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中心党委中心组学习参考材料
二○○八年十月 党委办编 第五期
目 录
一、政策精神
1、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农村中职教育要点
2、金校长暑期中层干训班十大问题的思考
二、领导讲话
1、省教育厅沈健厅长教育工作研讨会讲话
2、市委书记王翔《纪念建党87周年讲话》
三、职教文摘
1、武进职教中心戈志强校长交流稿
2、让中等职业教育惠及更多农民子女
-----编者按:建立学习型党委,是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领导成员的自身需要。十七届三中全会为开拓职教发展指明了新方向;沈厅长讲话对加快职教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十大问题思考为推进学校发展确立了新目标;王翔书记讲话对常熟经济发展规划了新思路;武进职教中心的崛起也为学校内涵发展提供了新借鉴。为此,选摘有关文章供参阅学习。
一、政策精神
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并逐步免费
——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农村中职教育要点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文件中提出,重点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并逐步实行免费。
文件提出,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农村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普及成果,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完善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和经费保障机制,保障经济困难家庭儿童、留守儿童特别是女童平等就学、完成学业,改善农村学生营养状况,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文件提出,加快普及农村高中阶段教育,重点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并逐步实行免费。健全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广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
文件提出,大力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农村教育。增强高校为农输送人才和服务能力,办好涉农学科专业,鼓励人才到农村第一线工作,对到农村履行服务期的毕业生代偿学费和助学贷款,在研究生招录和教师选聘时优先。
该文件还提出,保障和改善农村教师工资待遇和工作条件,健全农村教师培养培训制度,提高教师素质。健全城乡教师交流机制,继续选派城市教师下乡支教。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加强远程教育,及时把优质教育资源送到农村。
该文件由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 摘自中新网
关注职业教育 推动学校发展
———在2008年学校中层干部培训班上的讲话
全体干部同志们:大家好!
今天开始为期三天的学校中层干部培训班,主要目的是总结三年来的工作经验,提炼并推广学校的办学特色,推进学校的持续发展;认真学习国家、各级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与任务,促使学校职业教育更加适应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推进学校又好又快地发展:分析当前学校工作的优势和发展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明确今后的工作目标和方向,推进学校和谐健康地发展。会议的主要内容是:一是由我作一个培训班的动员,并提出职业教育发展的十个要点和讨论学校的二个重要文件;二是聆听苏州市高局长关于发展职业教育的报告;三是组织交流学习体会与课程改革实验体会;四是传达常熟市教育局召开的校长会议精神并明确新学期的工作任务。希望各位干部本着学校发展的大局,集中精力全程参与,善于总结推广经验,认真学习积极思考,热烈讨论积极探索,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明确任务增强动力。下面谈职业教育发展的十大问题,供大家思考与讨论:
一、 关于职业学校的发展思路问题
无数实践证明,有思路才有出路,有思路才能发展,学校整合三年来,一年的平稳过渡,就是要先稳定再发展;三年的初见成效,就是要强管理、善经营、谋发展;五年的竖起旗帜,就是要又好又快地发展,三年的实践充分说明了学校这条发展是思路是十分正确。今年,是第四年的开始,怎么样才有正确的发展思路呢?这就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思考之一是当前国家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职业教育做什么?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的不断发展。十七大报告指出: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进行全面的规划和部署。
思考之二是目前党和国家以及地方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有什么样的政策和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工作的全局。从我国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制订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各项政策,并要求我们要理清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夯实发展基础,增强发展后劲,才能更好地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高技能的应用性人才。
思考之三是学校和我自己如何来做到持续、和谐、健康地共同发展?学校把“五星级职业学校”作为发展的目标。针对学校从中职教育向五年制高职与五年制高技教育的转变;从稳定学校规模向提升内涵质量的转变;从招生为重点向高质量就业与创业的转变;从学校的发展中分享向为学校作出贡献的转变;推动学校建设与人互为和谐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全面发展。
二、 关于校系二级管理的问题
三年来的探索已经说明了我校实行绞系二级管理是一条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是教育体制创新的优秀成果。
1、学校宏观调控、系部自主发展的经验值得很好地总结。一是总结系部的教师选聘、教育教学的管理、经济的核算与分配的激励机制;二是总结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体系、教育教学质量的监控体系、重点项目的建设方向。
2、学校经营思想有了很好的贯彻落实。经营思想不仅为划小核算单位增收节支上取得了明显的收益;而且在科学管理人的思想行为上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3、学校又好又快的发展有了更强的生命力。以部门为单位的自主发展是我校管理上大创新,今后的学校管理中更加突出二级管理的功能,以部门为单位,在学校的宏观调控下,可以进一步深化各项改革;可以冲破阻碍发展的作;可以激活管理分配的机制。
三、 关于人事制度改革的问题
人事制度改革是一件难事,但人事制度又非改革不可,改什么?怎么改?改到什么程度?这些确实需要有勇气、有方法、有恒心。
1、逐步建立以优化专业结构与提高质量为导向的教师资源的配置机制。一是编制管理制度;二是教师的职务晋升制度;三是教工的工作岗位制度。
2、建立公开招聘和竞争择优为导向的教工遴选制度。包括教工入口、教师选聘组合、转岗待岗等,使优秀的人才有一个更好的发展空间、一些阻碍学校改革与发展的人员没有市场。
3、建立以业绩共享和能力水平为导向的教工评价机制。在评价机制上形成正确的方向,促进教师安心做好教育教学工作。
4、建立以爱岗敬业和创新工作为导向的教师激励机制。包括表彰奖励、收入分配的机制,用激励的手段调支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四、 关于专业建设的问题
专业建设是学校各项建设的重中之重,示范专业建设是学校专业建设的核心,职业教育的现代化离不开专业建设的现代化,而专业建设的现代化离不开示范专业建设的引路。
1、根据市场需求设置专业,确定稳定的培养目标,使专业建设有基础,提高专业设置的针对性、科学性,切实做到以市场化促进专业建设的标准化。
2、现示范专业的示范性,确定专业发展的规模,使专业建设有推广价值,提高示范专业的先进性、辐射性,切实做到以信息化带动专业建设的现代化。
3、积极探索新专业的开发,确定行业的发展方向,使新专业有市场,提高新专业适应性、开拓性,切实做到运用新专业来引领经济建设与社会事业的发展。
4、努力打造高职教育的专业,确立高职高技能教育相结合的专业方向,提高高职专业的实用性、科学性,使高职专业建设成为学校发展新的增长点,充分发高职高技能教育的引领作用。
五、 关于职教学生培养的问题
职业教育需求所培养的对象是:以职业素质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职业技能为重点;以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因此培养学生就有以下三方面的规格。:
1、思想品德的规格。以爱岗敬业为中心,规范学生具有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专业工种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概括为学做人,有素质。
2、文化基础和专业知识的规格。以基本的文化知识与基本的专业知识,使所学的文化知识能够继续深造、专业知识能够指导技能掌握。概括为学知识,有文化。
3、职业能力的规格。一是基本职业能力,主要是使学生能胜任相应专业工作岗位或岗位群的职业技能、技艺和运作能力;二是综合职业能力,又称关键能力,主要是使学生能把知识与技能迁移能力,包括对新技术的理解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合作能力、意志品质的能力。概括为学技术,有技能。
未来的人才一要有勇气;二要肯不断学习;三要搞好公共关系;四要有创造性;五要有全局性;六要有发展性。特别是创新动力强而天资差的学生往往比天资强而创新不足的学生更能取得成绩。
六、 关于师资队伍建设问题
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
1、建设一支科研兴教的“五高”教师队伍。
培养100名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
2、建设一支能教能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培养200名“双师型”教师,其中10名高级“双师型”;30名中级“双师型”教师
3、建设一支德高善管的班主任为主体德育工作队伍。
4、建设一支爱校如家的教工队伍。
七、 关于职业课程改革的问题
课程资源是学校核心资源,课程建设是学校本质建设,课程改革是学校关键的改革,课程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集中体现,不同的课程对学生不同的素质培养起着不同的作用。大量实践证明,课程能促进学生创新素质的提高,课程改革将反映在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行为的改变上,课程改革的落脚点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1、更新课程观念。鼓励探索与思考,激励创新与创造,调动学生理智的挑战、认知的冲突、内心的震憾、不绝的追求
2、转变教学方式。变传授为学习;变接受为发现;变被动为主动;变理想为实效。
3、培养各种能力。强调培养人的情感与态度、表达与表演、知识与能力、责任与贡献。
4、倡导创新创优。
八、 关于产教结合问题
产教结合是职业教育的一个最大的特征,也是职业教育加快速 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必经之路。
1、创办产业实体。产教结合、产教并举、以教促产、以产养教。
2、依托社会企业。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学生实习、教师研修
3、开设研发中心。
九、关于职教富民问题
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建设、抓经济建设必须依靠职业教育。
1、实施集团带动战略,形成较为完善的农村职成教网络体系,提高职业教育为民服务的整体水平。
2、强化服务学生意识,确立为学生服务就是为民致富的实际行动。职业类学生大多数是普通百姓的子女甚至是农民的后代,也许有的学生家庭还是困难户,把学生培养成为能独立于社会的技能,有终身受益发展的本领,让新一代的劳动者有工作做、有高素质的技术、有致富的本领与出路。
3、积极开展各种培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各类需求,加强信息化的建设,形成富民的“绿色通道”,并且努力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质量和整体素质,构建终身教育的体系。
十、关于学校干部队伍建设的问题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学校正处于一个良好的发展时期,干部的作用尤为重要,一个重用想干事、能干事、干好事的干部队伍建设的氛围正在形成,学校要积极选拔能艰苦创业、勇于创新、争先创优的优秀干部,政治上强、工作上踏实、绩效要显著并且具有更多工作岗位的经历,能善解各类矛盾,能开拓创新,能注入活力,能推动学校又好又快发展的干部。
1、强化思想作风建设。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高超的管理水平;善于经营的高手、率先垂范的行为。
2、深入教育教学第一线。各位教师出身的干部必须上课,经营课堂,最好上本专业的课,带头参与课程改革,带头教育科研项目开发,带头在“三创”活动中取得成效。综合督导要既要督学生工作,更要督教学工作,要向课堂要质量、要向教学出效益。
3、创新干部绩效考核机制
4、建立干部队伍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机制。每学期进行一次考核、每学年进行一次调整,干部内部的调整采用任命制、教职工中提拔干部采用竞聘制、还要建立干部的任期制和离岗留薪制。
同志们,刚才我说的十大问题是对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所涉外的重要问题,也是每一名学校干部考虑深思、研究的重要内容,供大家在这次培训班讨论的题目,目的是让大家共同关注职业教育的发展、共同把握学校前进的步伐、共同在这些领域里发挥更好更大的作用,最后衷心希望培训班有启发、有动力、有成效,并预祝干部班取得圆满成功。
2008.8.20.西山
二、领导讲话
全力以赴:江苏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新要求
沈厅长强调,要统筹规划,推进职业教育科学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统筹规划全省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推进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要统筹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未来5至10年,江苏初中毕业生总量逐步减少,高中阶段教育适龄人口整体上呈明显下降趋势。各地要及早规划高中阶段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发展的规模,杜绝因初中毕业生生源下降导致中等职业教育再次滑坡的现象,防止职业教育规模的大起大落。要统筹中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加快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按照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科学确定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比例,加强中高等职业教育的沟通衔接。教育部明确全国职业教育的发展重点仍然在中等职业教育。各市县(区)要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切实办好中等职业教育,像建设县中那样建设好县职业教育中心。同时,作为东部经济相对发达地区,我们要根据本省经济社会发展特定的人才需求结构,在稳定中职教育规模的基础上,适度扩大高职教育规模,围绕高技能人才培养,逐步扩大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升入高等院校继续学习的规模和比例,稳步发展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要统筹各类中等职业教育资源。以市县政府为主,加大布局调整力度,统一规划、大力整合各类中等职业学校,优化资源配置,形成集约发展合力。一是调整学校数量。原则上每30万人口设置一所中等职业学校。二是扩大优质资源。以星级评估为抓手,促进学校的优质发展。三是形成特色优势。紧紧围绕地方支柱产业、特色产业,通过学校和专业的重新布局,进一步明确办学方向,形成合理分工,突出办学特色,打造优势品牌,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要统筹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更多关注、支持和发展继续教育、农村成人教育,落实和新开大力发展社会教育的政策,加强乡镇农村成人教育中心建设、城市社区培训学院建设和老年大学建设,推动各类教育资源面向社区开放、共享,积极实施各类社会培训活动,加快构建江苏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建设。
沈厅长指出,要夯实基础,推进职业教育优质发展。要加快创建高水平示范学校。“十一五”期间,全省要创建100所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示范学校不仅要在基础设施上体现高水平、现代化,更重要的是在教育理念、办学模式、教学改革等方面起积极的示范辐射作用。全省要着力打造一批在全国领先、与世界接轨的一流的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带动全省职业学校办出特色,提高水平。要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实训基地是体现职业教育质量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业能力的重要支撑,也是产学研结合、经科教结合的重要载体。每所职业院校、每个专业都要建设能满足教学需要的实验室或实习实训基地,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到2010年,我省要在重点领域建成专业门类齐全、设备水平较高、优质资源共享的200个中职教育实训基地。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认真贯彻落实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重点抓好“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要鼓励专业课教师努力成为“双师型”教师,巩固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制度,大力营造“双师型”教师成长的环境氛围。建立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特事特办,突破现行职校教师评聘制度,制定特殊措施,落实职业学校面向社会招聘高技能专业教师的政策。通过实行岗位聘任、合同管理,采取灵活的聘任和报酬支付方式等,从社会上特聘一批专业素养强、技能水平高、职业道德好的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到职业院校任教。
沈厅长说,要深化改革,推进职业教育特色发展。要深化办学模式改革,大力推进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提高教学水平、提升服务能力的必由之路。职业学校要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与企业的合作方式,与企业建立全方位的紧密合作关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与经贸、国资部门的沟通协调,确定一批主导行业、骨干企业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示范单位,明确合作双方的权利义务,引导校企合作深入展开。要深化教学模式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要推进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来说,还有许多盲点和误区,课程体系尚未完全构建起来,教学方式和评价体系离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还存在很大距离,需要进一步深入调查研究,积极探索实践。要大力实施创业行动工程。创业行动工程实施两年来,各地各校踊跃实践,建立了一批在校生创业基地、创业园,涌现出一批在校生创业典型。全省职业学校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深化创业教育,积极开展创业实践,今后,凡创建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必须有在校学生创业实践的典型和案例。要进一步突出职业教育特征和职校学生特点,以创业创新创优为标准,调整培养目标,改革评价模式,培养具有“三创”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要改革评价方式。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着力推进“双证书”制度,力争使有职业资格证书领域的职校毕业生的“双证书”获得率达到100%。要定期组织各种技能大赛,着力提高师生实践能力。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核心目标是提高师生的实践技能水平,必须通过课程改革、教师培训和各级各类竞赛、实践活动,把提高师生实践动手能力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增强学生对新技术、新市场环境的适应性,切实提高他们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能力。今后,一是要将技能大赛常规化,定期举办,以大赛带动教学、评价教学。二是要多层次、全覆盖地举办技能大赛,形成国家、省、市、县、校层层比赛、人人参与的局面。三是要彰显技能大赛成果。从今年开始,对参加全国技能大赛取得优异成绩的学校、个人进行表扬并颁发奖金;对贡献突出的行业企业授予“江苏省职业教育技能大赛集训基地”牌子。今后,对在全国、全省技能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校、专业,在有关建设项目安排、星级评估、示范学校推荐评审等方面还要进一步予以倾斜;对获得优异成绩的个人在对口单招等方面落实好激励政策。
沈厅长强调,要加大投入,保障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要抓紧解决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标准问题。这项工作现已列入省政府要办的实事之中,省教育、财政、税务、物价等职能部门将研究制定全省职业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和教师工资拨付要求,研究制定职业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和职业学校教师工资拨付检查办法。要提高公共财政使用效益,注重优化支出结构。今后,公共财政投入领域重点向农村职业教育和县级职教中心倾斜;投入项目重点向区域公共实训中心建设、学校教学工场建设倾斜;投入机制采取招投标制,实行项目管理。要着力落实国家和省已开通的经费投入政策。各地要进一步落实省政府关于“职工教育经费的1—1.5 % 和教育费附加的30%统筹用于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措施,建立和完善“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凡通过政府部门或非赢利组织对职业教育的资助和捐赠,可在应纳税所得额中全额扣除”等政策。当前,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职教助学政策的实施,把认识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定精神上来,不打折扣,全面落实,同时发放职业学校一二年级学生每人每年1500元的助学金。凡是没有按省要求及时发放助学金的地区,教育行政部门要落实专门人员进行专题调研,提出具体办法,确保助学金及早发放到位。
纪念建党87周年讲话
王翔
今天,我们隆重集会,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7周年,表彰一批党建工作先进典型,激励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为推动我市又好又快发展再立新功、再创新业。首先,我代表中共常熟市委,向受到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奋战在全市各条战线的广大共产党员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节日的问候!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已经走过了87年的光辉历程。87年来,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洗礼,从挫折中奋起,在探索中前进,带领人民实现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伟业。87年来,每当国家处于危难之时,每当国际、国内环境发生深刻变化之时,我们党始终顺应时代潮流,审时度势,科学判断,英明决策,带领全国人民不断开创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新局面,建立了彪炳千秋的历史功绩。今年5月,四川汶川发生了建国以来破坏性最强、涉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特大地震灾害,党中央在第一时间迅速动员、全面部署、强力指挥,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展开了气壮山河的抗震救灾斗争,取得了重大阶段性胜利。这次抗震救灾是对中华民族的考验,更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考验。事实再次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政治核心,是全国人民信赖依靠的中流砥柱。只要有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中国人民就没有战胜不了的艰难险阻。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身处这一重要历史时刻,我们重温党的光辉历史,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我们党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党,是历史选择、人民拥护、时代呼唤、事业需要的党。1978年,我们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吹响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号角,指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上阔步前进。从那时起,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30年来,国家经济实力大幅提升,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人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民主法制、文化教育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崭新局面。中国共产党,进一步赢得了全国各族人民的信赖和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凝聚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力量。30年的成功实践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完全正确,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30年改革开放的历程,无论是对于全国,还是对于常熟来说,都是一段极不平凡的思想解放史,都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创新创业史。改革开放以来,常熟以解放思想为先导,抓住了发展乡镇企业、开放型经济、民营经济三次历史机遇,实现了“由农转工”、“由内转外”、“由单转多”三大历史性跨越。我们以建办乡镇企业、建设新型集镇为契机,成功闯出了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碧溪之路”,成为“苏南模式”的杰出代表;我们顺应农民搞流通、办市场的创举,建成全国最大的服装服饰批发市场,走出了一条“市场带动产业、产业提升市场”的“富民之路”;我们积极倡导全民创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走出了民众无阻碍自主创业,企业无障碍自主发展的民营经济“腾飞之路”。30年来,常熟改革开放事业从农村拓展到城市,从经济领域拓展到社会事业各个方面,形成了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的生动局面。
——这30年,是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的30年。3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牢牢抓住经济建设不放松,常熟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始终保持全国百强县(市)第一方阵。从1978年至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从4.33亿元增加到972亿元)增长了223倍;人均GDP(从451元增加到91846元)增长了203倍;财政总收入(从9194万元增加到128亿元)增长了138倍;工业总产值(从4.45亿元增加到2560亿元)增长了574倍;服务业占GDP比重从12.2%提高到39%。现在全市每0.6天的工业产值、每2.6天的财政收入就相当于1978年的总和。
——这30年,是改革发展持续推进的30年。30年来,我们始终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各项工作,率先试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土地制度改革,率先探索城市经营和镇村区划调整,率先实现城乡统筹就业,先后成为全国县级综合改革试点市、全省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市。我们抢抓浦东开发开放机遇,主动接受区域经济辐射,开放型经济从无到有、蓬勃发展,累计吸引外商总投资超过270亿美元,成为苏南又一新兴制造业基地。民营经济异军突起,累计注册资本超过490亿元,在全省县(市)保持领先,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数量居全国县市之首。
——这30年,是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的30年。30年来,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97平方公里,公路通车总里程超过
——这30年,是市民生活极大改善的30年。30年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8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45倍,居民消费结构明显变化,文化、教育、通讯、旅游等方面的支出明显增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私家车拥有量、社会保障覆盖率等富民指标在全省领先,成为江苏省首批跨入“全面小康”的县(市)之一。市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民主法治进程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全面加强,社会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
30年的光辉历程,铭刻着常熟人民团结拼搏的奋斗足迹,书写着常熟人民艰苦创业的壮美诗篇。这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在常熟的生动体现,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常熟的具体实践,是全市人民合心合力创造的丰硕成果,更是推进常熟新一轮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当前,常熟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新阶段具有新特征,充满新挑战,对党的执政能力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刻领会30年来改革开放宝贵经验的精神实质,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七大精神上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思想大解放推进事业大发展,以改革创新增创思想、政治、组织新优势,奋力开拓各项工作新局面,努力争创全省科学发展示范区。
1、深入解放思想,增强发展原动力。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也是我们党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一大法宝。我们党在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中,经历了三次大的解放思想过程,每一次思想上的大解放既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进程,也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回顾改革开放的历程,回顾常熟这些年的发展,我们深切地感到,没有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今天的繁荣富强,就没有常熟今天的发展成就。可以说,思想解放的程度直接决定改革的深度、开放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墨守陈规,寸步难行;因循守旧,永无进展。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我们碰到的障碍再多,遇到的问题再大,面临的困难再重都不怕,最怕的就是思想不解放,认识不深化,观念不更新,思维不转换,人为的作茧自缚。当前,城市竞争日趋激烈,科学发展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前有标兵、后有追兵,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看不到差距才是真正的落后,感觉不到危机才是最大的危机。我们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正确对待已有成绩和成功经验,敢于用批判的眼光审视自我、超越自我,不为过去的成绩而自满,不为既有的经验所束缚,不为传统的模式所局限,不为目前的小富而停滞,努力从畏首畏尾的安分观念中解放出来,从狭隘保守的思维定势中解放出来,从小打小闹的小农意识中解放出来,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实现思想观念的更新和思维方式的变革。要立足常熟实际,深刻把握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科学分析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新型工业化、城市现代化、市场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紧扣科学发展的方向,闯出一条率先发展、和谐发展的新路。要抱着学习的态度和宽容的心态,虚心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以基层的鲜活经验打开自己的思想空间,以群众的生动实践拓宽自己的工作思路,凡是有利于又好又快发展的,就要坚定不移地去做,凡是不利于又好又快发展的,就要毫不犹豫地去改,以思想的解放带动创造力的释放,以观念的更新带动工作的创新。
2、大胆改革创新,增强发展创造力。过去30年,常熟因改革创新而发展,因改革创新而开放,因改革创新而得益。未来常熟的发展,首要任务仍然是改革创新、最大的希望也在于改革创新。当前,常熟正处于由重点发展向优化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面对争创科学发展示范区的艰巨任务,我们必须以创新的思路破解发展难题,以改革的办法破除体制障碍,以开放的理念助推经济腾飞,我们必须树率先创业之志,闯率先创新之路,谋率先创优之策,以一流的精神风貌、一流的工作干劲,创出一流的工作业绩。广大党员干部要以敢闯敢试、无所畏惧的胆略,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的精神,以与时俱进、革故鼎新的锐气,按照发展的需要、人民的意愿改革创新、开拓创业,想他人不曾想,谋他人不曾谋,以“最灵活的政策措施、最灵活的管理制度、最灵活的改革举措”赢得发展先机。要坚持发展为要、发展为先,以只争朝夕、争分夺秒的速度,以脚踏实地、信心百倍的干劲,以破釜沉舟、卧薪尝胆的志气,积极谋划又好又快发展的思路举措。要更加注重发展层次的丰富、发展水平的提升,着力调高产业附加值、调强产业竞争力,加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性转变;要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外开放,纵深推进各项改革,激发本土创业活力,推动形成一批核心竞争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大企业大集团;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坚持以工业化致富农民、城市化带动农村、产业化提升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更加重视生态保护和资源持续利用,更加重视文化发展,更加重视改善民生,协调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
3、突出以人为本,增强发展凝聚力。“心系群众鱼得水,背离群众树断根。”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党就能无往不胜。在当前新的历史条件下,群众主体趋于多样化、利益关系日益多元化,是心系群众、服务人民,还是高高在上、脱离群众,这是衡量党员干部作风是否端正的试金石,也是体现一个政党是否先进的鲜明标志。我们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始终坚持民本理念,时刻摆正自己和人民群众的位置,做到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要在感情上贴近群众,真正把人民群众当主人、当亲人、当老师,深入基层,走近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了解群众意愿,集中群众智慧。要把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作为决策的根本依据,使各项决策既体现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又代表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既反映大多数群众的普遍愿望,又照顾部分群众的特殊要求。要始终坚持竭诚为民、造福于民,将更多的精力、财力向基层基础倾斜、向民生民计倾斜,每年实施一批为民办实事工程,集中解决一批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积极营造让群众舒心的生活环境、让群众安心的保障体系、让群众顺心的机制平台,努力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要改进群众工作方式,耐心细致地做好释疑解惑、统一认识、凝聚人心的工作,对群众提出的合理要求尽力满足、尽快解决,一时难以解决的,要向群众说清楚、讲明白,真正以道理的力量说服人、以人格的力量征服人、以情感的力量打动人,努力营造说实话、办实事、讲实干、重实效的良好氛围。
4、加强党的建设,增强发展保障力。党的建设是领导核心的建设,是先锋队和指挥部的建设。我们要坚持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工作。要切实加强自身学习,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用科学的理论推进创新,通过坚持不懈地学习,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才干,巩固和发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成果,努力建设“学习型”支部、“学习型”机关。要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范干部选拔任用提名的程序,着力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培养造就一支能够担当重任、能够经受考验的高素质干部队伍。要进一步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积极探索更加务实管用的基层组织设置形式,理顺党组织隶属关系,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所有领域的广泛覆盖。要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大规模、多层次开展干部培训,优先抓好实现“两个率先”紧缺人才的培训,优先抓好实现“两个率先”急需知识的培训,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要加强和改进党员教育管理,拓宽党员服务群众的渠道,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使广大党员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各级党员干部要带头执行廉洁从政各项规定,净化生活圈,规范工作圈,管住交际圈,清清白白做人、兢兢业业做事,努力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凝聚人,以良好的道德风范影响人,以清明的廉洁形象带动人,引领广大群众同心同德、同甘共苦、同谋发展。
回顾党的历史,我们满怀自豪;站在新的起点,我们重任在肩。让我们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辱历史使命,不负人民重托,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为建设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现代化新常熟而共同奋斗!
三、职教文摘
准确定位 特色引领 内涵提高 和谐发展
江苏省武进西林职业高级中学 戈志强
职业教育直接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肩负为社会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职责。职业学校作为承担职业教育的主体机构,必须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切实提高办学质量。
下面我就本校近几年关于内涵建设、特色培育等方面的实践和思考向各位领导、同行汇报。
一、注重目标引领
第一、建立学校阶段性发展目标。2005年5月西林职中新一届领导班子成立。根据当时职业教育的背景形势,西林职中——这所在其办学历史上有过辉煌的职教名校,必然面临着在未来若干年“向什么方向发展”和“如何发展”这样一个重大战略抉择。正是在这样的宏观大背景下,西林职中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领导广大教工共同研究制订、讨论通过了“学校三年主动发展规划”。“规划”的制订从根本上完成了对学校未来三年发展的战略构想,特别是明确了学校三年发展目标的定位,即要把学校建成“定位科学、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发展和谐”的综合性、品牌化学校,争创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在“学校三年主动发展规划”这一总的设计框架内,再按学年度、学期分时分步建立学校阶段性发展目标。学校发展目标指明了学校发展的方向、成为了全校师生的共同愿景。
第二、明确师生发展目标。促进师生共同和谐发展,这既是学校发展的动力保障,更是学校发展的根本目标。我校对教师发展的总体目标进行了定位,即要建立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善研究、勤实践,具有较强信息化水平的师资队伍”。我校对学生发展的总体目标进行了定位,即要培养“爱干、能干、实干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第三、制订重大项目的创建目标。我校制订了专业建设规划、课程改革规划、师资建设规划、和谐校园创建规划等等,以上这些都是决定学校内涵发展水平的重大项目,对它们的规划重点就是要确立这些项目的创建目标。
二、促进共识建立
第一、建立了对办学理念的共识。我校确立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宗旨,形成了“为师生成长而存在,因师生成长而发展”的办学理念,建立了“准确定位、特色引领、内涵提高、和谐发展”的办学策略,清晰了“规范管理、深化改革、彰显特色、提升质量”的工作思路,明确了“常规管理需做实、做细、做精,教育改革要创先、创优、创特”的工作要求。
第二、建立了对办学过程中若干重大问题之间关系的共识。①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学校做强和做大之间的关系。做强和做大并非是矛盾和相互排斥的两个方面,更无孰先孰后之分。当具备做大的机遇和条件时,应不失时机地努力做大,而在做大的同时更应考虑如何做强,做强才是办学的终极目标;②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成人教育和成才教育之间的关系。职业教育要坚持德育为首、育人为本,坚持“先成人、后成才”的育人观;③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升学教育与就业教育之间的关系。职业教育要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宗旨,将就业教育作为学校工作的基点和主流,同时要认识到升学教育也是职业教育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而应该认真开展好的一项重要工作。对于升学教育和就业教育,需要统一认识、辩证对待,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工作方针。
第三、将校长的办学理念转化为全校师生的共同认识。我这里所说校长,是指学校的领导团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校长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思想领导,就是要将校长的办学理念转化为班子成员共同的理念、转化为全校师生共同的愿景。这其实就是建立共识的过程。这项工作尽管必然是艰巨的工作,但肯定必须是校长的最重要工作。要开展好这项工作,有两个因素需要得到保证。首先,校长的办学理念必须科学准确。科学的决策来源于不断地学习和思考。近两年,我三次作为省教育厅委派的专家组成员,对苏南、苏中、苏北近20所中职学校或高职学校申报“十一五”新一轮省级示范专业和职教课程改革专业实验点进行了现场评审,对其中部分学校省级实训基地建设进行了督查,今年上半年我又受省教育厅教育评估院委派作为专家组成员参加了对苏州市2所学校申报四星级中等职业学校的现场评估工作。在参加这些评审、督查和评估工作过程中,我一方面以专家审视的眼光、一方面更以虚心学习的心态,认真考察兄弟学校的办学实践、努力把握兄弟学校对于职业教育办学的一些理性思考。我有这样一些总体认识:①全省各地职业学校对于职业教育的理念在不断地更新;②各地新一轮职教资源整合和布局调整基本到位,一批规模大、基础条件优越、设施设备先进的大型县级职教中心或新建高职校正具备强劲的发展势头,都在积极争创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③各地职业学校都更加重视内涵建设、特色发展和品牌创建,尤其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实训基地建设、双师型教师培养、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技能和创新大赛、学生“三创”能力培养等诸多方面有很多深入和各具特色的实践,有一些已形成成功的经验。我认为借鉴兄弟学校的办学实践并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分析和思考,有利于凝炼出科学的办学理念和选择正确的办学策略;其次,必须有效建立转化机制。
三、潜心内涵发展
第一、坚持狠抓教育教学常规。①坚持德育为首,树立了“德育首先是做人教育”的观念,继承学校对于学生严格管理和养成教育的传统德育特色,狠抓学生一日常规,积极推进德育课程化和实施德育学分制,进一步提高了德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2007年学校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德育工作实验基地学校”;②树立教学中心地位,构建和完善了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立了教学常规的督导机制,创新了教学工作绩效考评方法。学校教学质量得到不断提升,办学声誉不断提高。在连续两届省、市职业教育技能大赛中屡创佳绩,其中在省级技能大赛中连续两届获得金牌。
第二、加强专业现代化建设。专业建设是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抓手。我校专业建设主要围绕三个方面来展开。①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教师的成长发展既是学校发展的动力来源、同时也是学校改革发展的目标愿景。近年来学校始终坚持紧紧依靠教师办学的原则、始终围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主题、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管理理念,不断促进教师成长。坚持目标引领,不断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主动意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体系,坚持以师德建设为核心,持续开展“让教育充满爱”等主题教育活动,严格执行师德自律“八要十不”和“五不准”规定,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领广大教师进一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真正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爱生敬业;坚持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方向,促进教师不断增强合作精神、不断提高师德修养、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建立与区、市级相对应的校级教坛新秀、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或“骨干双师型”教师的教师成长阶梯;坚持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努力培养一批具有课程开发及实施能力、职教教科研能力、产学研结合能力的职教专业带头人和专家名师;坚持以青年教师培养为关键,切实有效实施学校“青蓝工程”,加强对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教学实绩的考评。形成激励机制,不断优化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学校制订和完善了相关制度。建立了与区市配套的职教优秀教师专业成长五级梯队建设制度,启动校级各级骨干教师评选工程,并将校级骨干教师作为申报区、市级各级骨干教师的必备条件;建立了各类校级先进的评选制度,开展“年度突出贡献奖”评选活动,开展校级师德标兵、优秀德育工作者和师德先进集体评选活动,开展校级“先进备课组”评选活动,开展校级“教科研先进个人”评选活动,开展校级“先进工作者”评选活动等;建立了各类奖励制度;建立了完善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实行目标管理、绩效挂钩,实现了目标管理奖的分级发放,对于师德师风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制。质量评价指标更加凸现“注重实绩、看重实效”的评价理念、真正做到“奖勤罚懒、奖优罚劣”、真正体现“多劳多得、优质优酬”。学校创新了内部用人机制。对应于学校和专业部两级管理体制的建立,尝试进行了人事方面的“聘任剥离”,即学校对教工实行人事聘用、专业部对教工实行岗位聘任,进一步打破“铁饭碗”,不断增进全体教工的职业危机意识,促进学校工作的开展。加强校本教研,不断丰富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方法。重新构建了在两级管理体制下的校本教研组织网络、完善了学校校本教研的工作机制。校本教研坚持以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作为核心内涵。积极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参加“四新”培训、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出国培训和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等。通过以上努力,学校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全校专任教师中本科学历已达95.2%(其中取得硕士学历8人,并有2人硕士在读),中高级职称已达65%(其中高级职称达23.3%),双师型教师占专任专业教师的66%,校级各类教育教学骨干13人,区级以上各类教学骨干16人,15人参加省级骨干教师培训,6人参加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1人参加省级职教领军人才培训,8人参加出国培训。②加强了实训基地建设。近几年共计投入资金150余万元,对应学校骨干重点专业,相继建成或完善了财经管理专业实训基地、电子信息专业实训基地、餐饮管理专业实训基地;③注重了专业文化建设。近几年,我校专业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并先后在“十一五”新一轮省级示范专业创建中,我校会计专业和计算机应用专业在去年和今年顺利通过评审并双双获评优秀级。
第三,推进和谐校园建设。近几年来,我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注重团队建设,强调团结协作,不断推进和提升了和谐校园建设的进程和品味。我们形成共识,建立思想保障。我们尤其注重了对于党员干部的教育和要求,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水平,不断提高他们身先士卒、模范带头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学校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在推进“和谐校园建设”的过程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我们不断优化了管理机制。实行了校长室和专业部二级管理体制,不断强化依法治校观念,不断健全和完善了学校民主管理机制,实行校务公开,充分发挥教代会作用,充分发挥学校退协作用,不断加强学生“三自管理”,充分发挥了学生会和校团委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大力推进“文明校园”、“书香校园”、“安全校园”和“和谐校园”建设工程。我们更加强调了管理过程中更多地体现人性化、人情味,充分体现人本理念、努力追求智慧管理。例如,学校坚持为教职工派送生日蛋糕和生日贺卡、校长为全校教工寄送新年贺卡、整体改善教师办公条件、组织丰富多彩的工会活动、举行教职工家属恳谈会、安排退休教工外出休养、定期举行师生对话交流、构建完善学生奖学和助学金发放体系、开通校长信箱等等。同时,学校还较大幅度地提高了教职工年收入水平,近三年全校教工年平均收入逐年递增23.3%,近三年共计投入 万元用于教师的专业培训,共计支出近50万元用于发放学生奖学金和助学金。以上这些措施更好地促进了“和谐校园”建设。
四、加强品牌创建
第一、推进“三名“工程。即名教师培养工程、名课程开发工程、名专业建设工程。我们以骨干教师和“双师型”教师培养为重点,搭建教师成长阶梯和展示平台,注重对外宣传,努力培养具有课程开发及实施能力、职教教科研能力、产学研能力的专业带头人、专家名师甚至领军人才。目前,以姚强、刘华顺、刘杏妹、严玉华等为代表的一批年轻骨干教师已在省、市职教界或行业系统崭露头角;名课程开发工程,我们在大部分专业构建了“三以一化”的课程体系,重点在会计专业、计算机应用专业和烹饪专业进行了项目课程的开发。目前,以会计专业会计实务训练、计算机应用专业网络工程和烹饪专业“西职”牌常州大麻糕制作等品牌项目课程的开发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名专业建设工程,我们将原省级示范专业会计专业和计算机应用专业继续创建成“新一轮”省级示范专业。通过专家组现场评审,这两个专业在专业规划、专业基础能力建设,尤其在课程改革、教师专业发展、专业负责人培养、校企合作以及专业特色打造等方面赢得专家较高评价,在省内职教界产生较好印象,具备了在省内同专业中成为名专业的基础条件。
第二、创建校企合作的品牌项目。近几年我校在校企合作项目上,重点打造了这样一些品牌。①与市餐饮行业协会和市旅游协会深度合作,共同对常州大麻糕的制作工艺进行挖掘、整理、传承和创新,开展了大量细致的工作,“西职”牌常州大麻糕逐步成为常州市民心中的品牌,同时还相继被评为“2006′常州市民最喜爱的名小吃”、“江苏金牌点心”、“江苏十大名点”和“武进农家特色菜”,今年上半年还在省餐饮行业协会举办的“服务奥运、江苏有我”活动中,被评为“最值得向全球华人推荐的十大江苏名点”。特别还于“07′常州市旅游节”活动期间,策划开展了由市经贸委、市旅游局和常州日报社主办,由市烹饪餐饮行业协会、市旅游协会、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协办,由武进区教育局和武进西林职高承办的“西林职高”杯首届“常州大麻糕”文化节活动,开展了有关征集、征文、制作工艺展示、高层文化研讨等一系列活动,对传承常州地方饮食文化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获得社会各界一致赞誉。目前,我校被常州市文广新局初步确定为常州大麻糕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正在积极申报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②与武进竺山湖旅游度假村深度合作,进行旅游管理专业的“订单式”培养。从2006年起连续合作办班、学制两年,班级冠名为“竺山湖班”,学生在校期间的一切费用均由企业承担,学校按企业要求设置课程、培养学生,第二学年赴企业顶岗实习、学校每周派教师赴企业为学生上课两天、实行半工半读的培养模式。目前,我校“竺山湖班”这种办学模式已在武进地区餐饮行业内和招生市场上形成一定的品牌效应。
第三、建设能凸现学校个性特质的校园文化。西林职中在其二十五年的办学历程中,积淀了较深厚并极具个性特质的校园文化。近几年,我们在坚持传承传统校园文化的同时,还不断地进行创新,并通过“西林职中校史”的编撰,来回顾办学历程、总结办学经验、传承办学特色,并努力提炼出为全校师生所共认的学校精神。我们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了创建品牌的重要方面。
五、推进教育创新
第一、德育工作新举措。我校将学校德育课程化,构建了完整的德育课程体系。将政治思想教育、行为道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课程内容的四大板块;我校拓展了德育途径,构建了丰富多彩的德育课程形式体系,其中又以活动课程和校园文化环境为核心的隐性课程作为德育的主要途径;进一步改进德育方法,始终坚持不懈地进行严格管理和养成教育,将狠抓学生的一日常规作为德育的抓手和落脚点;我校构建了以德育学分制为主要内容的德育课程评价体系。同时我校积极开展德育科研,注重对学校德育工作中产生的实际问题研究,注重将先进的理念和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管理实践,进一步提高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第二、人才培养新模式。①学校会计专业实行了“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成立了“西林职中金点子会计服务有限公司”,公司不仅承担了一些企业的代理记帐业务,更重要的是为师生进行会计业务的训练提供了实战平台;②学校电子信息专业实行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近几年相继承接了涟水涟洲花苑全部弱电工程、本校周界安保系统、常州常信大厦线路模拟与查询系统全部改造工程等等,另外还承担了常州蔷薇湿地公园给排水系统的工程设计,师生在工程实践中获得综合素质的提高;③学校烹饪专业实行了“产学研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整理、继承和开发常州传统名点——常州大麻糕制作工艺作为了人才培养的有效平台,“西职”牌常州大麻糕已成为学校一张亮丽的名片,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赞誉;④学校餐旅管理专业实行了“订单培养、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武进竺山湖旅游度假区进行合作办学。
第三、管理体系新机制。①构建了校长室和专业部的二级管理体制。伴随着二级管理体制的构建,实行了中层干部的全部竞聘上岗。二级管理体制构建以后,我们十分注重专业部的建设,充分吸纳了兄弟学校的经验并结合本校实际,逐渐将一定的人事权和经济分配权下放到专业部,使专业部真正成为职责权利四位一体的管理主体;②实行了内部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优化了绩效评价机制、改进了评价方法。③启动了内部人事制度改革。
六、重视特色培育
第一、传承传统特色。西林职中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办学风格,其中尤以严格管理而闻名。2005年新一届学校领导班子成立之时,不仅面临着对于学校未来几年发展如何定位的问题,也面临着对于学校传统办学特色如何传承的问题。为此,大家进行思想碰撞、观点交锋,最终全校师生形成共识,即:严格管理不仅是西林职中几十年办学历程中赖以生存、发展、壮大的核心办学策略和办学特色,同时也是任何一个学校办学的最根本基础,这一办学特色必须被我们很好地继承下来。认识得到统一之后,在管理实践层面上我们就更加注重严谨和规范,尤其是更加注重对于学生的严格管理和养成教育,以“学生一日常规”为抓手,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抓目标引导、抓行为落实、抓检查评价,以准军事化管理为要求,形成了对于“学生一日常规”的严密严谨的管理机制,全校逐步形成了学生讲文明、懂礼貌、守纪律的良好风气,文明洁静、积极向上、正气昂然的优良校风已然形成;同时,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于学校毕业生在做人道德、行为习惯、职业素养、工作作风等方面的评价普遍更加提高,毕业生中涌现出一批成才和创业典型。
第二、培育新的特色。①在学生管理方面,实行德育学分制,确定项目指标、量化标准,建立德育学分制常规管理体系;②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学研一体”和“订单式培养”等新途径;③在职教课程改革方面,积极构建具有本校办学特质、符合教学规律、适应市场需求的课程体系。目前我校各主干专业都在积极进行课改实验,文化课和德育课的课改实验也已同步展开。学校多次承办市级有关课改工作的研讨会议、现场推进会议和对外开放课改研究课,同时还接受了省职教研究所组织的省级课改实验点的工作调研。我校会计专业和烹饪专业成为了常州市首批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专业实验点,会计专业和计算机应用专业还被认定为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专业实验点;④在教学模式方面重点推进理实一体、项目教学、任务驱动、学案导学等教学模式。
各位领导、各位同行,我们都知道,办学校其实无非是要解决两个问题,即学校培养怎样的人和学校怎样培养人?职业学校较之普通高中而言,解决上述两个问题恐怕更具复杂性和挑战性。与各兄弟学校一样,这几年我们西林职中也主要围绕这两个问题进行了探索、实践和反思。主观上说,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思考着:如何感悟教育的真谛、如何把握职教的形势、如何作出科学准确的决策?这几年,全体西职人用激情投入工作、用心去做每一件事、倡导追求卓越的精神境界。可以说,我们取得了一定的办学成绩、也获得了一定的社会赞誉。然而,所有这些与我们自己的预期相比、与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要求相比都还有差距,与各兄弟学校相比更是存在差距。从这个角度说,我今天的发言不是介绍、甚至不算交流,只是一种自我剖析、并通过这种方式来寻求各位领导和同行的指点。
以上汇报,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让中等职业教育惠及更多农民子女
作者:于伟 张力跃
新世纪以来,国务院会同有关部委连续几次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中等职业教育在我国发展还很不平衡,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其中,一些农民子女对中等职业教育反应“低迷”的情况应该引起高度重视。我们认为,遭遇这一困境的深层原因,是社会结构的变迁导致其办学功能从地位教育向生存教育转变,从而与受教育者个体的利益诉求产生了落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要在明确农民对职业教育主要诉求的基础上,积极改善外部环境,增强制度设计的人性化,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让农民切实感受到子女接受职业教育的利益所在。这样,中等职业教育才能由以国家推动为主走向以市场需求推动为主。
一、正确认识农民为子女进行职业教育选择的行为
从农民对子女的要求来看,对自身的清醒认知而产生的向上流动期待,是其教育选择行为的根本动因。由于社会资源占有不足,他们在选择行为前对投资该类型教育的风险有着非常慎重的考虑,从这一点说可以认为农民的教育选择首先是立足于生存理性。在选择空间扩大的情况下,农民就会从生存理性发展到经济理性,尽量让其子女在现有条件下获得个人收益的最大化。
近几年高等教育发展较快,高中毕业生升入高等学校的比例逐年升高,接受普通高中教育比接受中等职业教育有着更多的升学机会。一是普通高中毕业生文化基础扎实,就业适应性强,社会劳动力市场对其认可程度高,其持续收益远较同等程度的职业教育高;二是中等专业学校和职业高中实行收费并轨,所收学费高于普通高中,且不包分配,成本和产出比降低。加之近几年初中毕业生中独生子女比例增加,许多家长对子女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期望值提高,因而不愿让子女接受职业教育。
但我们还要看到,家长的这种选择行为是一种有限理性,由于对市场信息及教育发展形势的隔膜,他们对社会未来发展趋势的把握能力有限,加上人才培养周期的长期性,教育选择初衷与选择后果常常有较大差距。这就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强引导,设身处地地为农民(及其子女)着想,充分尊重农民的自主权,让他们看到明确的利益所在。
二、从受教育者立场看中等职业教育的功能变化
受教育者的教育选择行为主要建基于对社会流动规则和教育市场理性认识的基础之上,中等职业教育同样在这样的架构中经受着农民的考量。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当时整体教育水平低,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很快。至上世纪90年代,我国已经建立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九十年代初期以后,随着职业趋高级化带来的人才高要求及国家就业分配制度的变化,中等职业教育受到了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排挤,其地位开始下降。持有中等职业教育文凭的人在劳动力市场上的机会减少。加上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及同级普通教育体系流通不畅,升学受限,家长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认可度大幅下滑。中等职业教育由盛而衰的演变让我们不能不重视社会结构变迁对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影响。这是我们正确认识中等职业教育困境及提出对策的基础。
三、尊重农民及其子女个人利益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策略
中等职业教育的作用和意义不仅表现在促进社会发展方面,更表现在促进人的发展方面。只有全面认识中等职业教育作用于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这两方面的价值,才能真正实现中等职业教育的功能。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困境需要我们以更宏阔的视野来构建发展策略,其核心要义是尊重和张扬受教育者的个人利益。
第一,创设有利于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首先要通过发展生产力提高技术人员的社会需求。职业教育要得到老百姓的认可,最主要一点是能够促进学生就业,学生掌握技术后能有发挥作用的岗位平台,而这有赖于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社会总体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其次是消解阻滞社会阶层合理流动的不平等机制。消除诸如户籍、就业、人事等方面的制度性障碍,尤其要帮助那些在各种先赋性条件方面处于弱势(如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群体增强竞争的能力,使社会流动的渠道更加畅通,社会各类成员各得其所,各种人才有持续发展的可能。
第二,完善个人教育选择空间的制度安排。在越来越重视个人主体性的今天,教育分流(这里特指初中后分流)应该突出个体的利益诉求,以有利于受教育者的个人发展为旨归,同时在教育内部扩展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的升学渠道,以真正体现教育公平。
第三,以实践为导向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中等职业教育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关键还是要提高自身的培养质量,增强培养人才与市场需求的适应性。首先要把以实践为导向作为中等职业教育的施教方针。从工作分析角度看,职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重点。按照工作岗位的需要,职业教育更多的是着重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培养,所以职业教育的整个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应当是工作实践,职业教育教学实施与课程开发的关键应当是如何从工作结构而不是学科结构中获得职业教育课程结构。其次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再次要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倡导中等职业教育的集团化办学。长期以来,如何加强职业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促进产学研合作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瓶颈”。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是一条有价值的新路。它基于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的管理与指导,使学校和企业都成为办学主体,以互惠共赢为原则,以各自承担相应责任为基础,建立结构性的伙伴关系,帮助学生获得直接的生产经验和职业生活体验。为了促进这一模式的完善和推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通过立法的形式把有关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的内容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二是通过专项计划带动;三是给予财政经费支持;四是出台优惠税收政策,以激发企业的积极性。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