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委中心组第十期学习材料

作者:zjzxnews2010/05/28 12:00

         职教中心党委中心组学习参考材料 

 

二○一○年五月党委办编第十期

 


                    

一、职业教育政策导航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杨湘宁:在全省职业教育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3、尹伟民:在全省职业教育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二、校园论坛交流选编

 1、校党委 陈  飞:实践二级管理体制 建设规范化系部

 2、电气系 张传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发展电气专业内涵

 3、传媒系 钱立新:推进规范化系部建设 服务学生发展

4、机电系陶立强:稳固基础 凸现亮点 改革创新 推进系部建设

5、培训部李坤华:把握新特点 采取新举措 办出新特色

三、改革发展培训资料

 1、邓泽民:中等职业教育示范校建设探究

 2、丁小芹:国家示范性职校建设项目评审汇报

 3、陈解放:职业教育内涵建设

 4、吴全全:课程改革新要求与职教教师专业化发展

 5、戴士弘:职教课程的能力本位 项目化改造

 6、刘邦祥:师资专业化能力建设促进新时代的职教课程改革

-----编者按: 今年是“十一五”收宫之年,也是“十二五”规划之年。如何建设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性职业学校,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及杨厅长和尹处长的讲话,分别从宏观规划到具体实施作了部署。各专家培训提纲和校园论坛也从各个角度进行了改革发展建设创新探索,供参阅学习。

一、职教政策导航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

                                     来源:教育部 时间:2010-02-23

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为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特制定本规划纲要。

序 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强国必先强教。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育。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以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全党全社会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保障了亿万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教育投入大幅增长,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教育改革逐步深化,办学水平不断提高。进入本世纪,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农村教育得到加强,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教育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全民族的素质,推进了科技创新、文化繁荣,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我国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

21世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从现在起到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世界格局深刻变化,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更加迫切。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根本在教育。

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教育还不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体制机制不活,学校办学活力不足;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教育投入不足,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完全落实。接受良好教育成为人民群众强烈期盼,深化教育改革成为全社会共同心声。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必须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坚持以育人为根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第一部分 总体战略

第一章 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

()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把握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坚持依法治教,尊重教育规律,夯实基础,优化结构,调整布局,提升内涵,促进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优先发展是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关心和支持教育,完善社会力量出资兴办教育的体制和政策,不断提高社会资源对教育的投入。

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鼓励地方和学校大胆探索和试验,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质量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加快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多样化人才需要与教育培养能力不足的矛盾、人民群众期盼优质教育与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增强教育活力与体制机制约束的矛盾,为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关键是机会公平,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全社会要共同促进教育公平。

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第二章 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

()战略目标。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毛入学率达到40%;扫除青壮年文盲。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2.4年提高到13.5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9.5年提高到11.2年,其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0%以上,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数比2009年翻一番。

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缩小区域差距。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切实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

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教育质量整体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断扩大,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得到更大满足。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各类人才服务国家、服务人民和参与国际竞争能力显著增强。

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继续教育参与率大幅提升,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到50%以上。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促进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提高教育开放水平,全面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办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

()战略主题。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增强学生爱国情感和改革创新精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方面。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事做人,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

坚持全面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坚持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加强体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切实保证体育课和体育锻炼时间,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重视可持续发展教育、国防教育、安全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二部分 发展任务

第三章 学前教育

()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对幼儿习惯养成、智力开发和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的保教方法,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到2020年,全面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重视0-3岁婴幼儿教育。

()明确政府职责。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新农村建设规划。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积极发展公办幼儿园,大力扶持民办幼儿园。实行成本合理分担机制,对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入园给予财政补助。完善幼儿园工作制度和管理办法。制定学前教育办园标准和收费标准。建立幼儿园准入和督导制度,加强学前教育管理,规范办园行为。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教育行政部门宏观指导和管理学前教育,相关部门履行各自职责,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发展学前教育。

()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努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着力保证留守儿童入园。多种形式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新建扩建托幼机构,在小学附设学前班,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富余校舍和教师资源。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学前教育。

第四章 义务教育

()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义务教育是国家依法统一实施、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注重品行培养,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健康体魄,养成良好习惯。到2020年,全面提高普及水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良好义务教育。

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适应城乡发展需要,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办好必要的教学点,方便学生就近入学。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共同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服务体系,健全动态监测机制。加快农村寄宿学校建设,优先满足留守儿童住宿需求。采取必要措施,确保适龄儿童少年不因家庭经济困难、学习困难、就学困难等原因而失学,努力消除辍学现象。

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建立国家义务教育质量基本标准和监测制度。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标准、教师资格标准。深化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逐步推行小班教学。配齐音乐、体育、美术等薄弱学科教师,开足规定课程。大力推广普通话教学,使用规范汉字。

增强学生体质。科学安排学习、生活、锻炼,保证学生睡眠时间。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提倡合理膳食,改善学生营养状况,提高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营养水平。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各项资源。

切实缩小校际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加快薄弱学校改造,着力提高师资水平。实行县()域内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实行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义务教育阶段不得设置重点学校和重点班。在保证适龄儿童少年就近进入公办学校的前提下,发展民办教育,提供选择机会。

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率先在县()域内实现城乡均衡发展,逐步在更大范围内推进。

努力缩小区域差距。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转移支付力度。鼓励发达地区支援欠发达地区。

()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危害民族未来。通过减轻课业负担,保证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共同努力,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把减负落实到中小学教育全过程,率先实现小学生减负。

各级政府要把减负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统筹规划,整体推进。调整教材内容,科学设计课程难度。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学校考核办法。规范办学行为,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不得以升学率对地区和学校进行排名,不得下达升学指标。规范各种社会补习机构和教辅市场。

学校要把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给学生留下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动手实践的时间。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减少作业量和考试次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好。丰富学生课外及校外活动。严格执行课程方案,不得增加课时和提高难度。各种考级和竞赛成绩不得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与升学的依据。

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加强与学校的合作,共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关心社会教育,帮助子女养成良好习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第五章 高中阶段教育

(十一)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克服“应试教育”倾向。到2020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满足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需求。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合理确定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比例,今后一个时期总体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加大中西部贫困地区高中阶段教育的扶持力度。逐步消除大班额。

(十二)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全面落实课程方案,保证学生全面完成国家规定的文理等各门课程的学习。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提高课程的选择性,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的指导。

(十三)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促进办学体制多样化,扩大优质资源。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根据需要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探索综合高中发展模式。采取多种方式,为在校生和未升学毕业生提供职业教育。

第六章 职业教育

(十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政府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统筹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职业教育投入。

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制定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标准。完善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吸收企业参加教育质量评估。开展职业技能竞赛。

(十五)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鼓励行业组织、企业举办职业学校,鼓励委托职业学校进行职工培训。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十六)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把加强职业教育作为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统筹,促进农科教结合。强化省、市()级政府统筹职业教育发展的责任,健全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根据需要办好县级职教中心。强化职业教育资源的统筹协调和综合利用,推进城乡、区域合作,增强服务“三农”能力。加强涉农专业建设,加大培养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力度。支持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参与新型农民、进城务工人员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十七)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完善职业教育支持政策。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改革招生和教学模式。积极推进“双证书”制度,推进职业院校课程标准和职业技能标准相衔接。完善就业准入制度,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鼓励毕业生在职继续学习,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通道。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加大对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的宣传表彰力度,形成行行出状元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七章 高等教育

(十 八)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到2020年,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十 九)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加大教学投入。教师要把教学作为首要任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教学基本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推进和完善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促进文理交融;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推进创业教育。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全面实施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严格教学管理。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奋发有为,增强诚信意识。改进高校教学评估。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服务。

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建立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和导师项目资助制,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

(二 十)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鼓励高校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和区域创新中作出贡献。大力开展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坚持服务国家目标与鼓励自由探索相结合,加强基础研究;以重大实际问题为主攻方向,加强应用研究。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教育资源共享,推动高校创新组织模式,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团队,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加强高校重点科研创新基地与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完善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机制。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入实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

(二十一)增强社会服务能力。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开展科学普及工作,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积极参与决策咨询,充分发挥智囊团、思想库作用。鼓励师生开展志愿服务。

(二十二)优化结构办出特色。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和层次、类型结构,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优化区域布局结构,设立支持地方高等教育专项资金,加大对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支持,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新增招生计划向中西部高等教育资源短缺地区倾斜,扩大东部高校在中西部地区招生规模。鼓励东部地区高等教育率先发展,加大东部地区高校对西部地区高校对口支援力度。

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继续实施“985工程”和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继续实施“211工程”和启动特色重点学科项目。改进管理模式,引入竞争机制,实行绩效评估,进行动态管理。鼓励学校优势学科面向世界,支持参与和设立国际学术合作组织、国际科学计划,支持与海内外高水平教育、科研机构建立联合研发基地。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步伐,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形成一批世界一流学科,产生一批国际领先的原创性成果,为提升我国综合国力贡献力量。

第八章 继续教育

(二十三)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特别是成人的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新继续教育观念,加大投入力度,以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倡导全民阅读,推动全民学习。到2020年,努力形成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

(二十四)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成立跨部门继续教育协调机构,统筹指导继续教育发展。行业主管部门或协会负责制定行业继续教育规划和组织实施办法。将继续教育纳入各行业、各地区总体发展规划。加快继续教育法制建设。健全继续教育激励机制。鼓励个人多种形式接受继续教育,支持用人单位为从业人员提供继续教育。加强继续教育监管和评估。

(二十五)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大力发展教育培训服务,统筹扩大继续教育资源。鼓励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相关组织开展继续教育。加强城乡社区教育机构和网络建设,开发社区教育资源。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建设以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等为载体的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

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提供多次选择机会,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健全宽进严出的学习制度,办好开放大学,改革和完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

第九章 民族教育

(二十六)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加快民族教育事业发展,对于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要加强对民族教育工作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切实解决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特殊困难和突出问题。

在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推进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国家法律法规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引导广大师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不断夯实各民族大团结的基础,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二十七)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公共教育资源要向民族地区倾斜。中央财政加大对民族教育支持力度,民族地区各级政府按照事权划分增加投入。

促进民族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巩固提高民族地区普及义务教育成果,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支持边境县和民族自治地方贫困县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强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建设。加快民族地区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支持教育基础薄弱地区改扩建、新建一批高中阶段学校。大力发展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加大对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积极发展民族地区高等教育。支持民族院校加强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办学质量和管理水平。进一步办好高校民族预科班。加大对人口较少民族教育事业的扶持力度。

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全面开设汉语文课程,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文接受教育的权利。重视加强学前双语教育。国家对双语教学的师资培养培训、教学研究、教材开发和出版给予支持。

加强教育对口支援。认真组织和落实内地省、市对民族地区教育支援工作。办好在内地举办的少数民族班(学校)和面向民族地区的职业学校。加大对民族地区师资培养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国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支持高等学校毕业生到民族地区基层任教。支持民族地区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第十章 特殊教育

(二十八)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特殊教育是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帮助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的基本途径。提高残疾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培养残疾学生积极面对人生、全面融入社会的意识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加强残疾学生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培养。

各级政府要加快发展特殊教育,把特殊教育事业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列入议事日程。

(二十九)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到2020年,基本实现地市和30万人口以上、残疾儿童较多的县都有一所特殊教育学校。鼓励和支持各级各类学校接受残疾人入学,不断扩大随班就读和普通学校特教班规模。全面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加快发展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重视职业教育,加快推进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大力开展面向成年残疾人的职业培训。

(三 十)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国家制定特殊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标准、地方政府制定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加大对特殊教育的投入力度。鼓励和支持接收残疾学生的普通学校为残疾学生创造学习生活条件。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采取措施落实特殊教育教师待遇。在优秀教师表彰中提高特教教师比例。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的资助力度。逐步实施残疾学生免费高中阶段教育。

第三部分 体制改革

第十一章 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三十一)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为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树立系统培养观念,推进大中小学有机衔接,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

(三十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

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推进课程改革,加强教材建设,建立健全教材质量监管制度。深入研究、确定不同教育阶段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内容,形成更新教学内容的机制。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作用,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各种课外、校外活动。加强中小学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加强学生社团组织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事业。

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推进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机制。改进优异学生培养方式,在跳级、转学、转换专业以及选修高一学段课程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指导。健全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拔方式,改进中学生升学推荐办法,创新研究生培养方法。探索高中、高等学校拔尖学生培养模式。

(三十三)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改进教育教学评价。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开展由政府、学校、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完善学生成长记录,做好综合素质评价。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激励学生乐观向上、自主自立、努力成才。

改进社会人才评价及选用制度,为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环境。树立科学人才观,建立以业绩为重点,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强化人才选拔使用中对实践能力的考查,克服社会用人单纯追求学历的倾向。

第十二章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三十四)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和创新人才培养。按照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平的原则,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成立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研究制定考试改革方案,指导考试改革试点。完善专业考试机构功能,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三十五)完善中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完善初中就近免试入学的具体办法。完善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改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方式,发挥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的导向作用。规范优秀特长生录取程序与办法。中等职业学校实行自主招生或注册入学。

(三十六)完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深化考试内容和形式改革,着重考查综合素质和能力。以高等学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为依据,完善国家考试科目试题库,完善统一命题和分省命题方式,保证国家考试的科学性、导向性和规范性。探索有的科目一年多次考试的办法,探索实行社会化考试。

逐步实施高等学校分类入学考试。高等学校普通本科入学考试由全国统一组织;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探索实行高水平大学联考。成人高等教育招生办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深入推进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改革,加强创新能力考查,发挥和规范导师在选拔录取中的作用。

完善招生录取办法,建立健全有利于专门人才、创新人才选拔的多元录取机制。高等学校普通本科招生以统一入学考试为基本方式,结合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对特长显著、符合学校培养要求的,依据面试或者测试结果自主录取;高中阶段全面发展、表现优异的,推荐录取;符合条件、自愿到国家需要的行业、地区就业的,签订协议实行定向录取;对在实践岗位上作出突出贡献或具有特殊才能的人才,建立专门程序,破格录取。

(三十七)加强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完善考试招生信息发布制度,实现信息的公开、透明,保障考生权益,加强政府和社会监督。公开高等学校招生名额分配原则和办法,公开招生章程和政策、招生程序和结果,公开自主招生办法、程序和结果。加强考试招生法规建设,规范学校招生录取程序。强化考试安全责任,加强诚信制度建设,坚决防范和严肃查处考试招生舞弊行为。

第十三章 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三十八)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适应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适应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求,明确政府管理的权限和职责,明确各级各类学校办学的权利和责任,形成不同办学模式,避免千校一面。完善学校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机制。健全校务公开制度,接受师生员工和社会的监督。探索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逐步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

(三十九)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政府及其部门要树立服务意识,改进管理方式,完善管理制度,减少和规范对学校的行政审批事项,依法保障学校充分行使办学自主权。高等学校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宏观政策,自主开展教学活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自主制定学校规划并组织实施,自主设置教学、科研、行政管理机构,自主确定内部收入分配,自主管理和使用人才,自主管理和使用学校财产和经费。扩大普通高中及中等职业学校在办学模式、育人方式、资源配置、人事管理、合作办学、服务社区等方面的自主权。

(四 十)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完善治理结构。公办高等学校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议事规则与决策程序,依法落实党委、校长职权。完善大学校长选拔任用办法。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教授在教学、学术研究和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加强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建设,发挥群众团体的作用。

加强章程建设。各类高校应依法制定章程,依照章程规定管理学校。尊重学术自由,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全面实行聘任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确立科学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

扩大社会合作。探索建立高等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健全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探索高等学校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共建的模式,推进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社会团体的资源共享,形成协调合作的有效机制,提高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推进专业评价。鼓励专门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对高校学科、专业、课程等水平和质量进行评估。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估制度。探索与国际高水平教育评价机构合作,形成中国特色学校评价模式。建立高等学校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

(四十一)完善中小学学校管理制度。完善普通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校长负责制。完善校长任职条件和任用办法。实行校务会议等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扩大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自主权。建立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引导社区和有关专业人士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发挥企业参与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作用。建立中等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机制。

第十四章 办学体制改革

(四十二)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调动全社会参与的积极性,进一步激发教育活力,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深化公办学校办学体制改革,积极鼓励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公办学校办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办学效益。各地可从实际出发,开展公办学校联合办学、委托管理等试验,探索多种形式,提高办学水平。

改进非义务教育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完善优惠政策,鼓励公平竞争,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进入教育领域。

(四十三)大力支持民办教育。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各级政府要把发展民办教育作为重要的工作职责,鼓励出资办学,促进社会力量以独立举办、共同举办等多种形式兴办教育。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办好一批高水平民办学校。

依法落实民办学校、学生、教师与公办学校、学生、教师平等的法律地位,保障民办学校办学自主权。清理并纠正对民办学校的各类歧视政策。积极探索和制定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优惠政策。对具备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条件的民办学校,按规定程序予以审批。建立完善民办学校教师社会保险制度。

健全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的扶持政策。政府委托民办学校承担有关教育和培训任务,拨付相应教育经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资助民办学校。国家对发展民办教育作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学校和个人给予奖励和表彰。

(四十四)依法管理民办教育。教育行政部门设立专门机构,负责民办教育发展的统筹、规划和管理工作。开展对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试点。规范民办学校法人登记。完善民办学校法人治理结构。民办学校依法设立理事会或董事会,保障校长依法行使职权,逐步推进监事制度。积极发挥民办学校党组织的作用。完善民办高等学校督导专员制度。落实民办学校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依法明确民办学校变更、退出机制。切实落实民办学校法人财产权。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资产、抽逃资金或者挪用办学经费。依法建立民办学校财务、会计和资产管理制度。建立民办学校办学风险防范机制和信息公开制度。扩大社会参与民办学校的管理与监督。加强对民办教育的评估。

第十五章 管理体制改革

(四十五)健全统筹有力权责明确的教育管理体制。以简政放权和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公共教育服务水平。推进中央向地方放权、政府向学校放权,明确各级政府责任,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促进管办评分离,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中央政府统一领导和管理国家教育事业,制定发展规划、方针政策和基本标准,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和区域布局。整体部署教育改革试验,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地方政府负责落实国家方针政策,开展教育改革试验,根据职责分工负责区域内教育改革、发展和稳定。

(四十六)加强省级政府教育统筹。进一步加大省级政府对区域内各级各类教育的统筹。统一管理义务教育,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依法落实发展义务教育的财政责任。促进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合理分布,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重点扶持困难地区高中阶段教育发展。促进省域内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和资源共享,支持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完善以省级政府为主管理高等教育的体制,合理设置和调整高等学校及学科、专业布局,提高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依法审批设立实施专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审批省级政府管理本科院校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已确定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的学位授予点。完善省对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体制,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根据国家标准,结合本地实际,合理确定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教师编制等实施标准。统筹推进教育综合改革,促进教育区域协作,提高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支持和督促市()、县级政府履行职责,发展管理好当地各类教育。

(四十七)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各级政府要切实履行统筹规划、政策引导、监督管理和提供公共教育服务的职责,建立健全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维护教育公平和教育秩序。改变直接管理学校的单一方式,综合应用立法、拨款、规划、信息服务、政策指导和必要的行政措施,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

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管理的有效性。规范决策程序,重大教育政策出台前要公开讨论,充分听取群众意见。成立教育咨询委员会,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咨询论证,提高重大教育决策的科学性。建立和完善国家教育基本标准。成立国家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机构,定期发布监测评估报告。加强教育监督检查,完善教育问责机制。

培育专业教育服务机构。完善教育中介组织的准入、资助、监管和行业自律制度。积极发挥行业协会、专业学会、基金会等各类社会组织在教育公共治理中的作用。

第十六章 扩大教育开放

(四十八)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借鉴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

(四十九)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吸引境外知名学校、教育和科研机构以及企业,合作设立教育教学、实训、研究机构或项目。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好若干所示范性中外合作学校和一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探索多种方式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

吸引更多世界一流的专家学者来华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有计划地引进海外高端人才和学术团队。引进境外, 优秀, 教材,提高高等学校聘任外籍教师的比例。吸引海外优秀留学人员回国服务。

(五 十)提高交流合作水平。扩大政府间学历学位互认。支持中外大学间的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联授。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合作,建立教学科研合作平台,联合推进高水平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加强中小学、职业学校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推动我国高水平教育机构海外办学,加强教育国际交流,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和教育服务。支持国际汉语教育。提高孔子学院办学质量和水平。加大教育国际援助力度,为发展中国家培养培训专门人才。拓宽渠道和领域,建立高等学校毕业生海外志愿者服务机制。

创新和完善公派出国留学机制,在全国公开选拔优秀学生进入国外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学习。加强对自费出国留学的政策引导,加大对优秀自费留学生资助和奖励力度。坚持“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政策,提高对留学人员的服务和管理水平。

进一步扩大外国留学生规模。增加中国政府奖学金数量,重点资助发展中国家学生,优化来华留学人员结构。实施来华留学预备教育,增加高等学校外语授课的学科专业,不断提高来华留学教育质量。

加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的合作,积极参与双边、多边和全球性、区域性教育合作。积极参与和推动国际组织教育政策、规则、标准的研究和制定。搭建高层次国际教育交流合作与政策对话平台,加强教育研究领域和教育创新实践活动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加强内地与港澳台地区的教育交流与合作。

第四部分 保障措施

第十七章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五十一)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保障教师地位,维护教师权益,提高教师待遇,使教师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倡导教育家办学。创造有利条件,鼓励教师和校长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造就一批教育家。大力表彰和宣传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国家对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设立荣誉称号。

(五十二)加强师德建设。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采取综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形成良好学术道德和学术风气,克服学术浮躁,查处学术不端行为。

(五十三)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培养教育教学骨干、“双师型”教师、学术带头人和校长,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

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创新和完善农村教师补充机制。积极推进师范生免费教育,进一步完善制度政策,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教。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完善代偿机制,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艰苦边远地区农村学校当教师。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将教师培训经费列入政府预算,对中小学教师实行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加强中小学校长培训,重视班主任和辅导员培训。加强教师教育,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培养模式,增强实习实践环节,强化师德修养和教学能力训练,提高教师培养质量。

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加大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培训力度。依托相关高等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完善相关人事制度,聘任(聘用)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提高持有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教师比例。

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建设高素质的高校教师队伍。大力提高高校教师教学水平、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促进跨学科、跨单位合作,形成高水平教学和科研创新团队。创新人事管理和薪酬分配方式,引导教师潜心教学科研,鼓励中青年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长江学者奖励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项目,为高校集聚具有国际影响的学科领军人才。

(五十四)提高教师地位待遇。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落实教师绩效工资。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完善津补贴标准,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制定教师住房优惠政策。建设农村边远艰苦地区学校教师周转宿舍。落实和完善教师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政策。国家对在农村地区长期从教、贡献突出的教师给予奖励。

(五十五)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完善并严格实施教师准入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国家制定教师资格标准,明确教师任职学历标准和品行要求。建立教师资格证书定期登记制度。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和资格认定,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按职责分工依法履行中小学教师招聘录用、职务(职称)评聘、流动调配等职能。

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编制标准,对农村边远地区实行倾斜政策。制定高等学校、幼儿园教师编制标准。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职称)系列,在中小学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探索在职业院校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加强学校岗位管理,创新聘用方式,完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流动机制。城镇中小学教师在评聘高级职务(职称)时,原则上要有一年以上在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经历。加强教师管理,完善教师退出机制。制定校长任职资格标准,促进校长专业化,提高校长管理水平。推行校长职级制。

第十八章 保障经费投入

(五十六)加大教育投入。教育投入是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是教育事业的物质基础,是公共财政的重要职能。要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

各级政府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统筹各项收入,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严格按照教育法律法规规定,年初预算和预算执行中的超收收入分配都要体现法定增长要求,保证财政教育拨款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按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的3%足额征收教育费附加,专项用于教育事业。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2012年达到4%

社会投入是教育投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调动全社会办教育积极性,扩大社会资源进入教育途径,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完善财政、税收、金融和土地等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助学、出资办学。完善非义务教育培养成本分担机制,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培养成本和群众承受能力,调整学费标准。完善捐赠教育激励机制,落实个人教育捐赠支出在所得税前全额扣除政策。

(五十七)完善投入机制。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提供公共教育服务职责,完善各级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保障学校办学经费的稳定来源和增长。各地根据国家办学条件基本标准和教育教学基本需要,制定并逐步提高区域内各级学校生均经费基本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

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实行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职责共同负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统筹落实的投入体制。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提高保障水平。尽快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债务。

非义务教育实行以政府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的投入机制。学前教育实行政府投入、社会举办者投入、家庭合理负担的投入机制。普通高中实行以财政投入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体制。随着财力增强,逐步提高高中阶段教育财政投入水平。中等职业教育实行政府、行业和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等多渠道依法筹集经费投入的机制。高等教育实行以举办者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学校设立基金接受社会捐赠等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投入机制。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予以扶持。

进一步加大农村、边远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投入。中央财政通过加大转移支付,支持农村欠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加强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解决突出问题。

健全国家资助政策体系。各地根据学前教育普及程度和发展情况,逐步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和城镇低保家庭子女接受学前教育予以资助。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改善中小学学生营养状况。建立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资助制度。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普通本科高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完善助学贷款体制机制。推进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完善研究生资助政策,设立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建立国家奖助学金标准动态调整机制。

(五十八)加强经费管理。坚持依法理财,严格执行国家财政资金管理法律制度和财经纪律。建立科学化精细化预算管理机制,科学编制预算,提高预算执行效率。设立高等教育拨款咨询委员会,增强经费分配的科学性。加强学校财务会计制度建设,完善经费使用内部稽核和内部控制制度。在高等学校试行设立总会计师职务,提升经费使用和资产管理专业化水平。公办高等学校总会计师由政府委派。加强经费使用监督,强化重大建设项目和经费使用全过程的审计,确保经费使用规范、安全、有效。建立并不断完善教育经费基础信息库,提升经费管理信息化水平。建立经费使用绩效评价制度,加强重大项目经费使用考评。加强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建立健全学校国有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管理制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提高使用效益。

完善学校收费管理办法,规范学校收费行为和收费资金使用管理。坚持勤俭办学,严禁铺张浪费,建设节约型学校。

第十九章 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

(五十九)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整合现有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加快终端设施普及,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实现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重点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基础建设,缩小城乡数字化差距。加快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升级换代。制定教育信息化基本标准,促进信息系统互联互通。

(六 十)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引进国际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网络学习课程。建立数字图书馆和虚拟实验室。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创新网络教学模式,开展高质量高水平远程学历教育。继续推进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使农村和边远地区师生能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加快全民信息技术普及和应用。

(六十一)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制定学校基础信息管理要求,加快学校管理信息化进程,促进学校管理标准化、规范化。推进政府教育管理信息化,积累基础资料,掌握总体状况,加强动态监测,提高管理效率。整合各级各类教育管理资源,搭建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为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教育信息,不断提高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

第二十章 推进依法治教

(六十二)完善教育法律体系。按照全面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要求,加快教育法制建设进程,形成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法律体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提请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修订职业教育法、教育法、学位条例、高等教育法、教师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制定有关考试、学校、终身学习、学前教育、家庭教育等法律。加强教育行政法规建设。各地根据当地实际,制定促进本地区教育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六十三)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各级政府要按照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依法履行教育职责。探索教育行政执法体制机制改革,落实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及时查处违反教育法律法规、侵害受教育者权益、扰乱教育秩序等行为,依法维护学校、学生、教师、校长和举办者的权益。完善教育信息公开制度,保障公众对教育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六十四)大力推进依法治校。学校要建立完善符合法律规定的学校章程和制度,依法履行教育教学和管理职责。尊重教师权利,加强教师管理。保障学生的受教育权,对学生实施的奖励与处分要符合公平、公正原则。健全符合法治原则的教育救济制度。

开展普法教育。不断提高师生法律素质和公民意识。教育学生遵守公共生活秩序,知法守法。教师要自觉加强法律修养,做遵纪守法的楷模。

(六十五)完善督导制度和监督问责机制。制定教育督导条例,进一步健全教育督导制度。建立相对独立的教育督导机构,独立行使督导职能。健全国家督学制度,建设专职督导队伍。坚持督政与督学并重、监督与指导并重。加强义务教育督导检查,开展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督导检查。强化对政府落实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情况的督导检查。建立督导检查结果公告制度和限期整改制度。

严格落实问责制。主动接受和积极配合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对教育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以及司法机关的司法监督。建立健全层级监督机制。加强监察、审计等专门监督。强化社会监督。

第二十一章 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

(六十六)组织实施重大项目。2010- 2012年,围绕教育改革发展战略目标,着眼于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加强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为重点,完善机制,组织实施一批重大工程。

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合理布局。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集中开展危房改造、抗震加固,实现城乡中小学校舍安全达标;改造小学和初中薄弱学校,逐步使义务教育学校师资、教学仪器设备、图书、体育场地基本达标;改扩建劳务输出大省和特殊困难地区农村学校寄宿设施,改善农村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寄宿条件,基本满足需要。

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工程。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吸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加强农村中小学薄弱学科教师队伍建设,重点培养和补充一批边远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急需紧缺教师;对义务教育教师进行全员培训,组织校长研修培训;对专科学历以下小学教师进行学历提高教育,使全国小学教师学历逐步达到专科以上水平。

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支持办好现有的乡镇和村幼儿园;重点支持中西部贫困地区充分利用小学富余校舍和社会资源,改扩建或新建乡镇和村幼儿园;对农村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进行培训。

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支持建设一批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提升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水平;完成一大批“双师型”教师培训,聘任(聘用)一大批有实践经验和技能的专兼职教师;支持一批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示范校和优质特色校建设,支持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校建设;支持一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学校建设,促进优质资源开放共享。

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加强中西部地方高校优势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实施东部高校对口支援中西部高校计划,加大对中西部高校的扶持力度;支持建设一批高等学校产学研基地;实施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继续实施“985工程”和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继续实施“211工程”和启动特色重点学科项目;继续实施“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和“高校高层次创新人才计划”。

民族教育发展工程。巩固民族地区“普九”成果,支持边境县和民族自治地方贫困县实现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重点扶持和培养一批边疆民族地区紧缺教师人才;加强对民族地区中小学和幼儿园双语教师培训;加快民族地区高中阶段教育发展,启动内地中职班,支持教育基础薄弱县改扩建、新建一批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支持民族学院(大学)建设。

特殊教育发展工程。改扩建和新建一批特殊教育学校,使地市和30万人口以上县、残疾儿童较多县都有一所特殊教育学校;为现有特殊教育学校添置必要的教学、生活和康复训练设施,改善办学条件;对特殊教育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程。启动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农村小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免除中等职业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学费;把普通高中学生和研究生纳入国家助学体系。

国家教育信息化工程。提高中小学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逐步实现中小学每个班级均能开展多媒体教学;建设有效共享的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国家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和公共服务平台;基本建成较完备的国家级和省级教育基础信息库以及教育质量、学生流动、资源配置和毕业生就业状况等监测分析系统。

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工程。支持一批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支持在高校建设一批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引进一大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开展大中小学校长和骨干教师海外研修培训;支持扩大公派出国留学规模;实施留学中国计划,扩大来华留学生规模;支持孔子学院建设。

(六十七)组织开展改革试点。成立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研究部署、指导实施教育体制改革工作。根据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试点先行、动态调整的原则,选择部分地区和学校开展重大改革试点。

推进素质教育改革试点。建立减轻中小学学生课业负担的有效机制;开展高中办学模式多样化试验,开发特色课程;探索弹性学制等培养方式;建立教育质量监测、评估体系,定期发布测评结果等。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试点。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试行县域内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试行优质高中将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普通初中的办法;切实解决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等。

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试点。以推进政府统筹、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为重点,探索部门、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机制;开展委托培养、定向培养、订单式培养试点;开展工学结合、弹性学制、模块化教学等试点;推进职业教育为“三农”服务、培养新型农民的试点。

终身教育体制机制建设试点。建立区域内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之间的沟通机制;建立终身学习网络和服务平台;统筹开发社会教育资源,积极发展社区教育;建立学习成果认证体系,建立“学分银行”制度等。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探索贯穿各级各类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途径;鼓励高等学校联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支持有条件的高中与大学、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研究和试验,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完善初中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探索高等职业学校自主考试或根据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注册入学;探索自主录取、推荐录取、定向录取、破格录取的具体方式;探索缩小高等学校入学机会区域差距的举措等。

现代大学制度改革试点。制定、完善学校章程,探索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学术委员会发挥积极作用的机制;全面实行聘任(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实行新进人员公开招聘制度;探索协议工资制等灵活多样的分配办法;建立非事业编制合同制专职科研队伍,推进管理人员职员制;完善校务公开制度等。

深化办学体制改革试点。探索公办学校联合办学、中外合作办学、委托管理等改革试验;开展对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试点;建立民办学校财务、会计和资产管理制度;探索公办高等学校独立学院管理的有效方式等。

地方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改革试点。建立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长效机制;制定生均经费基本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探索政府收入统筹用于支持教育的办法;建立教育投入分项分担机制;依法制定鼓励教育投入的优惠政策;对长期在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实行工资福利倾斜政策等。

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探索管办分离政校分开实现形式;合理部署区域内学校、学科、专业设置;制定办学条件、教师编制、招生规模等基本标准;推进县市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加强教育督导制度建设,探索督导机构独立履行职责的机制;探索省际教育协作改革试点,建立跨地区教育协作机制等。

第二十二章 加强组织领导

(六十八)加强党和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作为重要职责,健全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及时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要把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作为各级党委、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各级政府要定期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报告教育工作情况。建立各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定点联系学校制度。党和政府的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好各自的职责,支持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加强教育宏观政策和发展战略研究,提高教育决策科学化水平。

(六十九)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把教育系统党组织建设成为学习型党组织。进一步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干部,教育广大师生。深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

健全各级各类学校党的组织。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贯穿学校党组织活动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牢把握党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高校党组织要充分发挥在学校改革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中小学党组织要充分发挥在学校工作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加强民办学校党的建设,积极探索党组织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方法。

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办学治校能力。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选拔任用学校领导干部。加大学校领导干部培养培训和交流任职的力度。

着力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推进工作创新,增强生机活力。充分发挥学校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在优秀青年教师、优秀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重视学校共青团、少先队工作。

加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和行风建设。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求真务实之风、艰苦奋斗之风、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完善体现教育系统特点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大教育、监督、改革、制度创新力度,坚决惩治腐败。坚持从严治教、规范管理,积极推行政务公开、校务公开。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各种不正之风。

(七 十)切实维护教育系统和谐稳定。深入开展平安校园、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创建活动,为师生创造安定有序、和谐融洽、充满活力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帮助师生员工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加强安全教育和学校安全管理,加强校园网络管理和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完善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妥善处置各种事端。

实 施

本规划纲要是21世纪我国第一个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涉及面广、时间跨度大、任务重、要求高,必须周密部署,精心组织,认真实施,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明确目标任务,落实责任分工。贯彻实施规划纲要,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职责。各有关部门要在国务院统一领导下,按照规划纲要的部署和要求,对目标任务进行分解,明确责任分工。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本规划纲要的组织协调与实施,各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密切协作,共同抓好贯彻落实。

提出实施方案,制定配套政策。各地要围绕规划纲要确定的战略目标、主要任务、体制改革、重大措施和项目等,提出本地区实施的具体方案和措施,分阶段、分步骤组织实施。各有关部门要抓紧研究、制定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配套政策,尽快出台实施。

鼓励探索创新,加强督促检查。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创造性地实施规划纲要,重视做好改革试点工作。对各地在实施规划纲要中好的做法和有效经验,要及时总结,积极推广。对规划纲要实施情况进行监测评估和跟踪检查。

  广泛宣传动员,营造良好环境。广泛宣传党和国家关于教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广泛宣传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性、紧迫性,广泛宣传规划纲要的重大意义和主要内容,动员全党全社会进一步关心、支持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为规划纲要的实施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坚持发展 深化改革 不断创新
再创江苏职业教育新辉煌

——杨湘宁同志在2010年全省职业教育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038


同志们:

  年初,省教育厅党组对领导班子成员的工作分工进行调整。根据厅党组的安排,由我联系职业教育工作。今天,第一次参加全省职业教育系统的大会,很高兴与大家一起,总结、交流2009年工作,研究、部署2010年工作。下面,我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关于2009年工作

  刚刚过去的2009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厅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全省职业教育工作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职教富民主题,抢抓发展机遇,坚持好字优先,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内涵建设,突出以生为本,促进了职业教育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

  事业规模持续发展。2009年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招生继续保持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超额完成教育部下达的招生计划。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达137.82万人。, 各地各校克服了初中毕业生生源下降等不利因素,明确目标计划,加强督促检查,圆满完成招生任务。同时,重点抓好职业教育东西部合作招生,先后与新疆、西藏、四川等十多个省建立了合作关系,全省完成东西部合作招生1.8万人。拓展招生对象,引导往届初高中毕业生、社会适龄青年、农村青年、农民工、退役士兵、下岗失业人员和其他群体接受中等职业教育,招收非应届初中毕业生5.7万人。积极开展退役士兵免费职业技能培训,招收退役士兵10100多人,在各地各校高度重视、精心组织下,教育教学活动有序展开,学员学习积极性较高,其中短期培训的4700多名学员普遍获得职业技能证书,获证率达97%92%的学员实现就业,学员、企业满意度较高。

  基础能力显著加强。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星级评估,组织高水平示范学校答辩评审,经过星级评估和答辩评审,省教育厅认定全省四星级中等职业学校即江苏省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57所(包括今年1月通过第三批评审的17所学校),三星级中等职业学校82所。新增103个中职、27个五年制高职省级示范专业,新增60个课程改革实验点、 50所实验学校。视导并认定省级实训基地46个。全省各地加大布局调整力度,对达不到教育部设置标准的职业学校停止学历教育招生,两年来调整减少中等职业学校112所。资源优质化程度明显提高,校均规模达到2600人,其中教育部门主管的学校校均规模超过3000人,在全国各省市中名列第一。

  师资队伍建设措施有力。认真落实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安排270名教师参加国家级骨干培训;组织800名教师参加省级骨干培训;结合全国和全省技能大赛、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组织1000名教师参加新课程培训;结合示范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重点工作,组织1000名教师参加重点工作推进培训。进一步完善职业学校教师赴企业实践锻炼制度。制定并颁发了《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务资格条件》,首次实现职业学校教师职务单独评审、首次开通正高级职务评审。各市、县、学校普遍建立和完善了职业学校师资培训体系,师资队伍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改革创新继续深化。一是推进对口单招改革。继续突出对口单招技能教学和考试,遴选组织近3万名技能优秀的学生参加文化基础和专业理论考试,录取1.8万名中等职业学校优秀毕业生升入高等学校继续学习。根据对口单招工作的总体要求,组织开展对口单招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大纲的全面修改,引导中等职业学校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高等学校提供优质生源,进一步拓宽和完善人才培养立交桥。二是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创新。技能集训聘请行业专家制定训练方案、全程指导选手;积极推进以行业企业牵头的职教集团建设,先后成立了江苏美容美发职教集团和江苏餐饮职教集团2个以行业协会为主导的职教集团。

  质量水平不断提升。以创业创新创优为导向,大力实施素质教育。一是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得到加强和改进。积极推进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对300名中等职业学校和五年制高职校分管德育的副校长进行了课改培训,组织了暑期德育骨干教师培训。积极推进公民教育试点,举办了第一届江苏公民教育国际论坛?职业学校项目展示会。去年7月,在建国以来首次全国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会议上,我省作重点发言,江苏职业学校德育工作获得教育部领导高度评价和兄弟省市广泛好评,中央媒体进行了采访报导。二是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创新大赛、文明风采大赛再创佳绩。上下联动,层层选拔,百万师生踊跃参与。全省技能大赛推广到15大类46个单项,覆盖了全省已有专业的90%以上。据统计,三年来通过省级技能大赛,6人取得高级技师,191人取得技师,1765人取得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在2009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江苏代表团中职组获得总分第一和37个代表队唯一的团体一等奖的好成绩;首届全省职业学校文明风采大赛共收到参加省赛作品9500多件,择优选送了3668件作品参加第六届全国文明风采大赛,我省在4个项目的竞赛中获得3个项目一等奖总数第一名,江苏省教育厅获得唯一的组织工作特别贡献奖。三是职业教育领域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2009年全省职业学校首次开展“江苏省和谐校园”评比,全省59所职业学校被评为“江苏省和谐校园”。评选表彰了475名省“三创优秀学生”和225名“优秀学生干部”。十月,省教育厅在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职业教育表彰大会,表彰了98个全省职业教育与社会教育先进集体和200名先进个人,表彰了全国、全省职业教育技能大赛、创新大赛、文明风采大赛的获奖选手和先进单位。

  科学发展纵深推进。一是根据厅党组统一部署,研究制订江苏省职业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省教育厅成立了职业教育专题调研组,分赴苏南、苏中、苏北开展专题调研,充分借鉴和吸收国家和兄弟省市规划纲要意见中创新的思想理念、目标任务、观点做法,反复研讨,数易其稿,形成专题调研报告和江苏省职业教育中长期规划纲要的初稿。二是根据中央统一部署,全省500多所中等职业学校普遍开展第三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紧扣“创新职业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教学模式、提升学生职业素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主题,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就业率、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今年1月,省教育厅在常熟职教中心召开全省职业学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地方作贡献现场会,城市职业学校、县级职教中心、“三农”类职业学校、民办职业学校等不同类型职业学校都涌现出一大批服务地方经济、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先进典型。

  经过全省职教战线同志们的共同努力,江苏职业教育保持持续健康发展,继续走在全国前列。这是省委省政府和教育厅党组正确领导、全社会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省职教工作者和广大职业学校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去年,教育部组织由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12家中央主要媒体组成的新闻采访团为此专程来我省总结、宣传中等职业教育工作,中央新闻媒体相继刊登、播发了近5万字的江苏职业教育新闻信息。在国际金融危机带来严峻挑战、经济发展十分困难的宏观环境下,取得这些成绩极为不易,为2010年和今后一段时期江苏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新形势下职业教育的发展思路

  多年来,我省职业教育长足发展,结构不断完善,质量明显提高。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由于传统的、认识的、制度的、体制机制等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职业教育的战略重点地位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中等职业教育仍然是整个教育工作中最薄弱的环节。职业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与全省日新月异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质量、多元化的教育需求相比,仍有差距。具体表现为:职业学校整体办学条件还比较薄弱,南北、城乡和校际差距不断加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急待提高;职业教育中的素质教育仍需强化;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体制机制还没有真正理顺;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职业岗位对接的专业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与企业需要和岗位技术标准对接的课程体系还不尽完善,教材内容脱离企业实际的现象仍然比较普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机制还不够完善,校长改革创新能力和科学管理能力有待提升;科学的职业教育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尚未建立;学生成长的“立交桥”还不够宽畅。这些问题既有宏观层面,也有微观层面的,需要国家、省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各司其职,进一步提高科学决策和规范管理水平。

  当前,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国际化进程加快的新形势,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带来的新挑战,优化产业发展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的新要求,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世界经济秩序的新变化,迫切要求江苏加快实现增长动力从投资拉动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要素支撑从物质资源为主向人力资源为主转变,把经济社会发展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依靠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科学管理的轨道上。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与国计民生关系最为紧密,肩负着为建设人力资源强省培养有职业道德、有技能水平、高素质劳动者的历史使命,肩负着服务我省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产业优化升级的历史使命。当前,职业教育尤其要在服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率,服务国计民生、增强人民满意度方面率先做出榜样示范。

  根据国家、省教育中长期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和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的既定方针,2010年和今后一段时期职业教育的发展思路,我们初步考虑有以下几点。

  一是坚持发展方针。受初中毕业生生源下降等因素的影响,现在,社会上对要不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要不要坚持高中阶段普职比大体相当等问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温总理多次强调,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整个社会的教育。他指出“在整个教育结构和教育布局当中,必须把职业教育摆到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这样做有利于缓解当前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紧缺的矛盾,也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扩大社会就业。”从我省实际看,江苏职业教育支撑了江苏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半边天,没有职业教育的发展,就没有今天这样的投资环境。同时,职业教育对优化教育结构、解决农村孩子的出路,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职业教育更亲近平民特别是比较贫困的人口,是社会公平的平衡器,是重大的民生工程。因此,职业教育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期规划、同步实施、协同发展。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要贯彻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发展方向,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致力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切实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把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推进整个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战略突破口,努力促进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的协调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进一步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把完成“全面提高质量”和“服务国计民生”作为两项重大的发展任务,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道路。

  二是坚持育人为本。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人的发展,根本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职业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必须根据这一基本任务和职业学校学生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特点,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质量观。职业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遵循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重点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培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养成高尚的职业道德,具备娴熟的职业技能,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实际工作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企业用人和职业岗位需要,结合中职学生特点,要从三个方面准确理解和把握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正确理解全面发展与一技之长的关系,不仅要加强学生的实践技能训练,还要关注学生成长的各个方面,重点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落实德育为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第二,正确处理学生全体与个体的关系,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特长,为其提供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拔尖人才,最终实现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三,正确处理升学和就业的关系,着眼于学生的人生道路,帮助每一个学生持续发展。不仅要培养学生具有就业创业能力,还要注重培养他们升入高一级学校继续学习的能力,提高他们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

  三是坚持改革创新。众所周知,我们的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敢于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在办学体制、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大胆地探索和改革。江苏历来是全国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实验区,江苏职业教育一直是全国职业教育的排头兵,针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突出问题、重大政策制度建设需求,我们要加大改革创新力度,积极探索制度、体制、机制和模式创新,现阶段重点在校企合作、对口升学、五年制高职、职教集团办学等方面先行试点,力求突破,探索、推进具有中国特色、富有江苏特点的职业教育发展方式,努力成为国家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省教育厅正在酝酿江苏优质职业教育示范区实验工作,拟在苏锡常地区先行试点,以推进办学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职教体系为重点,探索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优质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苏中苏北有条件的市、县(市、区)也欢迎积极加入。广大职业学校要突出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重点对教学环境、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材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制度等进行创新。各地各校都要从实际出发,深化改革,开拓创新,真正办成、办好几件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让人民群众满意的好事实事,为全省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四是坚持质量核心。质量是人才培养工作的生命线,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工作的永恒主题和中心任务。要确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和以提高质量为导向的办学理念,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探索和掌握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弘扬创业创新创优的时代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就业导向,强化技能训练,改革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管理机制;完善职业院校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全面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能力水平和贡献大小为依据,构建学校、行业、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等多方参与的职业教育评价模式,将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就业率作为考核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指标。要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着力提高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和整体素质。加强对人才培养的质量监控,定期开展教学质量评估,形成有利于全面提高人才综合素质的新导向。

 三、关于2010年重点工作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计划的总结之年,也是“十二五”的规划之年。江苏职业教育要进一步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按照“稳定规模、优化结构、规范管理、提高质量”的总体要求,统筹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着力推进职业教育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一)坚持发展方针,稳定事业规模

  坚持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方针不动摇,根据我省初中毕业生生源持续下降的实际,2010年全省中等职业教育计划招生46.5万人,继续保持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各地要坚持按照大体相当的原则,协调好普通高中和职业学校的招生计划,保持11左右的比例。加强招生工作的统筹管理,加大招生宣传力度,注意用就业市场信息来引导招生市场。进一步扩大招生范围,拓展招生对象,引导往届初高中毕业生、社会适龄青年、农村青年、农民工、退役士兵、下岗失业人员和其他群体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响应国家区域发展战略,重点加强职业教育的东西部合作与援藏、援疆工作,省继续支持一批中等职业学校与西部职业学校开展合作,全省东西部合作招生不低于3万人。坚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进一步挖掘广大职业学校资源优势,着力推进“现代农民教育工程”,大力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退役士兵免费技能培训,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针对当前中等职业学校招生生源新格局——既有应届初中毕业生,又有应、往届高中毕业生甚至需要一技之长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以及社会青年、返乡农民工、退役士兵、在职职工等,要研究制定相应的招生办法及培养方式,省教育厅正在研究制定《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培养管理办法》。各地也要加强招生管理,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对学生学籍信息报送等工作,要定期开展检查,严肃查处虚报学生人数、骗取助学资金的违规行为。

  (二)调整专业结构,提升服务能力。

  职业教育是专业教育,社会分工决定了专业分工,产业结构决定着专业结构,而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对产业发展也具有引领促进的功用。越来越多的职业学校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端正了办学思想,不断调整专业设置,有效增强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去年以来,省委、省政府陆续出台了钢铁、汽车、船舶、石化、纺织、轻工等13个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全省正在进行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方向的产业结构调整,职业教育必须及时主动地调整专业结构,创设更大的服务空间。各地各校要巩固第三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成果,扎实、有效地开展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调研,紧紧围绕我省产业振兴规划、物联网建设和沿海开发等重大战略,进一步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做到“一地一策”、“一校一策”,每个地区每所学校都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专业设置调整升级的措施。

  (三)夯实基础能力,打造优质资源

  推进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建设。根据省政府决定,“十一五”期间全省要重点建设100所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目前经过四星评估和答辩评审的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为57所,加上30所左右的示范性高职校,距离目标还有15所左右。2010年,省将继续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星级评估,各地各校要加大创建力度,在普遍提高三星级学校比例的基础上,争创四星级学校。已经建成高水平示范学校的要争创国家级高水平示范学校,力争我省国家级高水平示范学校达到同批次全国总数的10%,即30所左右。

  推进高水平示范专业建设。自“十一五”开展新一轮示范专业建设以来,各地各校高度重视,积极创建,踊跃申报,现已重点建设了400个多中职和60多个五年制高职示范专业。今年仍要加大建设力度,争取圆满完成规划明确的500个中职示范专业和80个五年制高职示范专业,全面提升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水平。

  启动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十一五”期间,我省围绕江苏支柱产业,在重点领域着力建设了一批专业门类齐全、设备水平较高、优质资源共享的实训基地,已经覆盖了所有五年制高职校和县级职教中心。2010年将启动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创建工程,在上一轮实训基地建设的基础上,统筹中央财政、中央国债、省级财政等方面对实训基地建设的投资项目,至2012年,每所高水平示范学校再建一个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

  启动高水平示范性课程建设。它的主要内容包括课程资源建设、课程实施模式建设等方面,其目的就是要转变职业教育教学理念,变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广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鼓励使用国家和省规划教材,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技能型人才。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要率先创建并组织实施高水平示范性课程,高水平示范性课程是江苏省职业学校教学成果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一步提高师资队伍素质。突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这个核心,继续完善各级各类教师的培养培训。在全省遴选并加快培养一批省级职业教育名师、专业带头人和教学能手,联合相关行业企业建设一批“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省、市、校都要加强领军人才的培养,校长要有先进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教师要有个性鲜明的教学主张、教学方法,让领军人才、杰出教师引领、带动全省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

  (四)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深化教学改革。建立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制度;完成并颁布省十大主干专业指导性课程方案;组织公共课和专业课课例研发;出台《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意见》;2010年继续创建30个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学校和部分实验点。

  推进校企合作。以经常性对话协商机制为载体,建立教育部门与行业企业教产合作新机制。以学校与企业一体化建设为载体,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新机制,在全省确定一批校企合作模式创新试点学校。调研、制定《江苏省职业学校校企合作指导性意见》。

  促进职教集团建设。进一步与行业协会联系,有步骤的推动建设一批行业协会牵头的职业教育集团,发挥职业教育集团联系教产、推进校企一体的功能,充分发挥江苏农业职教集团的功能,提升农业类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水平,组织省内5所农业类高等院校与10所中等职业学校建立对口帮扶机制。

  (五)着眼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省教育厅正在制定贯彻落实全国德育工作会议精神、加强和改进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力争解决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中一些障碍性因素,切实提高德育工作地位,发挥德育骨干教师、班主任和管理干部的积极性,普遍加强对职校生在校和实习实训期间的德育引导。全力推进德育课程改革、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完善德育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德育工作制度,进一步增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性和吸引力。

  大力开展技能大赛、创新大赛和文明风采大赛。2010年全省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已在紧锣密鼓的筹备中,大赛将于328日至41日在全省10个城市同时举行,届时全省近3500名教师及学生选手将在16个大类49个竞赛项目中展开角逐。今年省赛有如下特点:一是竞赛项目覆盖面进一步加大,实现了覆盖所有专业大类。二是竞赛内容更加贴近实际,从今年起,全省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不再与省人保厅合办,这样省赛内容就不会受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约束,既避免了不必要的理论知识考试,又能紧贴当前教学实际、企业需求,特别是紧跟国赛要求。三是竞赛分组更加合理,今年开始将五年制高职13年级(初中后3年,属高中阶段教育)学生归类到中职组参加比赛,理顺参赛序列,减少参赛组别交叉,也利于全省选拔出更优秀的选手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四是政策导向更加明确,为进一步落实技能大赛“四覆盖”、“四促进”的要求,从今年起要求参加省赛选手必须经过所在学校及所在地区的层层选拔,同时规定前两年已获省赛一等奖的教师选手不得参加今年同一项目竞赛。五是承办机制更加完善,从今年开始,省级大赛的承办单位采用竞争申办机制,在各市教育行政部门书面申请的基础上,由相关专家对申办单位承办条件进行综合评价,最终确定了2010年省赛承办单位。各地各校要认真组织和迎接省赛乃至国赛,确保江苏全国第一的地位。技能大赛、创新大赛和文明风采大赛都要突出“创业创新创优”的时代精神,引导广大职业学校遵循职业教育规律特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效益,全面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

  全面深化创业教育。《江苏职业教育创业行动计划》实施三年多来,职业学校对创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深化,创业教育的思路逐渐明晰,有的市和学校初步建立了一支适应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结合自身特色,在创业教育理念、创业教育课程、创业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全省扶持建设了28个职业学校在校生创业基地(或创业园)。在就业压力不断加大的现实情况下,职业学校必须全面深化创业教育,从提高创业意识、增强创业能力、优化创业环境等环节入手,不断完善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继续引导全省职业学校从创业知识传授转向创业实践锻炼,积极鼓励、扶持在校生开展创业实践,培养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主动的学习观和创造的价值观。省将继续重点扶持一批在校生创业基地(创业园)。

  (六)强化政策落实,完善保障体系

  狠抓政策落实。当前,国家和省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目标任务、方针政策十分明确,关键在于落实。教育厅沈健厅长在多次会议上反复强调,“要下大力气落实党和国家、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举措”,特别是经费投入、师资建设、制度保障等方面,教育费附加、职工教育经费统筹、助学金发放、加大专项投入、面向社会招聘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等。今年特别要重点落实国家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的政策意见,提高思想认识,加大宣传力度,做细做实工作,把党和国家、省委省政府关注民生、扶贫助学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免费政策的意义绝不仅仅是免费,它对于深化解决“三农”问题,稳定职业教育规模、解决贫困家庭孩子上学的问题,提升国家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个人竞争力,实现社会公正和教育公平,都具有深远意义,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关注,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惠民政策,关键是各级政府、教育部门能不能落实、学校能不能做好,切实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加强制度建设。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职教规模的快速扩张,使职业教育从宏观管理到学校内部管理体制,从人才培养模式到人才培养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职业教育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国家正在以修订《职业教育法》和制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契机,加快完善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和各项制度建设。教育部将2010年确立为中等职业教育制度建设年,集中力量解决制度方面的问题,包括国家层面的制度和国家指导下的学校制度。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要加强制度的研究,从宏观、微观、中观各个层面明确制度建设的目标要求。针对现阶段非应届初中毕业生求学需要,要创新灵活的学习制度,大力推进职业学校“双证书”制度,职业学校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均要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逐步提高学生获得高级证书的比例。省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督导检查制度,省教育厅正在制定职业教育督导工作意见,今年五六月间将开展全省职业教育督导工作,对各地职业教育工作特别是各级政府履行发展职业教育职责的情况进行检查督促。

  重视教科研工作。加强教科研队伍建设,完善省、市、学校三级职教科研机构,推动职业教育科研与行政决策、学校办学、教学实践紧密结合。教育科研对职业教育而言尤为重要,专业与课程必须根据市场的需求不断调整和变化,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与论证、课程改革、教学内容更新、教育教学研究等任务繁重,特别需要教科研机构的指导和把关。目前,全省职业教育科研机构不健全,人员编制偏少,难以建立职业教育质量保障、评价和监控体系。各市教育部门要高度重视教科研队伍建设,设立专门机构,配备专职人员,落实科研经费。今后,在职业教育督导检查中,教科研队伍建设将作为一项重要的检查内容。

  加强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政策的重点研究,推进职业教育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和专业化。以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咨询委员会和教学改革创新指导委员会为载体,建立保障职业教育科学决策新机制;以加强重大课题科研为载体,建立企业家、教育工作者、各领域专家共同参与和推进改革创新的新机制。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精神,近期我厅准备推出若干项重点研究课题,包括江苏省职校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研究,中高职衔接立交桥建设研究,职教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教学能手培养评审标准研究,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指标研究等,作为教育行政决策应用型课题,在全省遴选骨干研究力量集中研究,为全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同志们,回顾过去,成就斐然;展望未来,任重道远。步入新的历史时期,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我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需要,人民群众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期盼。让我们高举科学发展观伟大旗帜,团结一致,奋发向上,继往开来,锐意进取,努力开创江苏职业教育工作的新局面,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幸福继续作出贡献!

 

狠抓重点 强化基础 谋划未来
不断开创职业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省教育厅职业教育处处长 尹伟民(201039日)


各位局长、各位校长、同志们:

  昨天上午杨湘宁副厅长就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化发展职业教育作了重要讲话,总结了2009年全省职业教育工作情况,明确了2010年职业教育工作任务,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执行。下面我就如何贯彻落实沈厅长在2010年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重要讲话精神和杨厅长昨天重要讲话精神,讲四个方面的内容,供大家参考。

 一、狠抓重点,保持事业稳定发展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省教育厅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支持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重大政策,全省职业教育事业发展呈现蓬勃生机。要继续保持事业发展的良好势头,就需要我们抓住事业发展的重点不放松。

  (一)认真做好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工作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公开征求意见稿)进一步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总体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沈健厅长在2010年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也明确:“要在优化教育结构上迈出重要步伐”、“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比例相对协调”。在初中毕业生下降的总体趋势下,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招生工作尤显艰难,更显重要。保持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大体相当,不仅是今年的重点工作,也是今后一个阶段,乃至“十二五”期间的一项重点工作。今年教育部核定的我省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任务为46.5万人,我们必须迎难而上,狠抓落实,确保任务完成。

1、进一步加强招生宣传。多年来,职业学校招生宣传为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的大体相当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面对新的形势,我们需要更加有力、更加有效的宣传。一是向党委、政府领导宣传,由“被”重视向主动重视转变。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部分专门技术人才和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建设者的重任。在加快社会发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形势下,职业教育承担着50%以上新增劳动人口的素质提高、就业实现、创业启蒙的重任。更是各地招商引资、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要让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看到职业教育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作用,认识到职业教育在提高劳动者素质中的地位,意识到职业教育招生在解决民生问题中的重要性。要让党政领导真正充分理解职业教育,将职业教育招生真正摆上党政领导和教育行政部门主要领导的议事日程,让他们主动考虑,主动推动,在宏观层面上为职教招生营造良好氛围。二是向社会宣传,由到职校上学是“被”选择向主动选择转变。要继续组织全体教师,深入初中阶段学校,深入初中毕业生家庭,深入宣传职业教育的特点与优势;发动全体学生,现身说法,宣传学校的办学现状和办学成果,动员亲戚朋友接受职业教育;争取政府支持,权威推荐,引导毕业生接受职业教育。在做好每一位初中毕业生、每一位初中毕业生家长宣传的同时,要特别注重对社会各个阶层人群的宣传,营造职业教育是理想选择,职业学校是一流学校的社会氛围,增强学生升入职业学校学习的荣誉感、自豪感。三是全时空宣传,由招生阶段的集中宣传向“润物细无声”的转变。招生宣传不能仅仅是招生阶段的宣传,而是要贯穿到义务教育整个阶段,贯穿于我们全年工作,要真正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不断提高宣传的影响力和持久力。近年来,国家和省出台了一系列职业教育发展的优惠政策,各职业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取得了不少办学成绩,招生宣传中要准确把握,既不能虚构浮夸,也不要拘谨保守,要实事求是、生动活泼地宣传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制度、贫困家庭和涉农专业免费制度、普通高校对口单独招生制度、职业学校就业保障与创业典型等等,真正提高学生选择职业学校的高兴度、家长对职业学校的信赖度、群众对职业学校的推崇度、企业对职业学校的认可度,争取获得持续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

2、进一步强化计划落实。落实招生计划是做好招生工作的关键。首先要编制好计划。今年教育部下达了我省职业学校招生的总计划46.5万人,省教育厅按照普职比大体相当的要求,向各市下达了高中阶段教育招生计划。各地都要按照省下达的计划,及早与发改委,与教育局发规处、基教处沟通,编制好招生计划,坚决做到大体相当。其次要严格执行计划。地方教育部门切实负起统筹管理高中阶段各类学校招生的职责,要对普通高中招生计划进行严格管理,严把普高录取的分数线,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优化初中毕业生升学渠道,科学引导初中毕业生选择适合的教育。将学生更多的引向骨干、示范性职业学校,保证招生计划的落实到位,防止家长从众心理,造成资源浪费和人才浪费。各地要特别针对一些县(市、区)长期存在的高中阶段招生结构不合理、初中毕业生流向不明、职业学校招生稀少的问题,尽早谋划,研究制订具体举措,落实和完成这些薄弱地区的职业学校招生计划。再次要拓宽招生面向。在全力做好当地初中毕业生的招生工作的同时,全力做好当地退役士兵、应往初高中毕业生、返乡在乡在职农民工的招生工作,有条件的地方要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开展东西部合作,面向省外招生,拓展我们的招生对象,落实我们的招生计划。

3、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一是把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要将国家助学金政策、贫困家庭及涉农专业免费政策,对口单独招生政策宣传到位、落实到位。只有把国家和省出台的各项政策落实到位,老百姓才相信你,学生家长才信任你,才能把孩子送到职业学校读书。二是建议各地突破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回原地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政策,接受外来务工人口接受中等职业教育。三是我们将与基教处协调,共同做好高中阶段学籍的管理工作。各市、县(市、区)也要做好与基教部门的沟通工作,严格按省教育厅有关规定做好工作。四是将职业学校招生列为职业学校考核的主要目标,在五年制高职布点设校、国家级示范性职业学校推荐申报等工作中,进一步强化招生、在校生规模的考核,优先推荐达到完成招生计划的地方、达到在校生规模的学校。五是加强职业教育的督导工作。制订督导市、县(市、区)职业教育工作督导评价标准,开展督导评价工作,表彰先进县(市、区),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真正引导到重视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上来。

  (二)切实抓好技能大赛

  举办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我国职业教育工作的一次重大制度设计和创新,对于进一步宣传职业教育,营造关心职业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促进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9年,江苏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取得了中职组总分第一、一等奖数第一、奖牌数第一的好成绩,在全国、全省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今后我们还要把技能大赛作为全省职业教育工作的重点。

1、全面把握技能大赛制度的深刻内涵。技能大赛是职业教育的一种宣传展示制度、一种课程教学制度、一种校企合作制度、一种考核评价制度。我们要进一步认识举办技能大赛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发挥技能大赛的功能作用,正确使用好技能大赛这个指挥棒,使之成为推进事业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

2、认真组织技能大赛的实施。大力推进技能大赛的“四覆盖”,使技能大赛覆盖到每所职业学校、每个专业、每位专业教师、每位学生,形成普遍性、经常性、人人参赛、逐级竞赛的机制。2009年,全省9个省辖市有赛点,今年10个市都有赛点,我们希望省级大赛的赛点也能覆盖到每个省辖市,让各地在举办省级大赛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技能大赛的理解,推动技能大赛的深入开展。同时,举办技能大赛要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的办学指导思想,按照行业企业的需要、职业岗位技能要求变化,不断充实、更新比赛内容与比赛标准,不断缩短学校培训与岗位就业的距离,不断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实力。举办技能大赛要贯彻公平、公正、科学规范的大赛原则,强化大赛的管理,静化大赛的环境,维护大赛的声誉,切实保证职业学校技能大赛质量。

3、系统推进技能大赛制度建设。我们不能为比赛而比赛,为得奖而得奖,而要将技能大赛的内容、要求、精神转化到教学过程中去,推进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再以高质量的人才提高技能大赛水平,以此形成“以高峰带高原、以高原促高峰”的系统推进局面。一方面要将技能大赛的要求转化为课程。大赛是从经济发展、专业发展角度,体现了对教师如何教的要求,对学生如何学的要求,也体现了教材如何编的要求。各个学校都要结合现有课程,认真对照大赛的要求,深化教学改革。另一方面我们将利用暑期时间组织教师进行技能大赛的专门培训,将技能大赛各个项目的竞赛要求转化为教师实际掌握的能力,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另外,要请各市教育部门、各职业学校做好技能大赛获奖选手的就业推荐和创业指导工作,真正使技能大赛的优秀选手获得优厚的教育收益,不断增强技能大赛的吸引力。

二、夯实基础,保障事业优化发展

  我们在充分肯定中等职业教育恢复发展30多年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中等职业教育仍然是教育工作中最薄弱的环节。我们还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埋头苦干、狠抓基础,提高职业教育优质化水平,增强职业教育发展的内生动力。

  (一)加快骨干职业学校建设

  职业学校建设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与到2010年,力争全省所有职业学校都达到三星级标准的目标还有不小的距离,各地要加大统筹力度,依据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逐校复查认定合格职业学校,加快取消不合格职业学校的学历教育招生资格。与此同时,需要加快推进骨干示范职业学校建设。目前我们已经评估认定了57所四星级、82所三星级中等职业学校,今年还有一大批职业学校要对照标准加快建设,争取参加四星与三星的评估认定。同时我们将按照教育部启动建设1000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启动建设1000所中等职业教育优质特色学校的部署,积极组织我省四星级、三星级职业学校进行申报,进一步优化职业教育资源,增强职业教育办学特色,使职业学校成为国家和区域产业建设的重要力量,成为改善民生的重要依托。

  (二)加快职业学校专业建设

  今年专业建设的重点任务是专业结构调整。胡锦涛总书记在年初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强调要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调整经济结构是今年经济工作的重点。经济领域正发生着一场翻天覆地、影响深远的深刻变革。这种变革必然带来新的就业岗位、新的就业方向,必然对技能型人才的数量、规格和质量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必然要求我们加快推进专业结构调整。一是深入开展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的调研。2009年底,我们与发改委联合印发了通知,计划用半年时间在全省深入开展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吻合度调研,引导学校紧紧围绕全省产业振兴规划、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沿海开发等重大战略,紧紧围绕地方产业发展和社会发展要求,绘制地方产业布局图和职业学校专业布局图,分析存在问题、总结成功经验、提出解决思路。二是着力调整职业学校专业结构。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统筹,对区域内职业学校进行合理的专业分工,优化专业布局。各职业学校要优化传统优势专业、加快发展新兴专业、加快调整落后专业,迎接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到来,增强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能力,提高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水平。三是继续开展示范专业建设。按照国家和省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对照示范专业建设的标准,今年的示范专业我们将继续向一产、三产专业、新型二产专业进行倾斜,对就业方向不明、办学水平不高的示范继续进行严格控制,支持和引导各地加快专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三)加快职业学校课程建设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途径,优质课程建设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任务。我们已经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了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学习者为中心,改革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结构和内容。我们还要进一步优化课程建设,使我们的课程更加适应学生发展要求、更加适应企业生产要求、更加适应国家和时代要求。要大力推进课程改革实验。205个实验点、97所实验学校要对照设定的目标和时序,加快深化课程改革,改进课程实施过程、提高课程实施效果,今年将颁布省十大主干专业指导性课程方案,进一步指导各地进行课程改革。要大力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的深度结合,着手建立全省职业教育资源信息中心和职业教育资源开发基地,启动职业教育优质课程资源建设工作。运用信息技术改造课程教材、改造课程实施,特别是实训课程实施,以数字化实训系统建设为重点,推进仿真性专业教学实训平台的建设和使用。要探索建立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测体系。教学质量监测体系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性工程。要借鉴经验、整合资源,研究制订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测的指导思想和内容方法,组织开展教学质量监测,强化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价。要通过监测,把握职业教育的质量状况,诊断职业质量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推动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四)加快职业教育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最可宝贵的资源,队伍是事业发展最可依靠的力量。提高教育质量,队伍建设尤显重要。一流的教育、必须有一流的教师。要倡导教育家办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也要有自己的教育家,江苏职业教育有基础、有条件、也有责任在全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中培养造就一批教育家。一是强化校长、管理者队伍建设。我们将积极组织和推荐所有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校长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改革创新战略专题研究班。省教育厅将与省委组织部、省委党校共同组织分管教育的市、县(市、区)长、市、县(市、区)教育局长、四星级职业学校校长培训,引导各级政府领导和教育行政部门领导、职业学校校长创新职业教育思想、培养职业教育战略思维、塑造人格魅力、提高决策执行能力和学校管理水平。二是强化职教名师队伍建设。组织开展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单独评审、开展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正高级教师评审。遴选培养一批省级职业教育名师,继续举办职业教育创意论坛,鼓励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引导教师专心育人树人、潜心教学科研,带动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提高。三是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严格职业学校教师赴企业实践制度,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赴企业进行两个月以上的专业实践,同时着手调整各类评比中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将教师实践技能要求由高级工提升到技师,引导教师和学校强化双师型素质的培养和队伍的建设。

  (五)加快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建设规模适当、装备先进、管理一流、效益突出的实训基地是职业教育从根本上获得转型和提升的重要举措。一是推动实训基地建设覆盖所有专业。我省职业学校普遍重视实训基地建设,经过多年的努力,相当部分专业建起了实训基地,但也有不少专业实训条件还相当简陋,特别是大力发展与新型战略性产业相适应的专业,实训基地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各校要认真编制实训基地建设规划,重点与全面相结合,推动实训基地覆盖所有专业。二是推动实训基地建设水平的提高。生产技术的不断更新,毕业生就业期望值的不断提高,要求我们要将先进的技术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获得更能体现劳动价值的岗位,这就需要不断提高实训基地建设的水平。实训基地建设,一方面要跟踪生产技术的升级换代,添置先进的实训设备,跟踪生产理念更新、生产方式的改进,特别是绿色生产、环保生产的要求,更新实训项目和内容、创新实训教学方式。另一方面要根据产业链延伸的要求,拉长专业链,拉长实训链,建立专业化、专门化的实训基地,让学生以独特的、不可替代的知识与技能,谋取更加稳定、更有回报的就业岗位。三是加强实训基地的管理。坚持育人为本、质量第一的原则,加强校内、校外两方面实训基地的管理,使每一位学生在实训基地都能得到良好的技能实践训练。同时积极探索管理创新和运行模式创新,加快建设一批生产性实训基地,减少实训成本,提高基地效益。

  (六)加快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是一项基础性、根本性、长期性的工作,起着影响全局、带动各方的作用。2010年我们要切实加强职业教育基础制度的建设,不断提升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今年将研究制订的制度包括:制订《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优化专业结构的指导意见》,制订《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培养管理办法》,研究制订《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办法》,研究制订《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意见》,研究制订《江苏省职教名师、省级专业带头人、省级教学能手评审办法》,研究制订《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指导意见》,修订完善《江苏省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五年制)设置办法》,研究制订《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办学点设置办法》,研究制订《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办法》,研究制订《江苏省高中阶段教育和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招生管理办法》,等等。

三、注重前瞻,推动事业可持续发展

2010年是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全国、全省教育的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即将实施,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即将启动编制,在做好今年工作的同时,我们要更加注重前瞻性研究,为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开创良好环境。

  (一)研究推动学校与企业紧密结合

  当前,经济企稳回升,技能型人才紧缺,正是我们研究加强校企合作的最佳时机,国家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我们要以生动的实践和创新的智慧,深化校企合作的项目内容,探索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

1、扩大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内容。最近我们调研了3个市10多所职业学校,发现各个学校的校企合作工作得到明显加强,与企业合作的内容正不断拓展,企业纷纷在学校设立冠名班,设立助学金、奖学金,设立实训基地。溧阳职业技术学校是一所今年准备接受三星级评估的职业学校,结合地方经济特点,创造性地开设电梯安装与维护专业,在企业的帮助下建设实训基地、开发实践课程、选派专业师资指导,建成了省内独特、水平一流的电梯专业,走出了一条校企合作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新路。企业是职业教育的源泉活力,有着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取之不竭的动力,需要我们学校主动挖掘、深入开发,在服务中赢得更大的支持。

2、提高学校与企业合作水平。首先优质合作来源于优质企业,要确定一批优质、骨干、龙头性企业作为校企合作的主要伙伴,这些的企业技术先进、实力雄厚、用工规范,对学校支持力度大,对学生待遇好,同时也有示范辐射的影响力,能够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其次优质合作来源于紧密合作,要从人才、信息、资源多个维度与企业进行合作,校长与经理互聘、专业负责人与车间负责人互派、专业教师与技术骨干互换,学校搬到企业办、企业搬到学校办,通过多种方式的合作,推动校企一体化发展。另外,优秀合作还来源于政府的有力支持和指导,各地教育部门要紧密联系发改、经信等部门,为校企合作牵线搭桥、加油助力,特别是要推进学校与新兴工业园区的合作。今年我们将组织确定一批校企合作模式创新试点学校。

3、制定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制度保障。一是探索建立教育与经济联席会议制度。教育行政部门要与发改、经信等部门加强合作,搭建教育与产业对话平台,促进信息交流,拓展合作渠道,宏观上密切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需求的联系。2009年,苏州市经贸委与教育局已经率先建立经济与教育联席会议制度。二是探索建立职业学校学生定点实习企业制度。定点实习企业有利于明确学生实习企业的职责和权利,规范实习实训定点企业的评选条件和程序,保证实习教学的组织和实施,保障实习学生的正当权益。2009年,无锡市政府办公室转发教育局《关于建立无锡市职业院校实习实训定点企业制度的意见》。三是研究制定职业学校校企合作指导意见。2008年,常州市政府办公室转发教育局等8个部门的《关于加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的指导意见》,并于2009年专门组织了校企合作工作的督导评估、定级表彰。今年我们将在广泛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经验,分析问题,提出意见,为校企合作深入开展提供了保障政策和措施。

  (二)研究推动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国家教育改革中长期规划纲要提出: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通道。我们计划建立起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工程硕士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我省经过20多年的改革发展,已经初步建立起比较科学的知识、技能考试制度,目前正在努力拓宽对口单独招生的规模。由于受到2007年对口单招制度波动的影响,2010年尽管我们放宽了报考资格必须是应届毕业生的限制,但报名参考人数也只有1.4万多人,仅为2009年的45%左右,对口单招的生源成为我们拓宽通道的重要瓶颈。我们要积极适应形势发展要求,加快构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学习需求,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1、扩大普通高校对口单独招生规模。加强普通高校对口单独招生工作的宣传,让广大中等职业学校应往届毕业生及家长熟悉对口单独招生政策,积极组织符合条件的毕业生参加对口单独招生考试,获得继续学习的机会。要从一年级、二年级选拔一批学习积极性较高、有志于继续升学的学生,组织必要的、针对性的辅导,帮助他们通过自己努力获得升学机会。

2、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的沟通。在坚持初中后分流,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大体相当的原则下,尊重学生的意愿,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沟通,实行学生学籍互转、学分互认。加强未升入普通高校的中职毕业生的成人继续教育,鼓励参加成人高考,接受成人高等教育,在成人高等教育期间,加强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帮助学生获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让每一位选择职业教育的学生都能享受适合自身的学校教育,都能便捷的补充知识和技能,都能获得最大可能的发展。

  (三)研究推动建设学习型职业教育系统

  学习是进步的阶梯,学习也是一种信仰和责任,党的十六大提出建设学习型社会,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学习型政党,今后一段时间,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系统建设将蔚然成风。职业教育面临着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学习,要通过学习,将职业教育系统的管理者与教师打造成拥有共同愿景,能够超越自我、持续创新、持续发展能力的团队。

1、加强和改进学习。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创业,要坚持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持学习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坚持学习教育发展普遍规律、坚持学习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和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要将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将工作要求与个人特长紧密结合起来,将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学习的深入开展。要发挥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明确学习目标、健全学习组织,丰富学习形式,建立学习机制,不断推动学习型系统的建设。

2、加强和改进研究。研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也是我们迫切需要的一种学习。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系列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加以研究,拿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措施。我们将继续组织职业教育创意论坛,“凝聚群体智慧,创新发展路径;搭建精英平台,共筑思想高地”。将继续引导地方加强职业教育教研、科研队伍建设,增加人员配备,强化机构建设。同时继续抓好教科研中心组等兼职教科研队伍的建设,充分发挥兼职教科研队伍的功能和作用。我们还要创新职业教育教科研机制,计划征集、整理出一批关系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重大课题,如职业学校生均培养成本的设定、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的制定等,由省教育厅面向社会广泛进行招标,调动社会力量投身职业教育教科研工作,带动职业教育教科研工作迈向深入。

四、加强宣传,促进事业和谐发展

  职业教育现有地位和所处阶段,需要我们花大力气进行宣传工作,要让政府关心重视职业教育、让企业支持参与职业教育,让社会信赖尊重职业教育、让学生和其家长以接受职业教育为乐、为荣。目前我们已经初步建立起职业教育的宣传体系,并与国家相关媒体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2009年,教育部办公厅副主任兼新闻办主任、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同志带领人民日报等12家中央媒体,专程来我省总结宣传职业教育办学情况和办学成效,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在第三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常熟职业教育中心的先进经验还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进行了介绍宣传。今后,我们还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工作力度,营造更加良好的发展环境。

1、宣传工作要为事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宣传工作要紧紧围绕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局,紧密结合工作的实际,突出重点、抢抓热点、回应难点,努力为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要及时准确地做好政策解读工作,认真规划年度、季度重点工作的宣传,重点做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就、先进人物和先进经验的宣传报道,进一步宣传党和国家重视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导向、进一步宣传职业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地位作用、进一步宣传职业教育在育人富民、推进经济生产方式转变中的重要贡献。

2、宣传工作要贴近受众,取得实实在在效果。职业教育宣传受众既有广大人民群众,也有众多行业企业,还有各级党委政府。职业教育宣传要研究不同受众的心理特点、关注热点,采用不同的宣传方式、宣传途径、宣传内容,进一步贴近受众,把握时机、讲究分寸,开展得力、得当、得法的宣传,使得宣传报道为干部群众受读爱看、入心入脑,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当前,要将企业作为职业教育宣传的重点,进一步强化职业教育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借助企业的力量向党委政府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位置,以毕业生在企业幸福工作的实际向广大群众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价值,以此转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陈旧观念。

3、进一步健全职业教育宣传的网络体系。进一步加强与地方主要媒体的联系和沟通,积极收集、汇总、挖掘新闻素材,争取每个季度都有职业教育的宣传报道。进一步加强与主要教育媒体的联系合作,借助教育媒体的专门力量指导职业学校做好宣传工作,全面深入报道职业教育办学成果。我们将继续加强与《中国教育报》、《新华日报》、《扬子晚报》等主要媒体的合作,继续加强与省教育报刊社、省教育电视台、《职教通讯》等专业媒体的合作,继续办好江苏职教网、江苏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研究网,为职业学校宣传提供积极支持。有条件的学校要面向学生、面向家长、面向企业编印校刊、校报,加强学校成果的经常性宣传。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宣传工作队伍建设和宣传业务的培训,提高宣传人员的政策水平、理论素养和业务能力,不断推出群众满意的报道,不断提高职业教育宣传的质量水平。

各位领导、同志们,职业教育工作者站在教育改革的前沿,肩负着光荣而艰巨的重任,我们一定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开拓创新、抢抓机遇,切实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努力推动职业教育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二、校园论坛交流

      实践二级管理体制  建设规范化系部

                                                   校党委   陈 飞

    当历史进入21世纪,特别是近几年全国越来越多的县市开始并建职教中心,职校规模越来越大,中职校尝试校、系二级教育管理体制,这是我国职业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自我优化结构、强化功能的现实选择,有利于中职校深化改革,向健康、持续、稳定的方向发展。在实行校、系二级教育管理体制之后,系部就作为一个自我定向、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相对独立的实体,便成为学校管理的重心。而实行该管理机制的中职校如何协调校、系关系,如何统一系部的责权利,激活系部的发展潜力等等,成为校、系二级教育管理体制不断改革完善中的关键点。现以我校的二级教育管理体制为对象,对其现状以及发展进行有益的探讨,为进一步完善我校二级教育管理体制确定改革的方向。

、实行二级管理体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中等职业学校三级管理体制的弊端

    首先,管理层次过多,工作效率低下学校管理层次过多,管理结构'小而全',中间环节多,导致决策下达和信息反馈速度慢,容易失真,造成了工作效率低下,工作质量不高。同时,由于上面的头过多,政出多门,大家都往下压任务,基层应付不了

    其次,权力过分集中,权责不清三级管理体制,这种结构形式容易造成权力过分集中,权责不清。原来应由下一级承担的职责被上一级包揽去了,冲淡了每一级的任务,难以发挥下级积极向上发展的精神。学校管理中常见到校长干了主任的事,主任于了办事员的活。处室和专业系之间,有利时争着干,无利时相互踢皮球,踢来踢去踢给了校长

    再次,没有突出专业建设这个中心中等职业学校三级管理体制,使学校管理的重心没有突出教育教学这个重心,没有突出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这个中心,而是事事围绕行政事务转。上层忙于行政事务,基层忙于应付,谁也无心抓专业建设,致使教育教学难以落到实处;同时忽视了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影响了教师积极性的发挥

2二级管理体制,符合管理学的科学原理

    校系二级管理的性质是“扁平化管理”,其运作机制是以校长负责制的全面实施为条件,以校、部二级管理为主体,以凸现职业教育功能为目标,以质量保证体系为核心,以科学考评体系为保障,分阶段逐步推进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基本框架的构建。扁平式组织结构的特征是从决策层到执行层的时间层次少,权力下移,让二级管理组织拥有充分的自主权,并对产生的结果负责。其特点是管理层次少,人员少,可以节约管理费用。校系二级扁平式管理模式有四个方面的优势与特点:

1)管理重心下移,管理效能上升。现代管理学组织原理认为,组织的规模越大,空间分布越广,越需要分权管理,赋予基层更多的自主决策权,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基层的积极性、参与性、创造性,给其充分发展的空间。学校领导层则可以从繁琐的日常管理事务中解放出来,更多地考虑学校发展的重大问题和关键问题。

2)管理层级减少,管理效率提高。扁平式学校管理模式,主要是两级组织机构,校长与专业系部之间建立了直接领导关系,减少了管理层级,提高了管理的及时性、灵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3)有利深化课程改革。只有当教师、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得到领导的肯定,才能激发他们的主人翁精神,也才能真正实现“把课程还给教师”的愿景。

4)符合职教管理规律。专业系部办制,其管理制度是以同一专业(或相关专业群)为基础,既有利于专业师资的交流及其对专业的设置、开发和管理,更有利于学分制的推行,满足学生选科学习,走班学习。

、中职校二级管理体制实施要点

1校长负责制下的职能分工

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是管理的中心,校长对学校的全面工作负责。校长通过行政会,各职能处室主任和系主任例会,直接抓各职能处室和专业系工作。为了突出做好教育教学为中心的工作,建立分管校长联系专业系制度,校长和副校长每人分管一些职能处室和联系一个专业系,指导专业系工作,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

校长要根据工作任务和性质,把部分权力下放给各处室主任和专业系主任。如教育教学计划的实施、教师工作安排、奖金发放、教师的聘任等由专业系主任负责处理。这样就能使校长从琐碎的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总揽全局,抓规划,抓决策,把时间和精力重点放在出主意、用干部、谋财源等大事上

2各职能处室和专业系的相互协作

各职能处室和专业系为学校管理的第二级,二者在学校业务工作中是平行的单位,彼此之间是配合、协调、服务的关系

首先,要突出专业系二级实体地位。专业系以系主任为中心,系主任对全系工作负责,他不仅具有教育教学、科研等的行政管理权,在本专业系内还有人、财、物三权。系主任根据本系实际工作需要,聘用专业教师和文化课教师。系主任统管本系教师职称评聘、岗位津贴发放、奖金的发放,业务学习、思想政治工作、教学任务安排、专业实验室管理、班级和学生的管理。专业系根据本系专业特点,举办短期培训、对外产品代加工等业务,所得收入由各系进行分配每一个专业系就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管理实体

为了使专业系管理工作进一步得到组织上的保证,把党支部、团总支、工会小组建在专业系,党支部和工会小组起保证、监督、协调、辅助作用。这样就形成了以系主任为中心的党、政、工三位一体的管理结构,使专业系成为具有全面职能的教育教学单位

其次,各职能处室为二级办学实体━━专业系教育教学服务。各职能处室是校长的得力助手,在副校长领导下协助校长组织各种教育教学活动,负责学校日常性行政工作,如外出开会学习、传达上级指示、贯彻各种条例、学籍管理、课表安排协调、考试安排协调等,密切配合专业系工作,努力为专业系教育教学服务,原来有些属于职能部门的权力,诸如教学管理、教师聘任、职称职务评聘、师生评优放在专业系,这不是削弱职能部门的权力,而是为了使它转变职能,集中精力抓好行政服务工作,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

3、学校建立二级教育教学考核和评价体系

 学校二级管理体制的确立,促使二级教育教学考核和评价体系也建立起来了。校级成立教育教学考核和评价督导小组,成员由党委、工会、校长办公室组成,在校长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运用现代化教育考核和评价方法,对各职能处室和专业系计划落实情况,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管理情况等全面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认真的考核和评价,并对他们的工作评定优劣、督促和指导。同时,从学校内部对包括教育教学目标实现情况在内的学校全面工作进行了评价,反馈的信息,为校领导掌握情况,调整计划,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供了决策依据。

专业系也建立起相应的考核和评价组织。他们对教职工的岗位职责落实情况,班主任工作、班级工作,学生的全面管理情况进行认真的考核和评价。以此作为课时奖金发放、评定先进、评定职称职务等工作的根据。

三、校系二级管理模式在我校实践的反思

校、系二级管理体制改革总的方向是要建立起自主定向,自我发展又能自我约束的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从而可以充分调动专业系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相对独立的管理实体。因此,我校应该认真分析现有的二级管理体制中的弊端,顺应时代要求,把握方向,从多方面入手,加强校、系(部)二级管理体制的内涵建设,逐步改革完善该体制,推动学校整体办学实力的增强。

1、转变管理观念。随着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变革和职业学校提升发展的需要,中职校越来越迫切地通过改革和完善内部管理体制来应对来自校内外的压力和挑战。因此,学校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将学校权力中心逐渐下移,变直接领导为目标管理,由管理中心转变为决策中心和监督中心,从而扩大专业系部管理自主权,加强学校行政处室的适应能力,激发各专业系部自主寻求发展的活力和动力,确保专业系部成为集教学、科研、人事、财务等权力于一身的实体性机构。同时,为了更好地促进专业系部的工作,学校应该担负起应尽的职责,如加快校园基本建设,制定学科建设的总体规划等等,从而为专业系部的各项工作做好指导、服务以及监督。

2、转变处室职能。充分发挥处室参谋、组织、指导、服务和监控职能,建立评价机制,以评促建实行科学的层级管理,理顺管理主体间的关系,强化专业系部在学校里的管理主体地位,这是校、专业系部二级管理体制的本质特征。学校管理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为专业系部的发展服务,这是做好管理工作的思想基础。因此,处室职能部门应由“领导机关”转变为“服务机构”,在办学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学科布局、师资队伍建设、校园建设等方面宏观调控,做好参谋、组织、指导工作,最终服务于各专业系部的工作顺利开展;专业系部则是组织日常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实现学校总体目标的管理实体。

3、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实行制度管理。专业系部的长期有效管理以制度效率最为根本,实行制度管理也是管理工作的特性。因此,为进一步发挥专业系部的作用,提高教育质量、科研水平和办学效益,学校应该制定规章制度使专业系部权力合法化、规范化,保障专业系部管理权力的实施。学校不仅要根据有关条例结合学校自身的情况和经验,制定出专业系部的管理体制和职责权限,使之形成共同的行动准则,还要不断完善修改制度,使之更加具有规范指导性,从而使各项工作有章有循,权力行使和运行有章有法。同时,更重要的是,要落实制度,坚持制度,做到真正有规可依,有法必依,方能规范专业系部管理行为。

4、专业系部责权对等,激发发展潜力。责权对等是校、系()二级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它是保证二级管理体制各级发挥相应作用的关键。因此,学校在充分发挥起指导和监督作用的同时,要下放责权,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在学校的宏观调控下,赋予专业系部教学、科研、招生计划、专业建设、师资配备、学生管理等方面较大程度的决策权,同时将承担相应的责任。②人事及队伍建设方面,学校应赋予系部优秀人才的引进、积极培养以优化师资结构,教师职称的评定及晋升、教职工的聘任与辞退方面较大权限,而学校则责任制定优秀人才的标准及指导引进与评定工作等。③经济是发展的基础。学校按照“财力高度集中,财权适当下放”的原则,允许系部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并允许按规定合理安排、自行调控办公经费,增强资金使用的计划性、自主性和针对性,这有助于二级专业系部树立教育成本的观念,精打细算,开源节流,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创造最好效益,从而大大增强专业系部的管理能力及凝聚力,成为系部健康发展的重要一环。同时,还要使办学资源配置的主体从“学校化”向“二级系部化”的转变,使办学资源的配置方式从“计划性”向“市场性”的转变,使资源向优势、特色倾斜,学校则对二级系部的资源配置起到宏观调控的导向作用。

校、系部二级管理体制是规模型中职校教育管理适应社会发展作出的大胆改革。在我校的校、专业系部二级管理模式取得初步成功的今天,学校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不断进行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不断改革完善校、系部二级管理体制,从而充分调动专业系部发展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我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有效提升。                               201049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发展电气专业内涵

                         电气工程系 张传生

随着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也在不断创新。对于一所中等职业学校电气专业的学生来说,如何运用现代化的职业教育理念,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专业技能、创新能力,亟待解决。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先进的职教理论,进一步明确电气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以专业课程改革为切入点,创设创新型学习课堂,加强专业的内涵建设,深化校企合作,完善学生的顶岗实习制度,为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和生活作好准备,使他们能为社会发展、经济繁荣作出积极贡献。

一、市场调研,对教育培养目标的再认识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首先,要清楚地认识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专家认为,社会人才按其功能及知识和能力结构,大体可分为学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其中技能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的任务都是在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把工程型人才已完成的工程设计、规划等付诸实施,使其转化为物质形态的产品,为社会谋取直接的利益。区别在于:技能型人才大多依赖于技能体力操作,而技术型人才主要从事技术应用。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高科技的迅速发展,愈来愈多的技术型人才走上生产操作和维修岗位,出现了与原来技能型任务的交叉。因此,技能型人才不能仅靠技能进行工作,而需要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增强综合运用专业理论、解决生产经营问题、处理现场突发问题的应变能力。所以,现代意义上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定位,应是一个具有技术倾向的技能型群体人才,并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创造型、复合型人才。

2 专业建设特色定位

对电气专业来说,除了传统意义上的电子电工、机电专业外,哪些专业是社会上企业急需相关人才的专业呢?又有哪些是正处在发展前沿、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专业呢?笔者认为,首先,要充分开展市场调研,了解企业需求,加强校企合作,通过专业咨询委员会专家论证,听取企业家、工程师建议,消化该技能、市场化政策,为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计划、人才培养目标创新模式。其次,要通过市场调研、专家咨询,确定专业系部自身重点建设目标。即电子电器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电气自动化专业。同时,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当今社会,由于对能源的需求大增,我国的低碳能源企业正在迅速发展。因此,加强与“阿特斯”太阳能发电著名企业的合作,推进与“森源电器”风力发电设备生产企业的合作,无疑具有广阔发展前景。另外,通过开设光风电能源等专业,实施冠名办班、订单培养等方式,可以进一步实现以生为本、素养为先、对接社会、凸显“三创”的办学理念。

二、更新理念,推进项目化课程改革

根据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改革为先导、发展为根本”的办学方针,要坚持学生为本位的教学理念,充分体现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兴趣性、实用性;要将项目教学纳入专业教学重要课改方向,使专业课程紧紧围绕项目展开,重点体现职业素养、专业能力、实践技能;要围绕项目实施评估考核,成立课改小组,制订课改方案、编写校本教材、落实课改标准,为推进项目化课程改革、实施项目课程教学、实行多元化教学评价构筑坚实平台、奠定良好基础。

1、课改方案制订

首先,确定课改方案中教学内容。依据四个方面来确定教学内容,一是《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专业教学指导方案》中“电工技能与实训教学基本要求”;二是企业生产经营实际需求;三是电子电工初级、中级和高级考工要求;四是学生技能竞赛要求,从而确定需要开设的课程。其次,对所开专业课程进行模块化建设。把原有的课程大模块分为: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技能模块、综合实践(技能考工)模块。第三,以模块为单位,划分小组、实施分工制,制订项目课程标准,从而克服理论课教学无实践、实践课教学无理论、实训重复交叉多等问题。

2、制订项目课程标准

项目课程标准的制订应按分模块实施。这就要求做到每个模块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知识要求到位、教学能力要求到位,理论知识必须找到明确的项目内容,明确实践项目,从项目中学知识、学技能;同时。实践内容要包含必要的知识点,做到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动力。电气专业具体可制订《电工技术与实践》、《电子技术与实践》、《电子绘图技术》、《测量技术与实践》、《电子实训与考工》、《电机维护与检修技术》、《机电控制技术》、《PLC与自动控制技术》和《电工实训与考工》等项目课程标准。

3、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

建立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等多元化评价体系。对每位学生每个项目进行评价。采用学生自评占15%、学生互评15%、教师评价40%和学期综合项目考核30%等评价体系。具体评价体系的制订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本校电气专业建设与发展目标思路,围绕地方经济社会需求,参照高职校、先进规模职中、国家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等进行。

4、校本教材开发

采用以项目形式的教材,是成功实施项目教学的关键,只有具备项目形式的校本教材,才能使所有专业教师更好地根据教材内容实施项目教学。目前,我校已经开发了维修电工实训校本课程,并编写了《电工实训指导》、《单片机与可编程控制器实习指导》、《维修电工机床检修工艺》、《维修电工技能考核试题汇编》和《维修电工工艺》等校本教材,初步形成了以项目形式的教材为重点的校本教材。但是,从国内电气专业先进学校来看,尤其是与深广珠等地区比较,我们距离改革创新前沿而言,还须进一步形成更加适合电气专业发展、更加独领风骚的特色校本教材。

三、积极创新,开展学习型教室的设计

1、学习型教室的设计理念

学习是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下发生的,学习环境应当是让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由学习的场所。在此环境中,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来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并通过这一过程,让学生不仅能得到教师的帮助和支持,而且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协作和支持。比如,深圳等地的评价标准把学生作业作为任务分解,在老师指导下完成的为及格;独立完成的为良;独立思考并带领或指导其他同学完成的为优。所以,学习型教室更注重的是学生自主性地学习,教师只是起到一个引导、指导的作用。我们的学习型教室可借鉴德国和新加坡职业教育的经验,推广发达地区先进办学经验。在学习型教室中,有黑板也有投影,以方便教师的教学;有电脑可让学生获得信息资料,以及利用软件进行电子模拟操作;要有操作台,能够进行实操训练。这样,把传统意义上的教室转变为学习室,既便于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索活动,又可以由教师集中进行讲解,还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实际操作,进行实践。从而达到教师只要布置实践项目,学生就可以在学习型教室中进行探究实践,发现问题、解决矛盾的目的,并且,教师可以个别解答也可集中讲解,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2、学习型教室的设计目标

学习型教室的设计就是要通过开放式的教学,营造积极的思维状态和宽松的思维氛围,培养学生敢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型教室的设计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改变学生单纯接受教师只是传输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形成一种主动探求专业知识,积极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学习型教室中的学习应是一种研究性学习、虚实求证的学习,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相关项目的要求,运用已有知识与技能,实现项目所要求的目标。在此过程中,提高获取知识、应用知识、提高技能主动性。学习型教室的活动应努力创设合作式的学习环境,切实为学生养成合作意识与发展协作能力搭建平台。课堂上应给学生更多地提供互相交流,共同切磋的机会,让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的交往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养成尊重他人,理解他人的良好品德。学习型教室的学习中还要逐步引入企业的“7S”管理目标,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按规定整齐地摆放各种学习所用的仪器和工具,做到操作规范有序,时刻注意学习环境的整洁,每天学习结束养成整理自己工具、用品,清洁环境的良好习惯,从而达到提高职业素养的目的。

四、工学结合,完善顶岗实习制度

1、科学安排顶岗实习

下企业实习是学生在校学习的组成部分。通常情况下,由于学校传授知识的系统性、通用性以及企业生产的特殊性,企业的生产与学校的教学,难以较好接轨,绝大部分中职学生第三学年的校外实习均演变成了打工式实习。如何才能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实习,同时能加强对实习生的监管?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方面是在学校里成立工厂,或让企业在校内设立车间,建立“校区企业”。如电子专业就可设立电子产品装配车间,让电子专业的学生在车间中进行生产实习,由教师或企业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完成企业实习;电气专业可设电器安装车间,把企业的电器产品在学校车间中完成,让该专业的学生在校内完成生产实习。另一方面,学生可进入企业进行轮岗式的生产实习,尽可能建立“企业校区”,就是由几个班级或小组分别由教师带领到企业进行实习,一段时间后进行岗位轮换,在实习过程中专业教师参与实习管理,如此可以加强学生的实习管理,专业教师在企业中也得到了锻炼。

2、教师赴企业培训,同时参与企业科研

专业教师下企业是一个很好地学习专业技能的机会,我们可以在学生下企业实习时,专业教师同时参与学生的实习。一方面,让教师们亲身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感受企业的职业氛围、职业情感、职业道德,学习企业一线的先进技术,比对“理实一体化”;另一方面,可以和企业技术人员一起,参与对学生的管理,深化职业素养教育。在与企业的交流过程中,专业教师还可以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科研攻关项目,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和水平,达到与企业的深度合作。

                                                       2010.3.24

 

   推进规范化系部建设   服务学生发展

传媒艺术系     钱立新

     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后,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社会劳动力就业急需技术性工人、技能型人才,以苏南地区为代表的经济发达地区技术密集型产业以及新兴产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正不断增加。如何适应新形势,应对市场挑战,向社会输送更多的高素质毕业生,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成为职业院校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

    我校是一所全市职业教育资源整合优化重组而成的规模型职业大校,在“管理、经营、发展”的办学理念引领下,通过短短的三年努力就实现了以江苏省四星级职业学校为标志的跨越式发展。2009年学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制定并实施“质量立校、科研兴校、人才强校”的发展战略,确立了创建国家级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的建设目标,全面创优,全员创新,全力创业,全程惠民,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在巩固四星成果的基础上,在全省率先打响“三创”特色牌。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楚地看到学校发展的道路上还面临着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办学条件需要改善、师资结构不合理、“双师型”教师不足、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不强等诸多问题。目前学校已处在高平台发展的重要时期,为完成创建国家级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的目标,必须进一步理清思路,创新发展理念,以内涵建设为抓手,从系部规范化管理建设着手,夯实发展的基础能力,不断提高办学竞争力。

我校从07年实行校系二级管理以来,各系部充分把握办学管理的自主权,得到快速发展,且各具特色,但也普遍存在人浮于事、效率不高、发展不均衡等问题,为此学校在贯彻落实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后勤管理三大规范实施细则的基础上,09年开始启动规范化系部建设,通过全方位的调研分析制定了《规范化系部建设标准》,并积极实施推广,让各系部建设有标准,管理有规范,评建结合,分层推进,全面提高系部办学质量,促进系部健康、持续、和谐、科学发展。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推进系部规范化建设,系部必须以生为本,立足于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学生的综合发展,笔者认为首先应注重两方面的工作。

一、         努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公共职业素养的缺失是当前职业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用人单位招聘员工,除了要求毕业生应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外,更注重其是否具备满足社会需要的职业道德、组织管理能力、决策能力、创造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心理调适能力等综合素质。从近年来学校推荐就业及用人单位面试录用学生的情况来看,职校生职业素质的高低、综合能力的强弱对求职影响关系重大,部分毕业生存在的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缺乏责任感、以自我为中心及个人修养缺乏等问题,已成为毕业生就业路上的绊脚石。

1、在校园文化熏陶下强化职业意识

校园文化是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办学品位的具体体现,优秀的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渗透力和震撼力,能对学生产生润物无声的育德功效。在实践中既抓以劳动为荣作为核心价值的精神文化建设,也抓彰显职教特色的物质文化环境的建设。让学生于无声处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增强成为优秀劳动者的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根据职校生的特点,以校训、校风、学风和教风这些校园精神文化为统领,从校园精神文化、行为文化、专业文化三方面创设具有职教特色的校园文化,借助本地行业特点和本校专业特色,将专业文化建设与专业建设、专业教学、校企合作、就业创业、课程改革、师生实际相结合,形成特有的校园专业文化的鲜明个性,让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感受职业魅力,培养职业意识。在校园环境布置中注入企业文化特色,将实训室设计成企业的“车间”,

将教室设计成员工的学习室,学生包装成企业的“员工”,引进现代企业的“7S”管理模式来管理教学区、实训去和生活区,通过多层面、全方位、立体式打造职教特色的校园文化,充分发挥环境育人功能。

2、在规章制度的约束下养成良好品行

学校必须有一套具有执行力的规章制度,来为学生保驾护航。同时在以规章制度为基础的管理中,及时关注个体的差异性和发展性,以爱心、真心、细心来呵护学生。我校制定常规管理绩效考核细则、一日常规、礼仪规范等规章制度,修订成册,学生人手一本,本系又制定了学生“八严禁”、教室布置规范等规定,让学生事事有规可依,有章可循;同时又以“弘德励志、知行合一”的校风和“志远技精”的校训精神引领教师用自身人格力量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学校是由一个个独特的个体组成的,教育进行的是不可逆转的生命雕刻,必须采用多种方式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规章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规范和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是不矛盾的,在学校管理中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3、在参与管理中学会自我发展

尊重学生的权利,让学生成为校园的主人,是生活即教育的最好演绎。让学生以平等主体参与到校园的管理中,能让学生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待学生的行为,从而对学校各项举措的必要性、重要性有更深刻的理解。学生以平等主体参与到学校、系部的管理中,能让学生与教师成为合作伙伴,在共同完成管理活动的同时,体悟到权力、责任一体两面的不可分割性,能在长者引领下,学会处理各种复杂的问题,从而切实提高了学生的素质,推进学生的社会化进程。近年来我系学生会、团总支积极参与系部的常规管理、宿舍管理、夜自修值勤,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在看似简单的活动过程中,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去研究、解决校园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让学生学会了自我学习、自我约束、自我发展。

4、在特色活动中实现素质拓展

根据职校生兴趣爱好等特点,创设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德育的素质拓展活动,让他们在很多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发现自己的特长,找到自信,找到学习的动力,逐渐成为某一领域的高手能手。我校目前已组织开展的猜灯谜、阳光跑操、冬锻比赛、校园文化艺术节、创新大赛、创业大赛等活动都富有特色,营造了浓郁的文化氛围,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更主要的是让学生个性张扬,潜能激发。接下去要进一步增加特色活动的项目,丰富其内涵,从班级、职能部门、系部到学校层层发动、定期组织,让活动充满校园,打造出一支特长突出、素质优良的学生团队。如大力发展学生社团,组成文学社、动漫社、摄影社、歌咏社、舞蹈社、篮球社等各类学生社团;开展“五名工程”活动,即读名著、背名诗、听名曲、赏名画、观名片;组织“文明礼仪伴我行”、“法律在身边”等德育活动。我系07中技计算机班高俊坤同学曾经是一名不守纪律、令老师头疼的学生,自从参加系兴趣小组学习动画设计后,刻苦钻研技术,被选拔进系技能集训队,接连在各级技能大赛、全国“文明风采”大赛等活动中获奖,老师和父母都感觉他像变了个人似的,实习期间他利用个人技术特长,主动创业,创办了一家网络技术公司。

二、         着力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就职业教育工作指出,以就业为目标,整合教育资源,改进教学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公开征求意见稿)中提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

职业教育本质上就是就业教育。职校生一方面要转变择业观念,主动适应国家就业制度和就业方式的转变,另一方面要树立上岗凭本事、就业靠竞争的思想,培养提高自己的综合职业能力,以胜任企业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的工作。职业学校要树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切实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让学生在步入社会、面对就业竞争中找到适合的岗位,并努力巩固就业的稳定率和就业的质量。

1、努力实现学生“人人有知识、个个有技能”的职业教育权利保障。认真落实学校提出“学做人、学知识、学技能”的要求,首先要突出育人为先、德育为首的地位,组织管理制度上有保证,过程管理有实效,凸显德育特色,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其次要确立专业教学的中心地位,贯彻教学管理规范,狠抓教学质量、强化考核,以技能教学为核心,加强专业技能训练,以赛促训,以赛促教,组织兴趣小组、第二课堂活动,开展创新实践,以“教师工作室”带动“学生工作室”,面上普及,点上拔优提高,点面结合,着力提高全体学生的职业能力。

2、注重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一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育人教学能力,重点抓好“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有计划安排教师参加国家及省市级、行业专业机构组织的各类教师专业培训活动,安排专业教师每年一个月以上到企业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顶岗锻炼,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打造一批各专业的领军人才、骨干教师。通过两年的努力,实现实践教学指导教师50%以上达到国家职业资格二级以上证书或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双师型”教师占专任专业教师的70%以上的目标。省教育厅将提高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将教师实践技能要求由高级工提升到技师,为此学校要出台鼓励政策、创设机会让专业教师参加培训实现职业技能的提升。二是建设高水平的实训基地。实训基地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基地建设要着重体现装备先进性、教学的生产性、专业的文化性。一方面根据当前职业教育各专业动态发展的形势,跟踪生产技术的升级换代,跟踪生产理念更新、生产方式的改进,综合考虑示范专业、示范实训基地建设、实施课程改革、社会培训和企业化生产的需要,重点与全面相结合,投入资金提高实习实训设备装备水平,根据产业链延伸的要求,拉长专业链,拉长实训链,建立专业化、专门化的实训基地,在管理理念、运作机制、实验实训手段、实训质量和基地效益上改革创新,引进企业文化和管理方法,打造专业文化,办好校内实训基地;另一方面积极开发校外实训基地,在政府推动、行业企业支持下,依托校办学集团,运作好春来集团公司,按照优势互补、互惠双赢的原则,实施校企一体化运作,在企业设立校区,委托生产管理或承包经营,实实在在地解决学生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就业和教师下企业锻炼的问题。

创业教育是深层次的就业教育。当前国家鼓励毕业生自谋职业、自主创业。以创业促就业,以就业引创业,这是加强就业的新观念、新举措。将创业教育纳入职业教育,开展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造就创业型人才,是职业学校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办学模式、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

“以创业教育带动学生创业,以学生创业带动社会就业,创业打开了职校生就业的另一扇门。”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沈健表示,创业教育不仅是职业教育培养创业、创新、创优“新江苏人”的抓手,更是应对当前就业形势的重要突破口。

没有不会创业的学生,只有不会引导的学校。学校要把创业教育作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有计划、有组织、有针对性地开展创业教育,从课程设置、师资配套、实践基地、校企合作、创业平台等方面出台措施帮助学生创业,引导学生观摩创业、模拟创业和崇尚创业,引导学生感受创业氛围和体验创业过程,帮助学生增强创业意识、形成创业冲动,在创业实践中逐步掌握基本的创业技能。

坚持就业与与创业并重,一方面要加强职业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掌握择业技巧,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让所有学生不仅可就业、能就业,而且会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从而促进毕业生就业方式的转变。

我校树立“大学校培养小老板”的教育理念,从“观念引导、能力提升、平台搭建”三个环节开展创业教育,规划建设了生活创业园、文化创业园和科技创业园三大校内创业基地,为学生创业资金、技术培训、项目选择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全方位全过程地支持创业实践,培养了一批能力强、业绩突出的优秀创业型学生。杨绪龙同学是我校的创业之星,这名高职三年级的学生经营着一家动漫工坊,是咪偶布偶产品的江苏总代理,他的成长经历通过教育部网站和中央、省新闻媒体的报道已成为全国知名的学生创业典型。下一步要继续服务创业,推动就业,深化学生在校创业工作,组织创业项目大赛,开展各种创业活动,掀起校园创业的新热潮,培养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

开荒拓野敢为先,创业创优促发展。当前学校正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系部要以规范化系部建设为契机,紧紧围绕“高质量、高水平、创新型、示范性”国家级中职示范学校建设目标,创新管理机制和发展模式,加强内涵建设,全面提升办学水平,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艰苦创业,争取早日将传媒艺术系建设成管理规范、文化独特、专业强大、质量一流、特色鲜明、师生优秀、和谐民主的品牌系部。                                              20103

 

稳固基础  凸现亮点  改革创新

着力推进高水平示范性系部建设

                                                 机电工程系  陶立强

几年来,我系在学校领导的关心和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归结为:学校的荣誉、系部的成绩、团队的形成、个人的发展。

当前,学校的重点工作是创建国家级高水平示范性学校,主题词是:改革、发展、建设。可以说,未来学校能否达到这一高度,成为省内一流、全国知名,接下来的工作至关重要,需要全校上下齐心协力,全力创建,而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标、建设是过程。

摆在机电系面前的是:如何更好地配合学校的创建工作,作出机电系应有的贡献。虽然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成绩固然值得肯定,但已经归零,对于机电系来说,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从内部讲,是自身核心竞争力与高水平示范性规范化系部这个奋斗目标之间存在的差距。如果不能清醒地认识这种差距,不能采取有效举措弥补这种差距,就不能尽快实现新的跨越,我们就会错失机遇,丧失目前的优势。

我们认为,为保持机电系良好的发展态势,继续成为学校的窗口,为学校的发展作出更重要的贡献,我们应该从以下三方面加强工作:一是基础性工作,二是重点性工作,三是创新型工作。

一.谈基础性工作

稳定、安全,机电系所有工作的基础,这是两大支柱。稳定需要靠扎实地抓好常规管理,使得常规管理上水平,有规范;而安全主要是由于实训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安全的隐患,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制度上、程序上的保障。

基础性工作的关键词是管理和规范。教师需要管理、学生需要管理,教师的管理本质是调动,学生的管理本质是调教。

管理的依据是什么?应该是规范。当前,对于无论是对于教师的管理,还是对于学生的管理,都存在一个逐步规范的过程,而形成规范,有章可循、照章办事,本身就是系部塑造核心竞争力的过程。

从教师层面来看,尽快完善教学管理体系、教学监控体系、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是当务之急、立足之本。其中教学管理体系已经比较完善,但监控体系和质量评估体系,则需要完善和具有可操作性。举个例子:有些班级,在个别课程当中,结果出现了大面积的不及格,有些任课老师认为,自己以前一直是这么教的,实在是现在的学生太差,那么我们认为,出现这种局面,教师我行我素,一贯以我为主,不顾学生的客观实际的做法,其结果必然是导致整个教育的被动。一方面,固然是老师不负责任的表现,时代在变,要求在变,对象在变,这就要求老师不可能一直“以不变应万变”,教育的本质是“因材施教”,但同时,这种做法的出现,也体现了当前的教学管理中,教学过程监控的失效和教学质量评估的缺失。那么这中情况的改观或者改善,必须要靠机制的完善。

从学生层面来看,学生学籍管理的规范性和严肃性,是塑造学校、系部良好学风的基础,什么样的学生可以升级,什么样的学生必须留级或者清退,应该有明确的条文和程序,学校应该有自己的尊严和门槛,而改革课堂教学模式,让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有效、高效,则是学生学习动力、兴趣的关键。我们的学习,不仅仅是有用,更应该是有意义,从有用到有意义,是提高职业教育的境界和追求。

让职业教育生活成为影响学生终身的,最令学生怀念和向往的经历,学校与老师要做的还很多。学校需要给给学生留下一个好印象,老师需要给给学生留下一个好形象。

未来职业教育的招生的新格局,不仅仅招收应届毕业生,还有往届毕业生、高中生、大学毕业生、社会青年、农民、退役士兵、在职职工,等等。这就意味着传统的学籍管理和升留级制度将必须作出修改,弹性学制、学分制则是必然的趋势,需要加快实施。

二.谈重点性工作

近日,省教育厅分管职教的新任杨湘宁副厅长和尹伟民处长在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分别作了重要讲话,从两份讲话稿中,我们可以充分了解到今后一段时间内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关键词是:技能大赛,创新大赛,文明风采大赛,创业教育,职业素养,专业建设,课程建设,队伍建设,基地建设,制度建设,校企合作,科研工作等等。

目标和任务非常明确,我们要认真学习,广泛调研,梳理问题,研讨对策,抓落实,抓推进。

要在破解发展难题上下功夫,能不能推动系部科学、可持续发展,能不能创造更多的亮点,关键要看能不能解决突出问题;能不能解决问题,关键要看能不能凝练出符合实际、有特色的实践载体和有效措施。

要实现上述目标,需要做大量关键性的工作,我归结为:一个中心,二个关键,三项工程。

一个中心:规范化系部内涵建设,质量提升;

二个关键:师资队伍、工学结合;

三项工程:专业建设、课程改革、质量监控

这里重点谈一下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

杨厅长和尹处长的讲话中,有一个次反复出现,就是校企合作,我理解为:职业学校的办学、发展,必须是和实际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活动,因此,无论是专业建设、课程改革,还是师资队伍建设,都必须紧紧围绕生产实际、市场需要。

应该按“四个对准 ”设计教学行为:即对准产业设专业对准岗位设课程对准项目促教学对准素养育人才。

而课程改革的主攻方向,需要我们重新明确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制定核心课程标准,改革教学模式,改革评估体系,开发校本教材。

在教学中,需要我们反思:专业设置是否基于市场需求,课程结构是否基于人才规格,教学内容是否反映一线需求,教学条件是否类似工作现场,教学方法是否适合这类学生,专业教师是否具有实践经验。

    作为省课程改革实验点,机电系在课程改革方面已经作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并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是,目前教学的状态,充分说明,机电系的课程改革还只是局部的动作,步子太慢、步子太小。

课程改革和专业建设的关键是师资、理念,课程改革的实施,不可能采用休克疗法,所有推倒重来,只能采用以点带面,逐步推广,加快实施的策略。

三.谈创新型工作

所谓创新,就是有中生新,就是发展。

要充分认识当前学校发展和系部发展所面临的新形势,要不断更新观念,不断创新发展理念;充分认识学校发展和系部发展所面临的新挑战,在把握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精心谋划未来。

创新发展思路,创新实践举措,创新体制机制,打造系部的特色和品牌。 “创新发展思路”,就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高水平示范性学校、系部建设要求的思想观念、思维模式,用新思想、新观念,达成新共识。“创新实践举措”,就是在改革发展中,用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有效解决影响和制约高水平示范性学校、系部建设中一系列突出问题。“创新体制机制”,就是破除一切妨碍高水平示范性学校、系部建设中的体制机制等因素,用新体制、新机制、新制度,构建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

这里重点谈一个问题,即校企一体、工学结合、顶岗实习。

校企一体、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不仅仅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更是职业教育赖以安身立命的生存方式,是职业教育提升内涵的有效途径,其本质就是职业教育必须和生产实践相结合。

校企一体、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要做到“三诚两真”即围绕学生发展转;围绕产业行业转;围绕市场需求转;真诚地依靠行业企业,真正地改革教学模式。

工学结合,首先是一种思想,一种理念,它不仅仅体现在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与实际的对接,也体现在学生职业素养、团队精神的培养上。这首先需要教师层面牢固地建立这种思想和意识。虽然工学结合提了很多年,但是,到目前为止,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依然严重和实际脱节。书本知识和实际生产没有联系起来,而职业素养、团队精神的塑造,同样脱离了实际,建立在空洞的说教上,效果不理想。因此,教师下基层、教师联系实际、教师了解专业、了解行业、了解产业、了解企业就变得犹为迫切重要。

其次,校企一体、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就是要充分用运作好校内实训基地,抓好校内实践性教学环节。想方设法提高实训基地的利用效率,改革实训教学模式,开展项目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具体需要积极推进的有:一是不断开发新的适合学生教学并与生产实际结合较紧密的项目,二是配套开发与之相适应的教材或讲义,三是研究项目教学的可操作性,四是变消耗性实训为生产性实训,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同时更培养了学生解决时间问题的和质量意识。

第三,校企一体、工学结合、顶岗实习,需要学校和企业开展有效的合作,当前,与企业的有效合作、长效合作是难点,在政府主导的工学结合教学体系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之前,学校与企业的联系,更多地不是依靠行政命令,而是市场机制。两者合作的前提是双赢、互利互惠!传统意义上的校企合作,主要体现在企业对用工的需求上,合作往往是短期的。而企业校区、学校企业合作办学等模式,则是双方长效合作、优势互补的有效尝试,更是解决学生顶岗实习的有效途径。这是一种新鲜事物,需要我们去研究,研究操作性和可行性,并积极实践。

在校企一体化的建设过程中,在探索全新、更科学的顶岗实习方案中,等等,许多动作都是突破常规思维,并且没有任何先例和经验,属于探索型、开创型工作,需要极大的智慧和开拓精神,走出传统的思维模式。经过几年的发展,实现“校企一体、工学融通、产教相长”的全新局面,真正意义上做到:基础稳固、凸现亮点、树立品牌、形成特色!

     各位老师、各位领导,学校正处于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要充分认识学校发展所面临的新形势,不断创新发展理念;充分认识学校发展所面临的新挑战,在把握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精心谋划未来;充分认识学校发展的美好前景,增强工作的信心和决心,着力转变发展方式,为推进学校科学、全面发展而共同努力。

                                                     2010.4.1

 

 

    把握新特点、采取新举措、办出新特色

                                             培训部 李坤华

在江苏省成人高校招生工作研讨会上刘炳贵院长指出,成人高校招生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解放思想,统一认识,牢固树立好字优先,又好又快的发展理念。“好字优先,又好又快”的发展理念,强调的是发展的质量和发展的水平。刘院长指出,我们要站在建设学习型社会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要求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成人高等教育的重要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积极发展、规范管理、提高质量、改革创新”的方针,统筹管理、协调发展。对学校来说,应该结合自身定位、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科学合理地确定办学类型、层次和专业。

2010年是学校在高位平台上继续发展,建设高质量、高水平、创新型、示范性职业学校的关键一年,我们培训部要在在校生规模已经突破3000人的高位平台上,继续自加压力、负重奋进。年招生规模的目标是:确保完成1500,努力完成1800,力争突破2000名,即完成成考1000--1200名,开放教育完成常熟常住人口的万分之六,达到636名,奥鹏完成100200人,通过一年的努力,使我校成人教育在校生规模突破4000人。培训工作要齐头并进、扎实推进,2010年各级各类培训人数突破8000人次,培训收入在09123.5万元(超前3年平均65.5万元的88.55%)的基础上再超20%,达150万元以上。

根据上级的成教方针政策,我们的思路及想法:把握新特点、采取新举措、办出新特色。

在终身学习、全民学习和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征途中,成人教育迎来了发展的新时期;在对外开放、市场经济、人口结构变化等社会背景下,成人教育也显现出一些新的特征。

一、把握新特点

成人教育是在职人员提高自身素质、随时“充电”的重要途径,它是继续教育、终生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电大教育是面向教育弱势群体的教育,电大教育是学习者自我完善及前进动力的补给站。回顾我国成人教育的发展历程,与上世纪后20年“温饱补课型”成教相比,本世纪前20年“小康就业型”成教成为主旋律,其生源状况已经并将继续保持凸显以下特点:

1.学员低龄化-----越来越年轻的“成人教育

上世纪80年代,成人高考带有很强的文凭补偿性质,在职成年人占到考生总数的60%或更多。到上世纪90年代,成人高考已基本完成文凭补偿这个历史任务,在职成年人在考生中的比例下降到30%左右。1998年以后成人高考更呈低龄化趋势。权威部门分析,成人高考开考已经10多年,不少大龄考生已经通过努力“修成正果”,剩下的多是高考落榜者,或在激烈竞争中对自己学历不满足的人。这一部分人普遍年纪较小,但人数却众多。

成教培养对象的主体已发生了转变,主要体现为成教的学员低龄化,主体生源已由“在职干部职工”为主,转变为中专应届毕业生、高职应届毕业生“普通高考未录生”为主。

2.目标职业化

成人教育起源于社会职业的需要,以提高社会从业人员的履职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为目的。然而,在新时期,随着成教学员的低龄化,其入学动机和目的,已由“求知提位”转变为“求职上岗”。一是由于社会整体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导致就业竞争的加剧,起点学历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成教学生将接受成人教育作为“求职上岗”的重要途径;二是成人教育较之普通教育具有实用性、职业性等特征,同时又具有“宽进严出”的发展取向,能较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

3.消费分离化

由于成教学生的低龄化特点,学生以中专应届毕业生、高职应届毕业生及“普通高考未录生”为主。这样的生源群体几乎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消费分离化的特点逐渐凸现。消费的分离化主要体现为:

(1)学生上学,家长买单,投资者与受益者相分离。上学的不买单,学生则没有投资压力。买单的不上学,仅凭父母对儿女的无私爱心盲目买单,学杂费、证书培训费、考级费、生活费等“正单”要买,高消费支出、恋爱支出、旅游支出等“副单”也要买,而且“副单”往往超过“正单”。“上学的不买单,买单的不上学”,给成人教育在招生方式、目标制定、教育策略、学校管理等方面带来了诸多新的、有待解决的问题。

(2)选学价值,容易走偏,买单者与办学者有矛盾。作为投资主体的家长要子女追“名牌”挣“脸面”的比较多,追“统招”轻“成教”的比较多、权宜之计选名牌高校成教不选职校的比较多,“一学定终身”的潜意识尚未被“终身学习”的价值观所取代。这使得不少学校竞相中升专、专升本,重理论教学轻技能实训、推动全国性的“技工荒”和普通本科生就业难持续并存。

3)“成教的文凭太容易拿了!”,考试没有可信度,成教的办学特色如何找准平衡点,激活兴奋点。

二、采取新举措

1.高三引流成教生源

在成教学生“低龄化”的发展趋势下,高三毕业生成为成教学生的重要来源。因此,采取相应措施从高三毕业生中引流成教生源是成教招生的主要途径之一。

(1)客观形势分析。

职教中心校具有丰富的生源,如0728个中专班级,其中机电工程系4个、电气工程系7个、传媒艺术系7个、经贸管理系3个、旅游管理系7个,共计871名潜在生源;05级五年制高职9个,其中机电工程系1个、电气工程系2个、传媒艺术系1个、经贸管理系5个,共计385名潜在生源;07级普专5个,其中机电工程系1个、电气工程系1个、传媒艺术系1个、经贸管理系2个,共计204名潜在生源;08级高级技工26个,其中机电工程系6个、电气工程系5个、传媒艺术系4个、练塘成教2个、海虞中学2个、谢桥中学3个、滨江职校4个,共计824名潜在生源;培训部089个大专应届及091个脱产班级,有386名潜在生源;基础部高考落榜生;常熟10年高考的落榜生等。

人生发展是一个选择的过程,也是客观形势、主观条件与主观愿望的博弈过程。学生要对未来进行适应性选择,分析客观形势是首要一环。因此,应当向学生公开招生计划,分析高考形势,启发学生预测就业的现实性,对外界环境进行客观分析,为选择做好信息准备。

(2)主观条件分析。主观条件是做出正确选择的重要前提。盲目地高估或低估自己的实力,都会影响自己的抉择。特别是在家长“望子成龙”思想的影响下,不少学生在“千军万马争统招”的独木桥上拼命竞争。对此,应大力宣扬“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成教职教也是成才就业之道”等价值理念,帮助学生客观分析自己的实力,选择适合自己的成才途径,鼓励学生超前报考成教。

2.岗位吸引成教生源

吸引生源的关键在于满足对象的需求。成人教育必须形成一套能够吸引应届毕业生的激励机制。所谓激励,是从分析、考虑和满足人的各种需要出发,以引起某种理想的动机和动力,进而造成富有成效的行为,满足人们的需要。成人教育激励机制的“发动机”是“岗位”。较之普通高等院校,成人高等院校主要从以下方面吸引应届毕业生报考成教:专业优势,即专业设置的实用性、灵活性与时代性;招生订单,即采用订单式的培养方式,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保障、上岗承诺、用工合同,实岗实习、顶岗从业即以高度的信用为学生的学习解除后顾之忧;成功学生启发,即通过往届学生的成功案例,让学生对成教充满的信心。

从成人教育的办学战略来看,成人学校的优势并不仅仅在于招收多少生源,而在于这所学校毕业生的就业人数有多少。就业率越高的学校招生也就越顺利,两者成正比例增长,只有从上述几方面着手,提升就业人数和就业档次,成人教育才能取得真正意义上的生源竞争优势。

3.本专套读吸引成教生源

在“白领”眼中,21世纪的基本学历是本科。成人教育的本专套读模式,可以为专科学生提供便捷的本科学历教育。本专套读即专科学生在校期间可自愿选择相应的本科专业进行学习。这种培养模式一方面可以为专科学生提供本科学历教育的机会,满足学生的教育需求;另一方面可以缩短受教育年限,减少家庭投入,使学生的学习、生活更为充实,对高中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操作上可与自考、网教结合,推行多样化的本专套读模式,吸引生源。

4.更新招生方式扩大成教生源

在新的社会发展模式下,需要更新招生方式来扩大成教生源。

(1)提升宣传品质。传统的宣传方式注重宣传的“量”,而忽略宣传的“质”,实质效果不佳。新型宣传方式以“核心人物”为轴心,如组织中学班主任作推荐、发动同龄人搞宣传、安排在校生发简章、组织成功毕业生面对面座谈,实现宣传“质”与“量”的有机结合,达到动听动心的效果

(2)进入两大工程。新时期成人教育应当进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程和城市扶贫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城市扶贫工程是缩小城乡、城市与农村差距,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缩小差距的落脚点在于提升人的文化素质,这就为成人教育提供了巨大的生源空间。多样化的成人教育能够缩小教育机会的差距, 促进成人教育资源的公正分配,保障日益发展的信息社会不至于忽视人的最基本教育权利。

因此,成人教育应当把握良好的政策机遇,将招生的目光投向农村,投向城乡弱势群体,进入社会主义文化新农村建设工程和城市扶贫工程,以形成与提升就业竞争力为目标,实现和谐小康社会建设与成人教育的良性互动。

3)通过苏州电大协调,控制计划投放点,与常熟理工学院沟通,本专科计划互补。

三、办出新特色

招生是成教的“第一车间”,然而成教竞争是拼招生、拼质量、拼就业的“三合一”的竞争。普通教育偏重知识的提高,而成人教育应主要偏重技能提高,两者偏重的重心不一样。要办好21世纪的新成教,需实现3个方面的创新:

1.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全力推进理论与实训“一体化”教学成人教育的职业化倾向要求教育内容、教育方式要体现职业性,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需要全力推进理论与实训“一体化”。

(1)以双师型教师队伍推进理论与实训“一体化”。与理论与实训“一体化”相匹配的教师应当是双师型教师,即既具备渊博的专业理论和精湛的教学艺术, 又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胜任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双重职责的教师。双师型教师以自身的双重职责和双重素质,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等方面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效整合,以避免过去理论与实训脱节的问题,推进理论与实训“一体化”。

(2)以新型教育模式来推进理论与实训“一体化”。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主张学生自主实践、自主学习,注重从做中学习,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理论与实训“一体化”则需要以杜威的这种理念为指导, 在教育模式上实现理论知识与应用型知识的结合、书本知识与操作技能的结合、课堂学习与实地实践的结合,全方位推进理论与实训“一体化”。

2.推行“一教双证”,强化实训,让成教和职业“无缝对接”成人教育的职业化需要具体的措施来实现。推行“一教双证”和强化实训, 则能实现成教和职业“无缝对接”。

(1)推行“一教双证”。“一教双证”即将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纳入教学目标,在教学计划、课程内容中充分体现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完成教学计划要求的学习任务后,即可获得“双证书”——专科学历证书和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一教双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 将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协调统一, 符合成人教育的职业化发展倾向。

(2)强化实训。“一教双证”强调理论教学与实验、实习、实训为一体,而实验、实习和实训恰好是当前成人教育的弱项, 同时也是实现成教和职业“无缝对接”的突破口。因此, 强化实训, 提高学员的操作能力、实际运用能力、综合适学校应能力是成人教育当前的迫切任务。

3.实行“定单式”培养,让家长的“投入”与子女上岗就业的“产出”相平衡

成人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凸显了新时期成人教育的新特点。以就业为导向一方面要从教育模式上着手,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另一方面要为学员的就业提供相应的保障,即实行“定单式”培养。

“定单式”培养为企事业单位“量身定做”所需的人才,同时也解除家长与学生的后顾之忧,让家长的“投入”与子女上岗就业的“产出”相平衡。综上所述,成人教育在新时期的新特点为成人教育的招生与办学模式的转变提供了依据,统合新特点,采取措施增强成人教育的适应性,才能办出新特色。

我们培训部跟在座的兄弟系部一样,都在利用学校的资源拓展我们的事业,07年我们培训部在籍数为43个班级1622人,08年在籍数为69个班级2095人,09年在籍数为79个班级2412人,103月在籍数为87个班级3050人,事业发展红红火火,要说取得一点成绩的话,那归功于学校领导、培训部全体同仁及在座的各位老师。我们培训部在校生规模已经突破3000人,但是我们没有满足,我们还要创新、还要发展,对外,我们要主动出击,面向市场,努力开拓生源基地,走集团化规模发展之路,对内,要努力构建、初步形成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多样化、网络化、开发式的成人继续教育课程资源体系来提升服务水平。通过一年的努力,使我校成人教育在校生规模突破4000人。通过二年的努力,使我校成人教育在校生规模突破5000人,达到适度发展的目标,同时为了我们共同的事业,我们也希望在座的各位老师并通过你们,利用各种各样的机会,加大招生宣传力度,提升我校成人教育在社会的知名度,使更多的社会求学人员了解电大,信任电大,选择电大,共同为我们年轻的职教中心校的发展添砖加瓦!

 

三、改革发展培训

具体培训资料PPT电子稿请到党委办公室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