加快确立电子信息和文化艺术、汽车服务类专业的领先地位,持续发展旅游服务类专业的特色地位,继续提高财经商贸、电气控制类等其他专业的建设水平。建成1个国家改革创新重点专业点和1个国家示范专业点,4个省品牌专业、7个省级示范专业,2个省特色专业,5个苏州市精品专业。推行双证制,双证率达95%。
(3)课程和教材建设
进一步改革各专业课程结构和教材体系,继续探讨和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既能体现新观念、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又能为继续学习奠定基础,符合“四个对接”、“四个服务”,适应受教育者对教育多元化选择和终身学习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
结合学校的专业设置,紧密联系社会需求,体现办学特色,推进校本课程及校本教材建设。争取在规划期内在专业课教材中有20%的校本教材,完成5门综合化课程的教材编写工作。
(4)信息化建设
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将校园网主干带宽从现有的千兆扩展为万兆。加强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引进、开发使用覆盖专业主干课程的模拟仿真实训软件,完善校园网络资源系统,建设数字化仿真实训示范教室,探索构建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新模式。提升教育教学、管理、科研和决策的信息化水平。建成教学公共平台、教产对话协作系统平台、校企合作系统平台、改革创新成果展示系统平台、就业信息服务系统平台、技能大赛信息系统平台、全民数字化终身学习平台、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平台等若干重大信息化应用系统平台。建立数字图书馆和虚拟实验室,建成教学资源库,加强学习资源中心建设,满足全民学习需求的网络化终身教育平台,提供网上招生报名、课程学习、成绩查询、学籍管理、考核评价、调查反馈、水平测试等方面的网络服务。建设学生自主学习点播平台,建成教师、学生、课程等信息共享数据库。每位教师及管理人员均配备计算机,所有教学场所均能实现多媒体教学,使学校的管理、教育教学全部实现信息化。馆藏图书25万册(生均不少于30册),专业图书15万册以上。
(5)硬件设施建设
学校基础设施、教育技术装备特别是信息化程度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全面实现多媒体教学。进一步加强实验实训设施建设,更新和完善现有实验实训设施,完成汽修、新媒体艺术、经贸实训基地、电子商务实训中心、新能源教学工厂、昆承湖宾服实训中心、电视演播中心等项目改造建设,每年实验实训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在1000万元左右,建成优秀省级实训基地2个、国家级实训基地(或支持项目)2个,省级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2个。建成校内电视台,实现校内直播。品牌专业、特色专业、精品专业设备具备专业教学、社会培训、产品生产、设计研发条件。每专业群有5个以上紧密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和3个企业校区。到2015年,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到4500万元以上。完善校园文化设施、艺体设施,整合校内资源,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构建以师生为主体,具有职教特征、健康向上的主流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6)校区企业和企业校区建设
创新学校发展方式。发挥学校春来创业集团作用,建设校区教学工厂3000平方米。重点建设三个创业园、6个校区企业,18个企业校区,基本实现教学、实训、生产一体化,顶岗实习自主化。
三、具体措施
树立“特色立校、特色强校、特色兴校”理念,在“三创”特色校建设的基础上,创建省特色学校,进一步深化和丰富学校内涵。
(一)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坚持干部学习制度和对干部的政洽理论教育,科学发展观武装干部的头脑,提高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特别是要在管理和先进的职业教育理论、经验等方面达到新的高度。明确中等职业教育的方向和任务,坚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增强干部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工作的能力。不断提高干部的管理能力和业务水平。转变工作作风,坚持和完善干部的聘任、评议和考核制度。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把加强师德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通过学习和思想教育,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树立爱岗敬业精神,树立现代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育人意识、服务意识和学识魅力,不断提高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自觉担负起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责任,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进一步弘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形成优良的教风。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每年投入100万以上,加强教师的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专业教师每三年、文化课教师每五年轮训一次。鼓励支持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博士,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实践能力、教学水平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每年选派5名以上教师参加出国培训。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完善培训考核机制,把培训效果同教师绩效考核、职务晋升、聘任挂钩。继续推进教师素质提升工程,鼓励专业教师向“双师型”教师发展,为他们的进修、取证提供条件和经费。完善专业课教师定期参加生产实践和校本培训制度,重点培训教师参与课程开发、校企合作的能力。继续培养或引进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建立自己的品牌教师队伍。
3、着力培养教育教学名师。加大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推进力度,完善“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课程首席教师”选拔、培养和支持体系,加快培育造就一批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具有较深学术造诣的教学名师和带头人。选拔一批德才兼备、具有创新能力和突出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教师,作为专业(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的后备力量给予重点培养。
4、加大“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强化专业教师技能关的考核,进一步落实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根据专业特点,充分发挥校区企业和企业校区作用,建立稳定的教师专业实践与实习基地。鼓励教师进行本专业相关领域的学习提高,达到一专多能、一专高能,适应高职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5、实施优秀团队建设计划。建立团队建设支持体系,加大优秀教学团队、研发团队、生产团队、创业团队、创新团队的建设力度。通过加强团队建设,培育教师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鼓励教师各尽所能、各展其长,在教书育人、学术研究、竞赛指导、技术开发、创新实验、社会服务等工作中形成特色。建立大师工作室和教师创新工作室。采取措施吸引校外科研学术人才和行业企业技术骨干加入教学团队,提高团队实践能力和科研水平。
6、加快青年教师教养。继续把青年教师的培养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遵循青年教师的成长规律,发挥其特长,在思想、生活上关心,学习、工作上支持。实施新教师专项培训,通过新教师“3年过三关”计划,帮助新教师尽快确立现代职业教育观念,获得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能力。重视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继续发扬以老带新、师徒结对的好传统,进行传、帮、带,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制度,请名师做指导,以多种形式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组织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和经验,搭建教育教学舞台,提供充分展示才能的场所与机会,促进他们尽快成长。
7、建立相对稳定的高素质兼职教师队伍。积极吸收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聘请行业、企业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制定《学校兼职教师聘用、管理制度》,建立职业教育兼职教师库,争取政府对学校外聘教师给与专项经费支持。
8、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及培养工作。重点引进教授、博士、优秀专业(学科)带头人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技能型人才。建立健全人才引进、使用、评价、服务和激励的有效机制。
(三)深化管理体制改革
坚持“对内求实,对外求活”,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创业能力及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管理体制,不断改革、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增强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活力。
1、继续完善校长负责制,切实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保障监督作用,充分发挥教代会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职能。
2、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完善教职工岗位聘任制和聘用合同制,实行竞争上岗。根据教师实绩,实行低职高聘和高职低聘,合理分流富余人员。
3、增强激励机制,全面实行绩效工资,完善考评和奖励制度。贯彻“优质优酬”的原则,奖励政策向教育教学一线,向科研、向创造性工作和有突出贡献的人员倾斜。
(四)以职业道德教育、创业教育为重点,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
1、继续把德育工作放在素质教育的重要地位,提高学校教职工的全员德育意识,形成“教书、管理、服务、活动、环境、身教”六育人的局面,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完善全员德育和全程德育工作体系。
2、按照“坚持目标、结合实际、重在建设、务求实效”的方针,完善德育工作的目标规划,全面贯彻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职业道德教育和创业教育为重点,突出职业指导,形成自己的德育特色。
3、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注重师德培养和业务指导,建立班主任上岗培训、在岗培训和骨干培训三个层次有机衔接的培训体系,开展多层次班主任工作协作交流活动,每年举办全校班主任技能竞赛,促进班主任工作专业化发展。实施青年班主任和德育骨干导师制,促进青年班主任加快成长。建立科学的班主任工作评价机制,完善表彰奖励制度,每年评选表彰一批“优秀班主任”。
4、通过多种渠道开展德育工作。重视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提高学科的教育质量。结合专业特点,制定各专业的职业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把职业道德教育落在实处,通过课堂教学、主题班会、社会实践等形式,提高职业道德素养,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继续抓好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与共建单位的合作,有组织的开展好社会实践活动,发挥社会实践这一有效的教育载体的功能。进一步发挥共青团组织的作用,团结教育广大团员和青年学生。抓好“业余党校”的建设和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坚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创设“文明、向上、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加强法制教育,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教育宣传活动,提高学生学法、懂法、守法的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重视体育,强化心里健康教育。
5、实施德育导师制。自2011年3月开始,在我校启动德育导师制,以系部为单位聘任德育导师,到2015年全校60%的教职工参与德育导师的聘任,20%的学生接受德育导师的指导。
6、改进德育课教学方法和形式。积极开展德育课程体系的教学研究,充分发挥德育课程在德育工作中的突出作用,改进教学方法和形式,采用参与式、实践式、活动式和研究性学习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
7、加强德育基地建设。充分发掘利用学校、企业、社区、景区、部队等德育资源,建立校级学生德育教育特色基地体系,广泛开展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社会调查、主题教育、素质拓展等素质教育活动,促进学生了解社会,培养动手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8、完善德育网络。加强家校联系,不断提高家长学校办学质量及家长教子水平;借助社会力量,使校外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整合,为学校育人活动的开展提供有力保障,进而形成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德育管理网络。
9、强化德育科研。充分发挥德育科研在德育工作中的引领支撑作用,组织教师立足本职工作,积极开展德育校本课题研究,着力提升教书育人的本领。十二五期间学校要申请1个省级课题,各系部积极申请市级课题和微型课题,每位班主任每学年能撰写一篇德育论文或案例。
(五)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1、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专业与产业的吻合度。根据国家、地方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整专业设置,积极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化服务业的专业,优化专业结构、增强适应性。规划期内加强市场调研,有针对性地开发2—4个新专业。对现有专业进行深入的调研与分析,围绕常熟五大传统产业进行科学的调整,紧跟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太阳能光伏、IT、软件与服务外包等五大新兴产业,实施“一系一群”专业优化计划,到2015年,形成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群、机电技术应用与电气控制专业群、计算机应用与文化艺术专业群、财经商贸专业群、农林与旅游专业群、汽车维修与服务专业群等六大专业群。形成结构合理的专业体系,进一步打造学校的专业品牌。
2、实施“一系部一品牌”的专业建设战略。六大专业群中的骨干专业要建成苏州市精品专业、江苏省“品牌专业”或“特色专业”,发挥品牌示范引领作用,使学校各专业协调发展。
3、推进校企一体进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优化顶岗实习环境和载体,完善校企一体的办学模式;教产结合的教学模式;工学交替的学习模式。以上三个模式共同构成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平台是校企一体。实施“
4、建立校企二元共同育人模式。从第一年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第二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第三年培养学生就业与升学的能力、第四年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第五年培养学生顶岗工作的能力。以学生的工学交替为主的学习模式改革与教产结合为主的教学模式改革为切入点,按照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的教产原则,以实践教学为核心环节,系统设计、科学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突出毕业生“双证制”的实效,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5、深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服务终身发展为目标,重点加强公共职业素养培养、职业岗位技能培养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结合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调整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推进职业资格通用性、社会化、国际化进程,各专业在职业技能资格认证的基础上,逐步引入行业资格认证、国际通用资格认证,汽修、商贸类专业应率先实施。根据新形势职业岗位对学生素质的要求对课程设置、课程结构、教材进行改革。教材选用要体现多样性,以统编教材为主,同时结合学校实际选编有特色的校本教材。教材要体现新观点、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
6、改革教学模式。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积极进行专业模块教学,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推行理实一体、任务驱动、项目(案例)教学、模拟仿真等教学方式,开展“五课教研两课评比”,创新教学设计,加强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提高教学网络化、信息化程度。
7、以课程改革为核心,推进精品课程建设。从系精品课程向校精品课程、苏州市精品课程、省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课程推进。使每个品牌专业都有1—2省级、苏州市级精品课程支撑。
8、加强职业技能训练,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坚持双证制、多证制,把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要求纳入教学计划,加强对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资格取证的指导,鼓励学生考取多种职业技能和职业资格证书。扩大技能竞赛的参与面,真正做到覆盖所有专业、覆盖所有教师、覆盖所有学生。提高竞赛质量,力争各专业的获奖层次有新的突破。加强学生实习实训管理,巩固发展实习实训基地、就业基地,争取在规划期内实现新的发展。
9、进一步搭建升学立交桥。用好高校对口单独招生、国家示范高职校单独招生、高职注册入学三条职业学校学生升学通道,加强对单招教学的研究,提高本科升学率。有序推进中职升高职注册入学工作。
10、改革改革教学质量评价模式。完善以能力为核心,以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质量、用人单位满意度为主要内容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开展多元化多形式评价。加大学分制推行力度,扩大学分认定项目范围,完善学分认定程序。
(六)加强教科研工作,促进学校科学发展。
加强对教科研工作的领导,建立学校学术委员会,强化委员会功能,推进科研兴校、学术治校,营造学术民主氛围,每年取得教科研成果150篇(项)以上。以应用性技术研究和产学合作为科研重点,以学校科技创业园为平台,以校企一体化建设为抓手,广泛开展与高等院校、大学科技园及高新企业的交流合作,通过联合研究、承担项目等途径,增强科技开发能力和技术服务水平。有计划地举办论坛、讲座和学术交流会,提升教师的整体科研素养和科研能力。
制定相关的管理、激励制度,使教科研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坚持教科研成果公告制度和两级考核制度。加强科研网络化管理,促进研究成果的应用和转化。发挥科研引领作用,围绕学校提出的校企一体、队伍建设、文化建设三大工程和系部专业发展目标,实施“一系部一主课题”科研计划,每个系部都要有一个省级以上的主课题,引领系部发展,凝聚教师智慧,促进教师成长,提升服务学生和服务社会的水平。保证教科研经费的落实,进一步加大对教科研成果奖励力度。
(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整体办学条件
1、优化实践教学资源配置,完善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重点加强品牌专业、特色专业、新兴专业基地建设。按省级以上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要求,各主干专业均建成集实践教学、产品生产、技术创新、学生创业、新品研发的综合性规模型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具有鲜明的专业个性和企业特征。五年内,进一步加大投入,提升数控实训基地建设水平,保持数控设备的先进性;如期推进汽车实训基地三期工程,高水平规划建设新媒体艺术实训基地,完成电子电气实训中心升级改造和设备更新,扩大财经商贸实训基地规模,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 设好园艺和, 旅游两个实训基地。引入企业化运营机制,以校内实训基地为依托,建成具有独立或相对独立法人性质的校区企业。
2、创新实训基地建设机制,充分发挥办学集团的优势。各主干专业建立3个以上“企业校区”,加强企业和学校的融合,推进校企一体化进程,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3、 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数字校园建设。进一步完善校园网架构。力争建设校园无线网络,将校园网主干带宽从现有的千兆扩展为万兆,将校园网与互联网及CERNET科研网、中国知网(cnki.net)相连接,为师生方便、快捷地获取优质资源、交流信息提供基于互联网的学习平台。
4、加大现代化教学装备建设力度和信息化应用普及力度。建设现代化教学硬件平台,以信息技术创新教与学的方式和环境。以提高信息化素养为抓手,建立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体系,提升教师、技术和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打造一批能有效整合信息技术与专业(学科)教学的教学能手;利用多种形式全面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提高学生在信息环境中自主学习的能力;建立教育信息化应用评价体系,通过考核、评价、激励等多种方式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实际应用。组织和大力支持教师参加苏州市、江苏省和全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大赛。
5、建立数字化信息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优化学校信息化基础条件,提高计算机网络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校园管理系统在教育教学中的技术支撑能力,进一步完善电子校务、教务管理、学籍管理、科研管理、教学资源、图书信息服务、装备管理等应用平台,不断提高学校管理的规范化、现代化和信息化水平。
6、完善校园文化、体育卫生设施。
(八)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设良好学习环境。逐步形成包括学校最高目标、价值观、校风、传统习惯、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在内的精神总和。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以职教生特有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等集群的学校文化,
1、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形成丰富的物质文化。进一步突出专业性、教育性和艺术性,具有较强的文化气息,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师生的观念与行为。具体建设教学区域、实训(企业)区域、运动区域、培训区域文化和12个境点文化,使物质文化体现现代化、智能化、人本化、生态化的理念、优美环境、育人功能
2、开展丰富多彩校园文化活动,形成丰富精神文化。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通过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体育节、技能展示节、法制教育周等活动,使校园文化人本化,专业文化企业化。加强学生课外兴趣小组和学生社团建设,普遍开展学生社团活动,创建出一批例如灯谜、集邮、画信、动漫等有影响力社团组织,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引领学生自主发展,健康成长,使校园充满和谐。重视各种学生社团的组建工作,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更大限度地为学生搭建向社会亮相自己,展露自身才能的平台。使学校文化成为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的校园精神文化,并具体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和学校人际关系上。
3、秉承“志远,技精”的办学理念,形成丰富的制度文化,坚持“服务于师生的全面发展、”的办学宗旨,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创建星级示范,提高规模效益”的办学目标。在此基础上,要求全体学生“成人成长,成功成才”,全体教师“博学、爱生、务实、求真”,形成“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观念,为将常熟职教中心打造成全国知名“品牌”而努力。重点在制度建设、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等三个方面有新的创新。
(九)加强职教宣传,提高职教育影响力。
1、广泛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宣传优秀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贡献,提高市民对职业教育的认识,着力宣传学校的办学理念,宣传优秀师生,宣传校企合作先进企业和企业家,宣传学校取得的教育教学成果,形成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
2、继续开展创业育人活动,突出创业特色、创业典型,组建学生创业联盟。
(十)保障筹措。一是要体现绩效——工作量足、质量保证、项目有绩。特别是体现在德育课、文化课、专业课、实践课等教育教学上,建设以“三以一化”的新课程体系,学生所学专业的创新实践能力;要体现在学生所学专业的成绩与创新实践能力上;要体现在各类比赛、课题研究与产品研发上,增强专业的科研实力。二是政策倾斜——把最佳资源配置给实施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创新教学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上;把最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投交给最优秀人才的使用上;把最高的荣誉颁发给为学校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较大贡献的干部教工。三是完善机制——逐年提高教师的聘用标准,优胜劣汰、优绩优酬,使高学历、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比例不断上升;每年确定培养重点,重点培养发展传统产业与开发新兴产业的教师、着力培育有“创业教育”和“校企一体化建设”特色鲜明的教师、吸引和稳定能使教学、科研、开发、科技成果转化的教师。四是增加投入—— 鼓励教师终生为学校服务;鼓励“名师”在其前沿专业方向上进行探索和研究工作;重点支持 “名师”进行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与专著,开展专业研究等。
1.加强制度建设,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进一步完善校系两级管理制度、部门绩效考核制度、两级核算制度、督查积分制度,建立教职工绩效考核制度,制定和完善骨干教师选拔、培养和支持制度,制定和完善教学成果、科研成果、技能竞赛、教学竞赛等奖励制度。
2、理顺关系,确保各项工作高效开展。
进一步明晰校系两级责、权、利关系,激发系部办学活力,增强系部办学主体性、主动性。各系产学研培项目实行准企业化、市场化运作模式。
3、广开财路,确保经费落实。
通过积极争取国家、省的专项支持,继续争取获得市委、市政府的政策倾斜,力求得到教育局的直接指导和更多扶持。加强与常熟东南开发区的合作,通过各种渠道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实行重大、重点建设项目经费保障机制。完善科研经费保障机制、外聘教师经费保障机制。推进校系两级经费管理。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构建校系两级经济责任体系,增强系部的经济自主权和创收能力。确保规划项目的资金保障,实现规划目标的全面完成。
2011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